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396410690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料大全 共78页(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资料一、土地治理项目概述以土地资原为对象,通过增加各种投入,运用工程、生物、科技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条件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形成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新增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开发性生产活动。 土地治理项目包括一般土地治理项目和重点项目。一般土地治理项目有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重点项目是指优质饲科作物基地项目、节水农业示范项目、农业生态工程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 1.中低产田改造的概念。中低产田改造是指对现有中低产田,通过水利、农业、林业、科技等措施综合治理。改善其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

2、使之成为高产稳产农田。这是农业综合开发最重要的任务。 2. 中低产田的划分标谁。中低产田划分比较常用的方法是以粮食平均单产为基础,上下浮动20%作为划分高产、中产、低产田的标准上下限之间的耕地为中产田,高于上限为高产田,低于下限为低产田。为方便直观,一般上下限取整数,多为50公斤的倍数。这种以单产水平的相对指标来别分中低产田的标准,既反映了不同地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又反映了当地生产水平,具有可比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中低产田的类型。按照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可以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即干旱缺水型、溃涝型、盐碱型和贫瘠型。 (1)干早缺水型:是指由于气候条件造成的降雨量不足或季节

3、性分配不均,又缺乏必要的调蓄手段,以及地形、土壤性状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保墒蓄水能力缺陷,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要求,同时又具备足量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发展灌概加以改良的耕地。 (2)涝渍型:是指河湖水库沿岸、堤坝水渠外侧或天然汇水盆地,因为局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造成常年或季节性渍涝的耕地。 (3)盐渍型:是指盐渍耕地和局部少量的盐碱化耕地,主要障碍因素为耕层或l米土体内可溶性盐分的含量和盐碱化程度超过限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4)贫瘠型:是指受气候、地形等大地理环境的影响,造成干旱、无水源、高寒等不利因素的低产耕地,目前尚无见效快、大幅度堤高产量的治本措施只能通过长期深耕、培肥、改革

4、耕作制度等措施加以逐步改良的耕地。(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以“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为总体目标,通过综合治理解除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科技应用广泛的土地治理项目。(三) 生态综合治理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是以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将原有生态环境较差的土地资源,通过改良草场,小流域治理、土地沙化治理、生态林建设等措施,促进生态环境恢复、改善和优化的项目。草原(场)建设是在牧区实施的项目,主要包括人工草地、天然草场改

5、良、天然草场划区轮牧、饲料基地、草籽繁育基地和畜牧基础设施等建设内容。小流域治理是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地区实施的治理项目,主要包括坡耕地治理、沟道治理、小型蓄排水工程、成片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草)、沼气池等建设内容。 土地沙化治理是在土地沙化较为严重地区实施的治理项目,要选择水土条件相对较好、地势平坦、土层厚度在30cm以上、治理潜力较大的地区进行治理,年度单个项目区治理面积不低于5000亩。周边植被盖度0.2以下的地带,林草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周边植被盖度0.20.4的地带,林草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四)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是结合中低产田改造,为不低于5

6、万亩、不超过30万亩的灌溉面积提供水利灌溉保障,直接改善项目区水利灌溉条件的项目。二、 立项条件项目建设动因,源于对各种需求的满足和对问题化解的预期。就我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现状而言,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需要立项开发的项目很多。为了做好土地治理项目立项工作,国家在明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总原则和一般条件的同时,对土地治理项目的立项条件也做了具体规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始终把按科学规划组织项目建设作为项目立项建设的先决条件。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农业综合开发对土地的治理,应该尊重土地总体规划成果,

7、坚恃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相结合。具体地说,农业综合开发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扣,只能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生产设施损坏、土地荒漠化的中低产田和退化草原(场)进行立项,而对优质草场、湿地和25度以上坡地也加以保护,不予立项进行开发。应有明确的地理定位和开发建设区域。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土地治理项目具有明确的地理定位和开发建设区域,以便明确项目界线,确定项目建设范围,估算投额度。具备骨干水利工程条件。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包括水利骨干工程、防洪工程及田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由于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国家财力有限,小型农的水利建设资金投人的保障系数不高,许多水利工程没有实现配

8、套运行。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是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重点是改造中低产田,这种特定的政府行为目标,决定了土地治理项目的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是田间工程的完善配套,投资的范围也限定在新建、改建和加固总库容在1000万方以下水源和修建支渠以下排灌渠道、流量在5立秒以下的水利工程,以及新建、续建和改造总装机容量在5OOOkv(含)以下机电排灌站及其配套的35kv(含)以下输变电设备等。因此,土地治理项目应选择具备水利骨干工程、防洪有保障的地区。项目区应有充足的水源保障。无论是地上水的利用还是地下水的开采,均应首先搞好水资源的评估调查,完成水资源平衡报告,才能申报立项项目。土地相对集中连片。农业综合开发的

9、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对上地经营的基本要求是实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从这个目标出发,在农业综合开发上地治理项目的立项条件中,对土地治理的开发规模作了具体规定,即平原区开发面积不少于1万亩,丘陵山区开发面积不少于1000亩,以便于规模种植和农机、农技服务。项目区增产增效潜力大。对于科技力量强、农技服务体系健全、农民群众开发积极性高,特别是中低产田多、增产增效潜力大的地方,优先立项开发。增产增效潜力是一个相对约束指标,应予比较才能区分和评判。就我区而言,引黄灌区农业增产增效潜力较大,在西北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应给予优先扶持和重点倾斜。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立项条件1、应符合土地

10、利用总体规划,应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流域或灌区统一规划。2、项目区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基本具备。3、开发治理的地块集中连篇,具有较大增产潜质。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开发面积原则上平原地区不低于1万亩,丘陵地区不低于5000亩。(二) 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立项条件1、原则上应在国家确定的800个产量大仙内实施;如确有必要,对未纳入800个县的部分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也可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2、入选的县水土资源好、耕地相对集中连片、外部灌溉水源有保障、开发潜力大、粮食产量高、商品粮调出能力强。3、入选的县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具有

11、较强的地方财政配套能力和支农资金整合能力;当地农民群众要求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高,项目区90%以上的农户同意实施项目,愿意承担项目所需的筹资投劳任务。4、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机构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制度,工作业绩突出。(三)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立项条件1、有明确的区域范围。2、治理区域面积集中连片。3、具有一定开发治理条件和潜力。4、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5、年度单个项目相对连片治理面积天然草场5000亩以上,人工草场1000亩以上,小流域和沙化治理面积5000亩以上。(四)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立项条件1、符合区域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节水灌溉发展的规划。2、直

12、接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供水利灌排条件。3、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不低于5万亩,不超过30万亩。三、土地治理项目的管理程序 一、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 在我国基本建设实践中,为了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大家归纳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工作顺序,这就是项目建设程序,又称基本建设程序。基本建设程序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反映。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就容易受到惩罚,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所有建设项目都应该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事先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论证,没有做好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的项目,一律不得列入年度建设计划,更不允许仓促开工。基本建设程序可以分为八个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可行性研

13、究阶段、扩初设计阶段、开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工程移交和后评价阶段。上述基本建设程序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基本建设的全过程。它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前期工作阶段、工程实施阶段、竣工投产阶段。从基本建设的经验来看,前期工作最重要,一般应占整个过程的50%一60%的时间。前期工作搞好了,其后续阶段的工作就容易顺利完成。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程序农业综合开发改变了传统农业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引进了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其项目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项目准备阶段。包括制定规划、建立项目库、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

14、进行评估论证等。二是项目的申报审批阶段。包括下达年度投资控制指标、编写项目扩初设计、做好年度实施计划的报批等。三是项目实施阶段。包括开展招投标、工程施工、监督检查、项目统计等。四是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包括县级自验、地级复验、省级查验和国家抽验等。五是运行管护阶段。包括工程移交、产权归属、管护主体、管护制度、项目运行等。三、 项目前期准备 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是项目管理周期中的重要环节,一般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项目评估和项目扩初设计等内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制定开发规划和建立项目库、提出项目建议书、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项目评估论证等内容,而将项目扩初设计列

15、入申报审批阶段。搞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项目效益,具有重要作用。1、编制规划和建立项目库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有序地进行,各级农业综合开发管理部门应依据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以及当地的农业资源状况,编制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一般5一10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应有超前性、前瞻性,必须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去考虑,在充分调研、沦证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等。 2、制定规划的原则 总体而言,制定开发规划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生产和农

16、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结合当地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规定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刘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为有计划地组织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提出科学、合理和全面的对策措施。具体来说,制定开发规划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开发目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职责。制定开发规划,应坚持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围绕农业结构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