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分享计划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3948726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益分享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收益分享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收益分享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收益分享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收益分享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益分享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益分享计划(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收益分享计划目录浅谈收益分享计划1收益分享计划的基本概念2收益分享计划的渊源3收益分享计划的类型3(一)斯坎伦计划(Scanlon plan) 4(二)拉克计划(Rucker plan) 4(三)生产率提高分享计划(Improsharing) 5收益分享计划的哲学5(一)公平 5(二)认同 6(三)参与 6(四)承诺 6收益分享计划的基础作用6收益分享计划的发展特征7参考文献9收益分享计划的基本概念收益分享的管理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薪酬或激励计划,它兴起于 20 世纪 30 年代 被认为是一种主要基于小型群体或团队的绩效薪酬形式,主要关注由于生产率提高、质量改善 或成本节约所产生的团体

2、收益在员工与公司之间的分配。在一些场合,它又被称为生产率收益 分享计划。它不同于利润分享计划将标志组织绩效水平的利润作为分享对象, 而是鼓励员工努 力达到组织的生产率目标,包括提高既定时间的产量或是减少单位产品的生产时间,或节约完 成全部工作的总体时间等。收益分享计划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一)与绩效改善相关。大多数的收益分享计划的目标是通过改变雇员的行为来改进绩 效。例如通过劳动成本的节约来提高生产率, 用次品率降低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节约生产材料 的成本等。(二)以绩效测量为基础。大多数收益分享计划是以一些过去的绩效为测量基础的,但 现在的趋势是倾向于把奖金建立在绩效的过去值和期望值的综合基础

3、之上。用过去的绩效值的 优势在于它容易建立起信用,员工们可以更容易地接受绩效的期望值,因为这是基于过去他们 所取得的绩效。(三)与全部或大部分雇员一起分享。大多数收益分享计划包括全部或大部分的雇员或 者团队或者小团体。团体一般是指一个生产班组、工作部门、事业部或分厂等相对稳定的公司 属下的规模不等的工作单位。在该团体的成员中,拥有共同的目标,共同参与决策的制定和问 题的解决,相互依赖和合作,共同分享由预定目标实现所产生的收益。(四)与雇员参与相关。大多数但并不是全部的计划都包括相当多的雇员参与其中,因 为计划的重点是强调发展更好的合作、沟通、团队协作和信任。通过参与, 员工可以更了解公 司的实

4、际情况,正所谓“离实际越近的人, 越清楚问题所在”,这样就可以找出解决方案。计 划鼓励大多数或者全体员工通过共同努力来达到公司的生产率目标,并且是员工和公司能够共 同分享由于这种努力所产生的成本节约收益,最终起到增强员工主人翁意识和忠诚度的作用。 收益分享计划的主旨就是通过让员工参与从而提高公司的绩效,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双赢的手 段。(五)非个人导向。因为收益分享通常定位于大的团队,一般个人导向系统会排除在外, 但并不是一票否决,例如计件工资率。(六)详细准确的定位。大多数的收益分享计划都是详细准确定位的,例如在单一车间 中进行管理。表格 1 个人薪酬激励计划、收益分享计划与利润分享计划的比较

5、个人激励计划收益分享计划利润分享计划覆盖范围正式的直接劳直接、间接和辅助人员直接、间接和辅助人员或动力全体人员对象定位个人团体团体测量的学科属性工业工程会计学会计学支付周期天、周、月周、月(最典型)、季 度、年或收益产生周期年、经营周期或更长支付方式即时即时即时或延期与基本薪酬关系加入或不加入不加入不加入测量内容产品数量总的直接和间接劳动力成 本和其他成本公司利润员工的决策参与没有或有限广泛、深入参与程度低管理导向倾向专利典型的参与式参与式工作导向卖力工作聪明工作聪明工作动机导向卖力工作聪明工作聪明工作满足的需要物质、安全从物质到认可、参与和社 交全方位从物质到认可、参与和社 交全方位资料来源

6、: TimothyLross, WarrenChauck. Gainsha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 IndustrialManagement, 2006 (2): 9.收益分享计划的渊源有学者认为收益分享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文明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其历史可溯及 19 世纪,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激励薪酬形式,它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斯坎伦计划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收益分享计划作为一种群体激励薪酬形式,是作为个人绩效激励薪酬计划 的补充而逐步完善的。基于个体绩效的奖励项目容易造成员工之间的不良竞争,难以保证产品 质量,甚至反而致使一些关键岗位员工的抱怨

7、、反感乃至离开公司。收益分享计划的产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著名的霍桑试验以及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 关系学说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了员工动机、需求、参与、合作以及组织承诺的重要性,需要 重新认识员工的多面性和复杂性;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很多企业面临资本稀缺、成本 和生产率下降的窘况,迫切需要进行管理变革。于是,顺应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新的绩效激励 形式收益分享计划于 1930年在美国诞生。20世纪50年代是收益分享制度的鼎盛时期, 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出现衰退,70年代中后期和80年代再度兴起,90年代开始得到更广 泛的应用。收益分享计划的类型收益分享计划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实施类型一)斯坎

8、伦计划( Scanlon plan)该计划由约瑟夫斯坎伦(Joseph Seanlon)在1930年提出,是收益分享计划的原型。为了克服当时的经济危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时任工会主席的斯坎伦提出劳资合作计划。计 划强调如果通过劳资双方的努力,在维持产出水平不变的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员工就可以分 享成本降低之后的收益部分。 40年代中期,斯坎伦又提出了一种以工资总额与销售总额的比 例数来衡量工资绩效的办法。 60余年来,斯坎伦计划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成为人力资源开 发管理的一种经典模式。斯坎伦计划中提出了明确的生产率标准,并建议成立生产管理委员会和指导委员会以促进 员工参与管理决策。因此,斯坎伦

9、计划有非常强的员工参与的特征。斯坎伦的奖金计算程序如 下:1)确定收益增加的来源,通常用劳动成本的节约来表示生产率的提高,用次品率降低来表示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材料等成本的节约。2)将上述各种收益增加来源的收益增加额加起来就可以得到增益总额。3)提留和弥补上期亏空。4)确定员工分享增益的比重,并根据这一比重计算员工可以分配的总额。5)计算员工可以分配的增益总额与参与这一计划的员工当期工资总额的比例。用这一比例乘以各员工的工资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该员工分享的增益的数量。计算公式:奖金=(单位销售收入工资含量标准一实际单位销售收入工资含量)X销售收入X分配系数=(按标准计算的工资总额一实际工资总额)X

10、分配系数(二)拉克计划(Rucker plan)拉克计划由经济学家艾伦拉克(Alle n Rucker )于1933年提出。拉克计划与斯坎伦计划相似,区别就在于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劳动成本的节约,而是关注整个生产成本的节约。拉 克计划采用一个价值增值方式来计算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企业的价值增值等于企业的销售额减 去其购买原材料和其他各种供给、服务的成本。然后企业可以用价值增值与雇佣成本的比例来 衡量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被称为拉克比率。企业利用当期的拉克比率与基期或者预期 的拉克比率相比较,如果当期的拉克比率高于基期的或者是预期的拉克比率,就代表该企业的 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提高,将生产率提高部分

11、带来的收益在企业和生产团队的员工之间进行分享 收益分享部分计算公式:收益分享总额=(当期的拉克比率-基期的拉克比率或者预期的拉克比率)X当期的雇佣成本拉克比率=销售额-(购买原材料成本、供给成本和服务成本)/雇佣成本(三)生产率提高分享计划(Improsharing 即 Improved Productivity throughSharing)该计划由工业工程师米歇尔费恩(Mitchell Tei n)在1970年提出,其奖金计算以总劳 动成本为基础,适应了企业对总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需要。生产率提高分享计划的重点不在衡量节省成本的经济价值,而是追求在更短的劳动时间 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一计划的

12、关键是计算劳动时间比率,即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耗费的劳 动小时数,通过将当期的劳动时间比率与基期的或者预期的劳动时间比率进行比较。如果当期 的劳动时间比率低于基期或者预期的劳动时间比率,那么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就获得了提高, 因此可以就可以将这一部分生产率提高带来的收益进行分享。生产率提高分享计划往往是以周 为单位向员工发放分享奖金。但这种分享计划有一个回购规定,即公司可以通过一次性向员工 付款买回超过一定标准的生产率,从而使企业能够在生产率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提高基期值或者 分享值。上述三种被称为传统的或经典的收益分享计划,其他的形式均属它们的变形,即组织根 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对其做出调

13、整变化或结合使用以上方案的结果。收益分享计划的哲学一般人认为,收益分享计划仅仅是一种薪酬的手段、方法,其实这是一个管理系统、分 配哲学和分配文化。企业的目的是把一群人组织起来产生高绩效,收益分享计划正是一种把人 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团队合作和员工聪明地工作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的哲学,其实就是 四个原则:公平、认同、参与和承诺。(一) 公平 收益分享要以公平为基础,因为组织中的每个人都为组织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西门认为, 一个组织要长存,就要公平交易。收益分享计划的实行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两个公平观:企业 领导的公平观和分配的公平观。柳传志说如果我能够得到十,我就拿八,而很多领导是能够得 十却拿了

14、十二。员工对企业做出的贡献,是员工价值的体现,它与企业付给员工的报酬是一个 不等式,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大于他所到的报酬,这个差额归于企业,企业本身的作用要考虑 企业领导需要树立公平观,要承认员工的价值贡献与价值分配,不能认为自己出钱自己领导所 以自己应该赚更多的钱。分配的公平观需要建立在能使员工感受到公平,科学可行、具有公众 基础的、稳定的绩效考核体制基础之上,让员工心理产生一种认可,在接受考核时愿意配合。 另外,科学的绩效考核系统必须与合理的薪酬体系挂钩。当然,一个组织内要做到绝对公平, 人人满意是不可能的,组织的管理者应当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公平的含义,使其能合理地衡量自 己的投入和产出,客观

15、、全面地看待组织的程序和制度。同时,要把对公平的追求体现在组织 的价值追求中,为员工创造公平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二)认同 要使员工更好地执行企业的目标,首先就需要员工认同这个目标。孙子兵法云: “上下同欲者胜”。收益分享计划一旦建立,员工就应该对组织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认同。建 立目标一致性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花时间和有效的沟通,但是一旦建立了一致性,组织和 员工之间就对目标有了更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产生可使组织成员在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方面 形成一些相关的后果,对组织具有潜在的积极功能作用。(三)参与没有员工的参与就没有成功的收益分享。参与是一种更为聪明的工作方法,收益分享计 划是一种大众式的管理,能使所有员工参与到管理中去,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而传统的管理 模式是精英式管理模式,公司全体都使用领导者一个人的智慧,企业的绩效得不到提高。收益 分享计划是基于团队的建议系统,这个系统给员工提供了分享想法的机会。高绩效的管理者认 为,离工作现场最近的人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正如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先生所说, 做管理就是做两件事,定大框架和发挥员工潜能。如何发挥员工潜能,就必须要员工参与进来 管理者给员工划定一个圈子,使其可以在圈内自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