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3.感受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意境,体会情感三、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一)《如梦令》课件资源1.收集有关李清照的相关资料2.收集有关靖康之变的相关资料3.收集有关《如梦令》这篇课文的相关教学资源(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二)多媒体教室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古代诗词,温故知新2.比较词与诗,略说不同3.交流李清照的相关资料上课伊始,谈话交流: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古代诗词,现在,你还记得哪些?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诗词之后引出诗与词的比较接着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这时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学生齐声朗读之后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设计意图:回忆古代诗词是为了温故而知新课件显示课题和作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营造与本文相融合的美好意境出示李清照的相关资料则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二)初读1.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师生活动:重点抓住常记沉醉兴尽争渡等词语理解词义最后归纳课文叙述的主要内容2.听读课文,体悟情感听课文录音,说说你能感受到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设计意图:自由读词的目的是让学生直接接触并熟悉文本,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文本是学习的根本在学生朗读之后点评兴字的读音则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听课文录音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古词的魅力,体会古词朗读时舒缓的语速和连贯的气息质疑交流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思考读懂常记兴尽等词语的意思,为读懂整首词的大意、把握情感、感知意境作铺垫三)细读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2.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课件出示课文动画)学生相互比较动画与课文并思考:动画中哪些景物课文中写到了,哪些没有直接写出来在共同探讨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溪亭日暮的画面,抓住一醉字,用自己的话说说是怎样的情景2)引导学生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抓住一个误字,体会作者无比激动和陶醉的心情3)引导学生想象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抓住一个争字,一个惊字,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幅画面描写出来3.小结:体会本文词眼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这首词中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设计意图:从动画入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说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看词想象画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深刻体会作者美好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四)演读溪亭日暮的宁静恬淡,藕花深处的神秘幽香,一滩鸥鹭的壮观惊喜这一切,留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的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记,常常不自觉的轻轻吟唱起这首词回味那次难忘的郊游你听(课件播放歌曲《如梦令》)学生边听,边跟唱再次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读词:注意沉醉、误入、争渡,争渡、惊起等词语包含的情味和意味设计意图:出示歌曲《如梦令》是使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再一次感受作者的情感五)比读(课件出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写得清新明丽,生动活泼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首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边读边想象,词人又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中读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呢?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作者笔下的景物也不一样了读词,我们要能透过景物,读出作者的心情两首词,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读到了不一样的李清照的词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首词进一步巩固词的学习,了解词人李清照六)总结今天我们领略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
感受了作者快乐和幸福的美好时光让我们齐声诵背全文,在诵背中结束今天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