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394872921 上传时间:2023-09-1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调研考试试题本试题共43题,140题为选择题,共60分。4143题为非选择题,共4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选择题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规定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位置涂黑。非选择题请在答题卡规定范围内规范作答,写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A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B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C意图保护地

2、方文化的独立性D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2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A. 推广精耕细作 B. 推动社会转型C. 抑制土地兼并 D. 改变地租形式3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A. 成为一级地方长官 B. 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 随意处罚违纪官员 D. 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4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这段材料

3、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明朝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B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C明朝山西大同为全国经济中心 D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5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九部在北,四部在南。西晋前期10州,南7北12。至唐贞观元年,分全国为10道,正好5道在南,5道在北,北宋元丰时期23路,南方占14路而北方只有9路。明清时期南北方省区基本是二比一。这说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设置A因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而调整 B. 随着统治区域不断变化而调整C. 因为政治中心南移而不断调整 D. 随着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6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

4、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 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 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7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命调时间调出省兵数调往方向1841年1月6日贵州1000广东1842年3月24日甘肃1000浙江1842年6月1日山西1000江苏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819世纪中期以后

5、,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9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于保举名额和官职上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廷不断放宽限制,使得各地督抚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政治军事集团在此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A政府开始出现政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10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

6、可赴任。”这反映出A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 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C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D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1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2 解放日报1945年9月5日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创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A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C

7、中国共产党力图推动战后民主联合政府的成立D国共重庆谈判,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13下图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此图主要反映了上海道台A渐变为近代化的行政官员 B职务管辖范围越来越大 C在时代驱动下的被动转型 D逐渐具备近代洋务思想1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A. 适应了新生国家政权巩固的需要 B. 开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C. 揭开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序幕 D. 表明农民问题

8、是革命的中心问题15有学者说,1954年宪法“既不是一部共同纲领那样新民主主义类型的宪法,也不是一部完全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是因为此宪法A修正了共同纲领的基本原则 B缺乏政治体制上的创新C坚持了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保护 D体现了社会转型过渡性16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A. 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B. 保障公民平等 C. 宣扬神权至上观 D. 维护贵族政治17西塞罗在谈到罗马法时说:“真正的法律是正确的理性,它与自然和谐一致,它撒播至所有的人,亘古不变。人类立

9、法不得企图背离该法,而且不得毁损该法。不可能在罗马有一种法,在雅典有另一种法;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有效的。”西塞罗认为A. 罗马法颁布后尽量不要修订 B. 罗马法适用于世界大部分地区C. 罗马法体现了自然法的原则 D. 罗马法继承发展了雅典的法律18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A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

10、展出的“德国造”克虏伯炮王A. 德国统一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B. 工业化助推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C. 德意志帝国已成为世界军事强国 D. 德法借助巴黎世博会化解了宿20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A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C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文特征21马克思曾对巴黎公社做过如此评价:“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

11、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判断巴黎公社A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实行了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C其政权性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D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22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A.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C. 十月革命后俄国应重点发展生产力 D. 社会主文革命须依靠资产阶级23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

12、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24美国1952年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25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

13、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C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26有学者认为,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碎片化”时代。自二战结束以来,首次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这里的“碎片化”A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国际政治关系的民主化C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D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27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种全球地方主义是1500年以前的数千年中世界事务的特点。”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恢复的根源是A世界政治已呈现多极化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