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395650407 上传时间:2023-01-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5、【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多”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古文中经常出现,如史记中就有“诸公皆多季布”的句子。B“益”是个多义词,但句中翻译成“有利”显然不合逻辑。这里的“益”是“增加”的意思。如成语中就有“延年益寿”这个词。C“许”是“期望”的意思,至今在词语中还保留着,如“期许”。D“矫”是个常用词,是“假托”的意思,教材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如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的句子“且矫诏纷出”。只要熟悉课文,就不难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6、【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先要抓住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的词,即“苏涣”和“为官公正”;再推敲各

2、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要求对应。是写苏涣少时的交往者的情况,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是写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的态度,只能说苏涣能识别人,与“为官公正”也没有关系;是写苏涣赏识有才能的人,同样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排除以上几项,答案只能选D。 答案:D。7、【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杖责的原因不是因张宗的儿子不合乎要求,而是张宗平常侍

3、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8、【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做到文从字顺。对于句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尤其不可忽略,因为这些是高考阅卷中重要的采分点。如(1)中的“礼”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译为“以礼相待”;“以”是介词,译为“把”;“委”是“托付、交付”的意思。(2)中的“能此”指“能做到这点”,“贤于言事官”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3)中的“尔曹”指“你们这些人”,“逮”意为“及,比得上”,“师”是名词作动词,“学习”的意思。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 苏公名

4、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收藏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

5、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担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侁,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侁因而得以进入仕途。鲜于侁刚开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侁官至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

6、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一百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

7、令内侍省查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

8、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2、【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阙”应通“缺”,空缺;缺少,也作“缺”,如:阙遗(缺少,遗漏),阙少(缺少),阙笔(缺笔画),阙漏(空隙)。 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六个句子中,说的是萧燧的耿直,说的是萧燧节俭,说的是萧燧关心百姓的疾苦。含有此三句的选项皆可排除。 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其时秦桧当

9、权,与其亲党密告萧”与原文表述不一致,原文表述为“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是“秦桧的党羽秘密告诉萧燧”的意思。 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难点是几个实词的翻译,“浇浮”一词不常见,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接触不到,后汉书蔡邕传赞中有“籍梁怀董,名浇身毁”的语句,其意义为“浇薄”。“治”这里不是动词“治理”的意思,而是形容词“天下太平”之义,清朝洪亮吉治平篇中“治”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杂糅”、“以”也是翻译中需重点注意的语词。(2)几个重点的词语,如“路”在宋朝是行政区划,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有“烽火扬州路”;“与”有“给”的意思;“旧治”中的“治

10、”也是翻译的难点,前文说萧燧曾“出知严州”,可见现在闹旱灾的严州是他原管辖的的地方。 参考答案: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参考译文】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生来就特别聪明,很小就能做文章。绍兴十八年,以优秀成绩进士及第。授为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把持朝政,他的亲信秘密告诉萧燧,秋天考试时你必定在漕司当主考官,萧燧询问原因,说:“丞相有个儿子参加考试,想把他托付给您。”萧燧发怒说:“我刚做官就敢昧良心吗!”秦桧怀恨他。过后接到文书到秀州,到达那里时名额已经满了,从官署中换一名到漕司当主考,秦熺果然考中了前几名。孝宗初年,被任命为诸王宫中讲授大学和小学的教授。轮流觐见,萧燧说“应当按官职选择人

11、才,不应当因人选择官位。”皇上高兴,写了用人论赏赐大臣。淳熙二年,晋升为起居郎。在此之前,察官有了空缺,朝廷言论很多倾向萧燧,因他没做过县官,就任命他做了左司谏。当时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的族叔王秬都在外做地方官,因为有所倚仗,没有好的表现,萧燧都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又商议进攻(敌国的事),皇上拿这事问萧燧,萧燧回答说:“现在有才德的和无才德的人混杂一道,风俗人情凉薄虚浮,兵力不强,资财不多,应当卧薪尝胆来求取国内安定太平。如果凭借小康,萌生骄敌之心,后果不是臣能知道的。”皇上说:“这是忠言啊。”于是劝皇上整肃法律制度,接纳正直言论,亲近正人君子,疏远奸邪小人,身边近臣有功劳的可以赏

12、给钱财,不可以分给权柄。皇上都欣然接受。他后来出朝为严州知州。严州地窄财缺,刚到那里,公家的钱不满三千镪,萧燧节省使之够用。两年内,用积蓄富余的钱补上拖欠的,各县都宽裕了。皇上当时吝惜职名,没有功劳的不授予,下诏说萧燧治理地方有成绩,授为敷文阁待制,移为婺州知州。父老塞满道路,几乎无法成行,送他出州境的人要按千数计算。婺州和严州相邻,人民熟知条令教化,不费力而治理得很好。当年遇旱灾,浙西常平司请求拨谷米到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当给粮食,但怎么忍心对以前治理过的地方不管不问呢?”为此他到朝廷请求,打开太仓的米赈济他们。八年,被召回朝,他说:“江、浙连年水旱灾,希望下诏征求建议

13、,再命令各部门通融收取郡县的赋税,不要只是督责逼迫他们。”孝宗十年,上奏谈论广西各郡百姓身丁钱的弊病,很多建议都施行了。庆典时的施恩,丁钱的减免一半,也是从萧燧发起的。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七岁。(选自二十四史全译文)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文言实词,通常主要考查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A.“冒”字有多个义项,如“覆盖、遮盖”“顶着、冒着”“冒失、冒昧”等。“顶着、冒着”可以引申为“迎着”“冒犯”“触犯”等,根据语境,此项的“冒”字应当表示“冒着”或“迎着”,故解释为“贸然”(指动作行为轻率)是错误的。B.“已”字有多个义项,可做实词,也可做虚词,放

14、在句首、句中往往是虚词,放在句末则有“停止、完毕”或“同矣”(语气词)之意。根据语境将其解释为“停止”是正确的。C.“乞”在古汉语中念“q”义为“求”“讨”,念 “q”义为“给”。“求”有“请求”义,根据语境将其解释为“请求”是正确的。D.“时”,多义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4版)把它的第个义项解释为“通伺。伺候”,我们可以把它引申为“守候”“等候”。根据语境可以判断该解释是正确的。只是“时”的这个义项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没有出现过,对考生来说,理解还是有点难度的。【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采用全国卷传统的考查方式,即先提供六个句子,分别编成四组,每组三

15、个句子,要求考生选出“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解答这类题目一般用排除法。六个句子都是写的郭浩,但作战对象不同:写西边抗击夏人,写东北边抗击金人,写平定国内为乱的饥民,D项符合题干要求。【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的能力。这类题目的拟制,往往先将阅读材料中有关主人公的内容归纳为若干层次、若干方面,然后选比较重要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分别以四个选项的方式按顺序进行概括、分析。A.先说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然后概括分析郭浩在徽宗时代的事迹经历来证明。B.先说郭浩卓

16、有识见,可惜未被采纳,然后用郭浩召对钦宗的相关内容以及朝廷不采纳郭浩的建议最终使国土蒙受损失的事来加以概括分析。此项内容覆盖面比较广,概括性比较强,因此有一定的干扰性。D.先说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然后以他到任时、治理后的不同情况,以及朝廷的嘉勉、优遇为例来进行概括分析。以上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意思。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表述有误,“产生隔阂”的原因不是在破敌过程中,而是针对宋万年的审讯上两人出现分歧;“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与原文不相符,原文是说吴玠审察宋万年暗中通敌的结果与利州(郭浩)审讯的结果不同,于是两人产生隔阂,并不是说郭浩不同意举劾宋万年。【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既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考查考生现代汉语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