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

上传人:62****1 文档编号:394990276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齐桓晋文之事精品教案壹 通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单元导读部分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习提示部分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庄子常用寓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

2、,富于启发性。阅读三篇文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本课三篇文章中出现的语气助词有“也”“乎”“矣“哉”“焉”等。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四维教学目标文化层:主要的是“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和“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这是单元目标,拿本课来说,主要是了解儒家文化,思考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有何文化价值,有何现代意义);文学层:主要是“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这也是单元目标,孟子是对话体,比起语录体的论语,

3、文段明显更长,思辨性更强,再加上孟子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我们要注意区分它与论语风格上的区别,古人说文如其人,文风的不同也往往意味着个人性格的不同,关于孟子与孔子性格上的不同,我们在此也可以管窥一二);文章层:“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表述清晰,不需解释);文字层:“体会这些词(语气助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检索本课课下注释可知,重点词汇应该是:句末“乎”(典型疑问词)“也”(语气很严肃)“矣”“哉”“焉”“与”(后四个语气较轻)表疑问;句末兼词“诸”(相当于“之乎”)。贰 通过分析知识确定教学手段一、以老师讲解为主的知识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4、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齐桓,即齐桓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齐国国君。晋文,即晋文公(前697一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这个注释很不完整,对于背景知识没有必要阐释,注释了等于没注释,这部分知识只能由老师补充了。首先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从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者”可以看出,这应该不是什么“好事”,否则孟子不会这么说。说完这句话后,孟子又说“无以,则王乎”。如果我们不搞清“齐桓晋文之事”到底是什么事,我们会感觉很奇怪的,孟子为何突然这么说,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这里我们就要提到

5、两个概念:王道和霸道。王道和霸道是孟子经常提到的两个概念。“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圣王,特别是尧、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霸道”就是春秋时代的“五霸”所行之道。注释里说“齐桓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那么我们知道了,他们两所行的肯定是“霸道”,孟子的理想是实现“王道”,讨厌霸道,所以才说“仲尼之徒无道齐桓晋文之事者”。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他后面为何说“无以,则王乎”。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又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同上)就是说

6、,“尚力”抑或“尚德”,是“霸道”与“王道”的根本区别。王霸之辨是战国时代两种截然不同的统一天下路线相斗争的反映。当时由于天下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各大国之君主和百家游说之士都纷言“王天下”问题,孟子宣扬的“王道”就是儒家传统的“王天下”理论。这种理论的系统阐述,正是本课文的主要内容。附录:如果一个圣人成为国君,他的统治便称为“王道”。按照孟子和后来儒家的看法,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统治。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海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而霸道的力量则来自武力。在

7、公孙丑章句上第三节里,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以后的中国政治哲学家都持守这种“王”和“霸”的区别。如果以当代政治学的原理来对照,我们可以说,民主政治便是王道,因为它是人民大众的自由结合:法西斯统治则是霸道,因为它以恐怖和暴力来推行统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无以,则王(wng)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无以,不得已。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这里的“王”字要读四声,不加解释的话,学生比较难理解,不理解,也就难以记忆。因此,可以适当补充“破

8、读”的知识。破读是指在一个字的字形固定但意义不同的情况下,根据上下文或者特定的用法,采用与常规读音不同的读音。这种读音上的变化可以是因为意义的引申或者是为了区分词性。在古代文献中,破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涉及声调的改变,尤其是将原本的平声或上声字变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往往与其原始含义有关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读音的变化反映了词汇演变的过程。比如,本课“则王乎”中的“王”作称王讲,故读四声;本课“语人曰”中的“语”作告诉讲,也读四声;本课“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中的“衣”作穿讲,也读四声。了解了破读的概念我们就知道了,当经常用作名词的“王”,做动词时,词性发生了变化,按照古人的习惯,就要破读。破

9、读的习惯经常是“平声或上声字变为去声”,也就是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的字通常读四声(去声)。比如,“苏武牧羊”中有一句说“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雨雪”就是下雪,所以,本是名词的雨,这里用作动词“下”,则破读为四声。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整只)全备为“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普通官员仅用猪的叫

10、“牢”。后来“牢”逐渐普及,富裕百姓也可以使用“牢”祭祀。“一牢”指牛、羊、猪各一的太牢。此外还有“百牢、九牢、七牢”,也是指在“太牢”规格下的祭祀规模,是“太牢”的套数。所以,注释中说“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这里我们注意到,孟子借题发挥,表面上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证明他有“仁”心,实则是将他引入“圈套”,为后面说的“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张本。而且,齐宣王以羊易牛,分明是“违礼”的,可是,孟子并未批评他,反而是借此赞美他。这不仅让我想起孔子的一件事。论语八佾中记载: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这段话大概意思说:子贡想要去掉每月

11、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从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孔孟的不同,孔子重视礼,孟子则更注重内心。另外,孟子重视王道,荀子兼用霸道;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三巨头之间的不同。问题一: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用这一句类比后文的什么?答:与“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一样,类比不能之事与不为之事。前面孟子借以羊易牛给齐宣王设计了一个语言圈套,表面上说他有“仁”心,实则是批评他“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进而推论出“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这里,孟子又借这一类比给齐宣王下了第二

12、个圈套,齐宣王可真是“一天上一当,当当不一样”啊!孟子借这个类比是想说明前面提到的“不能”与“不为”的区别,并证明,齐宣王有实行仁政的能力,只是不愿做罢了。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齐宣王认同自己“保民而王”的主张,并提出自己的具体措施。二、以小组讨论为主的知识活动一:找出文中所有的“是”字,梳理一下分别是什么含义。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指示代词,代前文“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心足以王矣。指示代词,代前文“以羊易之”。是诚何心哉!指示代词,代“以羊易之”。无伤也,是乃仁术也!指示代词,代“以羊易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指示代词,代“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13、”。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指示代词,代“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指示代词,代“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指示代词,代“王之不王”。否,吾何快于是!指示代词,代“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指示代词,代“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曰:“否,吾不为是也。”指示代词,同上。王曰:“若是其甚与?”指示代词,代“缘木而求鱼”。其若是,孰能御之?指示代词,代“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

14、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指示代词,同上。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指示代词,代“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指示代词,代“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由此可见,全文十六处“是”字,皆为指示代词,无一处为表判断的系动词,可见,先秦“是”字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活动二:“我来比划你来猜”游戏规则:两人一组,白板上展示课下注释中某个词或某句话,一人比划,另一人来猜。比划的人可以说话,也可以说注释的含义,但不能说被注释词语或句子中的任何一个字。猜词的人只须说出中括号里的字词或句子就好。猜对得一分,猜错不扣分,说出中

15、括号里的字扣一分,以小组为单位记分,积分最多的小组胜出。衅(x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觳觫(hs) 形容恐惧战的样子。远庖厨 远离厨房。庖厨,厨房。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舆薪整车的柴火。挟 (xi)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跃过北海。太山,即泰山。北海,指齐国北边的渤海。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指弯腰行礼。另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均喻指常人较易办到的事情。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经大雅思齐。意思是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御,治理。权称量。度(du)丈量。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莅,统治。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便嬖(pinb) 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赴诉奔走求告。放辟(p)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放,放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