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39565161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3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单元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教育的开启,教育方针的制定,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重视基础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推动;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2)理解:理解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思想(3)运用: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过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果,使学生进一

2、步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发展战略难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经验教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和腾飞,都必将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首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找一些自古自今以来的有关事例,说说你的理由。思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国际竞争实际是国家实力,而国际实力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优先发展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近代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注重教育实现

3、民族腾飞就是很好的例证。一知识梳理1人民教育的奠基(1)措施:建国初接管学校,复课开学,收回教育主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制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建设时期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倡导并实施两种教育制度: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2)成就:成功将半殖半封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补充扫盲教育是建国初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4、民主和公民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摘掉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2动乱中的教育(1)动乱: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 20世纪70年代初,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危害: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3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作用: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积极组织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对于稳定教学秩

5、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加大教育投入;(原因: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造成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人才断层”;严重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发展:增设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

6、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补充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存在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资金不足、师资质量不高、不稳定,学生辍学率高,法律体系不完备,法规贯彻不力 措施: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发起“希望工程”(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益事业)补充高等教育(关注教育的起伏与政治变动紧密相关):建国初参照苏联模式(为国家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但出现体制僵硬、培养目标窄等问题);1958年“教育大革命”(与“左”倾冒进的政治路线相关)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办学体制是

7、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学校,教育体制是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结合,影响:增加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教育和实践结合(积极);导致高校质量差,片面强调政治和参加体力劳动,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消极);1961年教育事业进入正轨(与政治路线调整紧密相关,八字方针出台);文革时期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影响);1977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新发展:指导方针是三个面向,成果有大学数量增加,资源、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办学自主权扩大(招生、分配),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条件具备的单位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高等教育政策逐渐放宽,少数民族、成人、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实施“21

8、1工程”计划(4)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建立职业教育中心;(7)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4我国教育经历怎样的历程?有何经验教训?(1)历程:开创基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二核心突破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1)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表

9、现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的竞争。(2)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3)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教育。(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2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2)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3)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3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三个面向”之间相互关系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面向现代化是其中的主体和核心

10、,是“三个面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而面向世界是面向现代化在空间上的扩展,面向未来是面向现代化在时间上的延伸4“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4)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方法点拨1.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科技发展历程及其特征:(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取得“两弹”成功的成就;(2)文革时期

11、,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3)新时期,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的研究等。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科技方面成功发射“两弹”;文艺艺术领域提出“双百”方针,科技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教育上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3.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研究开发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积极作用和负面作用。一定时期的科学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政策的反映。四易错知识点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

12、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教育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五考情分析与必修一联系:第20课、第21课 与必修二联系:第11课、第12课、第13课六试题精练11986年,邓小平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等科学家时说:“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我们要共同努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的认识不包括BA科学有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B中国科学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世界C科学是发展

13、中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D科学是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财富 解析:材料主要是强调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和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影响。A、C、D项都符合题意。B项材料没有提及,且表述不正确。2下图“希望工程宣传画”说明了90年代以来,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B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A.扫盲工作 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 D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希望工程”主要是为推行义务教育而设的。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认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举措能体现这一理念的有D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

14、法 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A B C D4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D 源:学A素质教育 B高等教育 C初等教育 D义务教育5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建国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最能证明这一看法的史实是DA.初步建立了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6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改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DA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推进九年

15、义务制教育C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7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B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w.w.w.k.s.5.u.c.o.m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8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D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9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奋起直追的源动力,下列属于我国重视教育的举措有A恢复中断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