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94KB
约31页
文档ID:396101814
2024年《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_第1页
1/31

2024年《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作文500字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700字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辛亥革命优秀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1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其次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依据本节教材的支配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学问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化探讨辛亥革命的必定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验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学问上具备肯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实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调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激昂人心。

本节学问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学问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务变得生动化注意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学问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务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学问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沟通,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其次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学问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途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化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依据联系前后学问点将学问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忱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育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华蜜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协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化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使学生自主完成学问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打算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学问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四周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绽开提问 【提问】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确定了必需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打算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找寻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索“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验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亲密相关的学问点,引导学生在原有学问点上建立新的学问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剧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老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学问结构,自主填补学问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细致视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途,结合课本学问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学问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胜利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探讨沟通,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学问进行着答案的推想 学生看图思索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胜利方面:1、_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化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变更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务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学问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学问点的记忆,加深对学问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学问渐渐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学问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学问(历史时代背景),旧学问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学问基础上建构新的学问,并为新学问的理解供应便捷之路。

【学问延长】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学问面的广度,对本节学问的教学具有主动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化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相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驾驭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刚好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_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D.变更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诞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成功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缘由。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务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育学生树立敬重历史,酷爱国家、酷爱生活的情操 《辛亥革命》优秀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驾驭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勇往直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须要运用分析归纳实力和学问迁移实力,而这些实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探讨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务?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扬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驾驭在他们手中。

)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胜利,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洁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相识孙中山,宏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