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39560718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一、 小组合作学习简介(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国近几年来,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

2、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二、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找规律”的

3、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

4、,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作,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学习的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此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

5、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四)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五)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因次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而不去考虑这种合作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提高课

6、堂教学效益。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缺乏本质的、全面的理解。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其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7、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使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

8、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二)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总让个别学生作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对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三)处理好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的

9、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自主是人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体现,合作是对个人有限性的弥补及基于人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而探索则是人的本能,只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说真正理解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才不会在不需要合作的时候让学生合作,在学生能够自主的时候不让自主,在学生有探究欲望的时候直接告诉结论。(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1)、合作开始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操作程序予以说明(如1号做报告员、2号做记录员、3

10、号做激励员、4号做组长,以后每讨论一次角色要轮换一次)。(2)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合作学习的时间问题(时间可由教师定,也可由学生举手表决决定终止的时间)。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帮富济贫)。(3)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若时间有限,可根据观察选择有特色的小组发言;没机会的小组,可让他们课下与老师交流汇报,也可将其成果在教室里展示),并给予及时地反馈和总结(组内补充、组外评价、教师评价)。(五)丰富课堂讨论形式(1)协商法。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

11、思考的机会和时间。(2)打靶子。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抽签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靶子,对他的意见发表见解。教师也可以把这种办法应用于全班的组与组之间,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发生思维的碰撞。(3)相互提问。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可学生之间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等。(4)动态分组法。在课堂讨论中,还可采用小组成员动态编排。如让女生固定在小组的座位上,而让男生流动,比如第一组男生到第二组,第二组男生到第三组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机会了解更多学生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固有地位,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

12、的发展机会。(5)组织分层学习。由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不同,在习题教学中,我用的较多的是分层教学法,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成员均由解题能力不同的四位学生组成,再把各小组成员按解题能力从弱到强确定为甲、乙、丙、丁。然后教师给出由易到难的四道题目A、B、C、D,由甲同学做A题,其他同学给予批改和指导,以此类推,若丁同学遇到困难且本组同学无法解决时,可向老师求助。教师还可以把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确定为智囊团,由他们协助教师到各组指导。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学生本身这种最可利用也最应利用的课程资源。最后,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教师只有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才能真正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