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54KB
约12页
文档ID:395909211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_第1页
1/12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荐语现行教育模式已有200 余年历史,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对于我们平常遇到的大大小小的考试 总会有一个“及格线”几乎决定着每个孩子的命运,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科目的划分限制了 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对世间万物运行规律的理解产生了偏差可汗认为,知识不应该强制性地分出科目和章节,知识似青山连绵不息,思想如河水奔流不 止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盛况空前的时代,免费、灵活、适合个体、全球共享的教 育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萨尔曼•可汗阐述属于未来的教育理念一一让地球上的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享受世界一流的 免费教育!在本书中,他以“可汗学院”的成功为证,分析了当前教育各方面的缺陷和落后之 处,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与高效的新概念当教育没有了贫富之分,课堂没有了年龄之别,实习没有了假期之限,当学生开始为自己的 兴趣和未来而学习,教育才能最终达成其目标作者简介萨尔曼•可汗萨尔曼•可汗从小聪明好学,展现了出色的数学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数学学士、电 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在哈佛商学院获得了MBA他于2009年辞去金融 分析师的工作,专心建设这一旨在为全球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可汗学院”。

2014年1月,YouTube上的"可汗学院频道”共吸引了 163.3万订阅者,观看次数超过3.55亿 次萨尔曼•可汗已成为教育领域的超级巨星,并吸引了可观的资助,比尔.盖茨基金会先 后提供了 550 万美元支持其事业可汗于 2010 年入选《财富》“全球 40 大青年才俊榜”, 2012 年入选《时代周刊》“100 位* 影响力人物”精华解读以下内容为《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精华解读,供广大书友们学习参考,欢迎分享,未 经允许不可用作商业用途目录 引言一、可汗及可汗学院二、可汗学院的教育理念三、教育史与教育革命四、可汗学院进校园五、教育的未来正文引言我们已经在很多场合讲过萨尔曼•可汗其人了,这是他亲自撰写的阐释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 探索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期待再看看推荐人名单: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比尔•盖茨,诺贝 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尤努斯,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著名电影导演乔治•卢卡斯,曾经世 界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埃卢,TED大会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还有我们国内 著名的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可以看看大家是怎么评论的:比尔•盖茨一一萨尔曼•可汗和可汗学院提供的工具让我的孩子受益良多,他是把技术和教育 有机结合的真正先锋。

尤努斯一一我们现行教育制度的缺陷,主要是“教"与"学"的不统一,萨尔曼可汗找到了解决 这一问题的好方法,他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差异性,鼓励大胆思考和重视培养创造力彭凯平——洞见教育的本质,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倡导个性化教育,并将“培养学生的 创造力”设定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他在引领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我们很少摘录推荐人的语录作为推荐用语,但萨尔曼引领的教育革命和他的思考却让我们钦 敬不已!那么这个每天都有数百万学生登录学习的可汗学院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呢?一、可汗及可汗学院1. 不适的情形及根源萨尔曼是孟加拉裔的美国人,他的爸爸是儿科医生,妈妈是印度人,但爸爸在他大概13 岁 时就去世了萨尔曼自幼聪慧过人,典型的学霸、数学小王子, 1994 年考入麻省理工学院, 获得数学学士、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2001 年到 2003 年,完成哈佛大学商学院 MBA 的学习,毕业后他在纽约一家对冲基金公司担任分析师2004 年,在他结婚时他的亲戚们都来祝贺,包括一个12 岁的表妹纳迪娅这个故事就从这 个小姑娘开始纳迪娅非常聪明,正在上小学6年级,她的功课都是A,但是数学除外,她面临一个很严重 的问题,如果她的数学成绩再无起色的话,可能就得进入慢班学习。

曾为数学小王子的萨尔 曼责无旁贷,决定帮她远程数学纳迪娅的难题是单位换算,比如英里换算成英尺,品 脱换算成盎司,按理说这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但纳迪娅死活就是不会在萨尔曼看来,她只 是在内心否定了自己,好像告诉自己就是不会她会如同其他那些所谓差等生一样,一碰到 单位换算时就胡乱猜答案,萨尔曼告诉她不许猜答案,要么会就直接算答案,要么不会就直 接说终于纳迪娅搞定了单位换算,以后的非常顺利,她变得信心十足,反应机敏,很 快纳迪娅的数学成绩就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纳迪娅的成功使萨尔曼在他家族中声名远播,很快他就有了近10 名亲戚学生,人多了,就 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于是他就开始尝试着用skype远程开课,但效果远远不如一对一 于是有朋友建议他,可以录视频放到YouTube上,这样他的学生下载就可以学习了因为YouTube时长的限制,萨尔曼的课程只能录制10分钟而这个时长,恰好与一些教育 家研究得出的学生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长短一致一般来说,学生需要3—5 分钟才能静下 心来,在此之后的 10—18 分钟精力非常集中要知道这个结论是以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结 果,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力集中的时间只会更短, 10 分钟的视频恰到好处。

另一个巧合是视频的录制,当前名动天下的可汗学院创始地在哪儿呢?在萨尔曼家的一间衣 橱里而且鉴于他是利用业余时间和自己的积蓄在录制,所以他就考虑是不是要买一台摄像 机,有了摄像机,就得考虑灯光、服装、形象的问题所以萨尔曼决定他的视频课程只用屏 幕录像,学生们会听到他的声音,而不会看到他本人而事实上,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注意 力集中到他人的面部,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惯,在视频课程中,显然老师的出现会导致学生的 分神,学生们会把一部分精力投放到关注老师的表情、动作,相信很多人有过这样的切身体 验录制模式确定以后,一台电脑、一块80 美元的手写平板、一个20 美元的屏幕录像软件,就 成了可汗学院的第一份家当于是萨尔曼开始录制视频,上传到YouTube,供他的亲戚们下 载,然后这帮孩子的成绩都非常好很快可汗学院声名大振萨尔曼的故事暂时就到这儿,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成功背后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支持!二、可汗学院的教育理念1.精熟教学法所谓精熟学习法就是在学生进入更高难度的学习阶段之前,应充分理解以前学习的概念这 个道理简单明了,但事实上当前的教育体制并不支持在当前以班级为单位的标准化学习体 系中,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一样的聪明和专注,所以授课老师只能照顾到大多数孩子的水平。

那些所谓的“差生”就被放弃了,他们在没有掌握前面概念的情况下,就被无情地拖到了下一 个环节,以至于听不懂,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了真正的差生针对这一问题,100 年前美国芝加哥市郊的温内特卡镇推出了温内特卡计划,该计划的核心 就是精熟教学法:首先,它的理念是只要能够投入足够的教育资源,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不会产生掉队 或成绩不佳的现象;其次,教育投入并不按时间(上课)来划分单元,而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成绩来确定的 该计划就跟当前的教育截然不同,当前教育的常量是教育资源的投入,在对每个不同的学生 作用后,变量自然就是学生的理解、掌握水平,自然不一样而温内特卡计划的常量是学生 的理解、掌握水平要达到一致,因此其变量就是教育的投入所以,在上世纪20 年代,该 计划风靡一时,其提出者沃什伯恩也被任命为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会长但该计划的实施需要 充足的财力,对教师的再培训等等,限于财力,慢慢就被遗忘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和他的学生对精熟教学法提出了改进建议: 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学生之间要积极互动,改进考试模式,重 视反馈这一方法在美国进行了大范围的试点,试点表明,相对传统教育模式,精熟法表现 出了极大的优势,它不仅对“差生”是个福音,而且因为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学霸”们也 会在指导他人和同学互动中掌握得更好,教师也因为自己的成就感更喜欢上课。

2. 教育的神经学解释教育对大脑的改变是什么?曾获诺奖的神经系统科学家坎德尔提出学习的神经系统发展理 论:当某个细胞参与学习的过程,这个细胞就会生长这与我们锻炼肌肉的过程大同小异, 一般来说,接受教育的神经元会长出新的突触,突触增多,信息传递的效率就更高如果信 息不断地被传递到大脑某片特定的区域,就会在这片区域被存储这些信息链接与其相关的 内容交织,就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理解”新理解的内容能在大脑中存储多久呢,取决于大脑接受信息时的活跃程度在学习过程中, 大脑中的许多化学物质会进行合成与分解,并产生电信号,这就是大脑在思考时消耗能量的 原因学习过程带动的神经元越多,记忆也就越深刻,时间也就越长但随着时间推移,学 习时建立的链接就会逐渐削弱或消失,如果你再次接触或学习,就会比其他完全没有的人效 果要好很多如同体育锻炼一样,如果你停止锻炼,你锻炼的成果可能丧失一部分,但不会 全部丧失,再次锻炼的话,会被别人更容易一点可见,被动式的教育模式带动的神经元的效果比主动学习的效果要差很多,这就是为什么我 们自己的兴趣所在,喜欢的书,亲历的项目会有如此之深的教育效果因为是主动学习,不 仅很难遗忘,而且兴趣所在,所以会时不时地巩固一下,久而久之这些东西就会成为你的一 部分。

坎德尔说:“要想获得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接受到的信息时必须足够透彻、深入,要求 大脑集中精力,且将该信息与记忆中已经完善的知识联系起来而标准化的课堂教育模式 正好违背了这一原理,以非常随机、人为的方式将原本关联的课程进行划分,比如遗传学是 生物课程,但它需要概率理论的支持,而很多人在学习概率论时却不知道概率理论的意义; 物理学需要代数和微积分,但对不起,这是两门独立的课程;即使在学习代数时,他们需要 记住抛物线顶点公式,还要记住二次方程;另一节课中,或许又要碰到“平方”这一概念,要 知道这两个知识点背后的数学逻辑是一样的,本可以放在一起教给学生这种割裂概念的状况,不仅在自然科学有,社会科学也有,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历史上:拿 破仑战争和路易斯安那购地被分开讲,但其实前者是后者的背景,如果不知道这个背景,你 会觉得托马斯•杰斐逊太牛了,非常便宜地就得到了路易斯安那州,但其实是因为拿破仑那 会儿打仗急需用钱萨尔曼指出,之所以有差等生和优等生,就是因为前者没有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后者做 到了割裂的知识就是一个个的知识孤岛,了无生趣,如同存在真空一般,只有在考试时才 有用处,所以那些考完试后就将书扔掉的人没什么不对,反正他们也会很快忘掉。

萨尔曼在学生增多以后,尝试了一种教学工具,叫知识地图, 2006 年时,他的学生日渐增 多,他已经很难追踪到每个人的进步,于是便为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了自动生成问题的程序用 来考核关于知识点体系,他画了一张知识点结构图,就是哪个知识点在前,哪个在后,之 间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个图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它使得大家的数学知识形成了体系3. 教与学的统一任何学生都不可能一次性地掌握学过的内容,越聪明的学生就越喜欢一遍遍地复习那些最基 本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和联系但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知识的缺口,就如同纳迪娅 那样,对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个缺口很难在传统课堂教育模式下进行补偿,老师们一般很难发现单个学生的具体困难 即使发现,因为必须推进课程计划,也没有时间为那些学生专门补上而学生在被动式的学 习循环(听课、做作业、考试)下,也无法跳出课程流程去思考知识缺口的问题自主学习是应对该问题的良方萨尔曼认为在他的互联网视频教育体系中,学生们能够了解 知识点的先后和联系,如果他对哪一个知识点感到不解,他可以随时把那个视频打开,看一 次不明白,继续看,直到明白为止;或者可以向老师请教他无需一遍遍地做练习题 只要把做练习题的一部分精力放到知识点的联系上,他就就可以达到精熟教学法的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