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上传人:fei****ga4 文档编号:395656151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企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XX有限公司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一、 前言本规程名称为XX有限公司“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本规程由XX有限公司安全标准化建设办公室制定; 本规程由公司安全标准化建设办公室归口; 本规程由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科起草; 本规程起草人:XX; 本规程评审人:XXX; 本规程批准人:XXX。二、 附则 本规程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按国家法律法规执行。 本规程未尽事宜,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本规程自下发之日起开始实行。 本规程解释权归公司安全标准化建设办公室。三、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XX有限公司接触有害因素的岗位员工控制和减少接触职业危害因素,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的安全

2、操作。四、 规范性引用文件1.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1986)3.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6.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第47号令)五、 总则 为规范XX有限公司各岗位员工在作业当中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和职业病的预防,防止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防止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3、改善操作人员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保护员工身体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预防和减少公司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本规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二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各场生产条件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六、 规程内容 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术语、危害程度、卫生标准和职业卫生操作规程目录1.触尘人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2.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3.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4.焊工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5.职业卫生操作规程6.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触尘人员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术语1.生产性

4、粉尘: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2.作业场所:工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3.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作在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场所,从事生产劳动的作业。4.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性粉尘中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质量百分比。5.员工触尘时间肺总通气量:系指员工在1个工作日的接尘时间内,实际吸入含有生产性粉尘的空气总体积。6.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度浓度超过该作业地点生产性粉尘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7.致癌性:生产性粉尘具有致癌作用的特性。8.尘肺病:在生产活动中吸入粉尘而发生的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9.总粉尘:可进入整个呼吸道的粉尘。职业

5、危害粉尘进入人体后主要可引起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长期接触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尘肺病,如:尘肺、呼吸系统肿瘤、粉尘性炎症等;对上呼吸道粘膜、皮肤等部位产生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相应疾病。职业健康卫生标准10%游离二氧化硅含量50%;50%游离二氧化硅含量80%总尘PC-TWA(mg/m3)呼尘PC-TWA(mg/m3)10.70.70.30.50.2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除尘设施必须运行良好。2.在生产现场粉尘区域作业时,应佩戴好防尘口罩等防护用品。3.对接触粉尘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组织检查。4.在粉尘作业场所的职工操作室内,粉尘度不准超过国家卫生标准。5.操作工在操

6、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6.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7.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8.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9.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10.应经常在岗位进行喷水增湿,减少粉尘危害。噪声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术语1.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职工健康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2.噪声作业:职工在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作业。3.危害程度:给人带来烦恼,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

7、息。长期接触强噪声会引起听力下降、神经性衰弱综合症等病症。工作场所接触噪声限值标准职业接触8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5分贝;职业接触4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88分贝;职业接触2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91分贝;职业接触1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4分贝;职业接触0.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97分贝;职业接触0.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0分贝;职业接触0.125小时,工作地点噪声允许标准为103分贝;但最高不能超过115分贝。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2.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

8、时消除现场中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3.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4.生产现场及所属设备、管道经常保持无积水,无油垢,无灰尘,不跑、冒、滴、漏,做到文明清洁生产。5.各值班室噪音超标时,应采用适当的隔音措施。6.作业人员进入现场噪音区域时,应佩戴耳塞。7.在噪声较大区域连续工作时,宜分批轮换作业。8.对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职工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9.噪声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超过卫生标准时,应采用隔声、消声措施,缩短每个工作班的接触噪声时间。10.采取噪声控制措施后,其作业场所的噪声强度仍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时,应采取个体防护;

9、对职工并不经常停留的噪声作业场所,应根据不同要求建立作为控制、观察、休息的隔声室,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吸声衬面,以减少混响声。高温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术语1.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摄氏度时的作业。WBGT: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摄氏度。2.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内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3.生产性热源:系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职业危害高温致使体温调节产生障碍、水盐代谢失调、循环系统负荷增加、消化系统疾病增多、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肾脏负担加重。当作业场所气温超过3

10、4时,即可能有中暑病例发生。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1.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将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荫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盐水和人丹、解暑片或藿香正气丸等解暑药物。2.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移到荫凉处,让其平卧(或抬高下肢),根据不同的病情,分别作如下处理:3.中暑痉挛时,牵伸痉挛肌肉使之缓解,并服用含盐清凉饮料;4.中暑衰竭时,服用含糖、盐饮料,并在四肢作重推摩、擦摩;5.日射病时,头部用冰袋或冷水湿敷;身体高热时,应迅速降温,如用冷水或冰水擦身(擦至皮肤发红),或在额、颈、腋下和腹股沟等处放臵

11、冰袋,也可用50酒精擦浴。6.症状重或昏迷患者,可针刺人中、涌泉、中冲等穴,并应迅速送医院进行抢救。作业现场接触高温限值标准表一、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min工作地点 轻劳动 中等劳动 重劳动3032 80 70 603234 70 60 503436 60 50 403638 50 40 303840 40 30 204042 30 20 154244 20 10 10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2.生产现场必须保持通风良好.3.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4.按时巡回检查所属设备的运行情况,不得随意拆卸和

12、检修设备,发现问题及时找专业人员修理。5.对高温设备和管道应进行保温或加隔热装臵。6.缩短一次性持续接触高温时间,持续接触热源后,应轮换作业和休息,休息时应脱离热环境,并多喝水。执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7.工作人员佩戴防高温手套、穿隔热服。8.采取通风降温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必要时加装通风机进行机械通风。9.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和厂房建筑条件,采取防暑降温治理措施,安装空调或风扇。10.合理布臵和疏散热源。11.当热源较多而采用天窗排气时,应将热源集中在排气天窗下侧,并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焊工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术语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锰铬氧化物、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化物等;物理因素:焊接

13、弧光放电产生4000-6000高温;电焊电压380V,漏电电击。职业危害辐射、急性或慢性中毒、电焊工尘肺、电光性眼炎、噪声耳聋或听力损伤、而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并发病。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1.熟悉所切割、焊接工件的质量标准和技术特征,确保工件的加工质量。2.施工前清理作业现场清除易燃易爆物,备好灭火器材;切断或关闭所切割或焊接设备的电源、水源、风源等,并挂好警示牌。3.将所使用的设备、配件、用具准备齐全,并认真检查确保完好。4.氧气瓶与乙炔瓶间距必须大于10m;运输使用轻拿轻放;气瓶不能接触高温和明火,周围10m内不得有易燃易爆物品。5.焊接时要掌握焊接方法,最大限度减少和消除内应力和变形。6.火焊切割时,应防止回火现象。7.切割较大零部件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止下落或下滑的措施。8.容器内焊或切割时,焊工与焊件间要绝缘,清理容器内外易燃易爆品,焊件外壳通风良好,容器外有专人监护。9.施工完毕,切断电焊机电源,码放好手把线;关掉氧气瓶、乙炔瓶阀门,码放好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