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3950774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0.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 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 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 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2 .地震常常造 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 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其 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 震大约有

2、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 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 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 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 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地震成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 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 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

3、塌陷地震。地震是 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 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 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 块运动造成的。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 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 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 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 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

4、一个关 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地震类型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的关系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火 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附近 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7%左右, 所造成的危害较轻.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占 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库 蓄水、深井注水)而引起的地震

5、1011。人工地震: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 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 也会诱发地震2。根据震源深度进行分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大多数破坏性地震是浅源地 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纪录 到的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786公里.一年中,全球所有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有85%来自浅源地震,12%来自中 源地震,3%来自深源地震7按地震的远近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近震:震

6、中距为1001000公里.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1。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叫巨大 地震1。按破坏程度分类一般破坏性地震:造成数人至数十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以下(含一中国地震带区域分布图亿元)的地震;中等破坏性地震:造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一亿元 以上(不含一亿元)、五亿元以下的地震;严重破坏性地震:人口稠密地区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 六级以上地震,或者造成数百至数千人死亡,或

7、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亿元 以上、三十亿元以下的地震;特大破坏性地震:大中城市发生的七级以上地震,或造成万人以上死亡, 或直接经济损失在三十亿元以上的地震11。构造地震的分类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打钻放气防止地震发生示意图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主震一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 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双震型地震:一次地震活动序列中,90%以上的能量主要由发生时间接 近,地点接近,大小接近的两次地震释放。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

8、主要能量通过 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 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1。地震分布编辑时间分布通过对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发现地震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多,震级较大,称为地震活跃期;另一段时间发生地震较少,震级 较小,称为地震活动平静期;表现出地震活动的周期性每个活跃期均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甚至8 级左右的巨大地震。地震活动周期可分为几百年的长周期和几十年的短周期;不同地震带活动周期也不尽 相同E。当然也有的地震是没有周期的这跟地质情况有关,比如河北邢台,大约100年左右是一个周期, 因为断层带的地壳是有

9、规则的移动,当地下的能量积累到必须使地壳发生移动时,地震就发生了,这种地震 是有周期的。而绝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是有规则的,规则之外的运动,就促生偶然的地震,偶然的地震往往能量 巨大,瞬时引发,并不是周期内g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东部的活动周期大约300年左右,西部为100至200年左右。如陕西渭河平原地震带,从公元881年(唐末)到1486年606年间,就没有破坏性地震的记载。1556年华县 8级大地震后几十年,地震比较活跃.1570年以后这一带就没有6级以上地震,连5级左右的地震也是很少7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统计情况活跃期平静期7级以上地震(

10、次)MI1897 年-1914 年(18 年)1915 年 1919 年(5 年)6max8.25II1920 年 1934 年(15 年)1935 年 1945 年(11 年)118.0III1946 年 1957 年(12 年)1958 年 1965 年(8 年)158。6IV1966 年-1976 年(11 年)1977 年-1987 年(11 年)137。8V1988 年 1997 年(10 年)107。6 7中国地震信息网关于20世纪中国地震活跃期的统计情况起目年份7级以上地震死亡人数(万)备注I1895190610次次料不全II1920-193412次25-30III1946195

11、514次12主要在青藏地区活动V1966-197614次21V1988?未结束13地理分布世界地震分布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地震带: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中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这里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欧亚地震带:从地中海向东,一支经中亚至喜马拉雅山,然后向南经中国横断山脉,过缅甸,呈弧形转向东, 至印度尼西亚。另一支从中亚向东北延伸,至堪察加,分布比较零散。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此地震活动带蜿蜒于各大洋中间,几乎彼此相连.总长约65000km,宽约 10007000km,其轴部宽100km左右大洋中脊地震活动带的地震活动性较之前两个带要弱得多,而且均为浅源地震,尚未发生过特大的破坏性地震。大陆裂谷地震活动带:该带与上述三个带相比其规模最小,不连续分布于大陆内部。在地貌上常表现为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