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花生创新团队李向东(一) 一、花生产业发展趋势国内外花生产业发展趋势花生(ArachishypogaeaL.)是世界上重要的大田经济作物之一全世界约有100个国家种植花生,面积约25000khm2,单产1500kg/hm2左右,总产约35000kt世界上种植花生面积最多大的国家是印度,其次是中国各国花生生产情况差别较大,产量从亩产50公斤到250公斤不等,以色列是世界花生单产水平最高的国家,近年来亩产在420kg左右我国是世界花生总产最高的国家,约为1600万吨,占世界花生总产的40浓上花生是贸易量较大的农作物之一,国际贸易总量在200万吨左右中国、美国、阿根廷是世界三大出口国,占全球花生出口总量的80%左右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年出口量70万吨左右,占整个国际市场的近40%欧盟各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是世界主要的进口国和地区,占全球进口总量的80浓上在花生利用方面,分食用和油用两部分,大多数国家的花生是作为食品加工原料或被直接食用,我国花生以油用为主、兼直接食用和食品加工继石油安全、粮食安全之后,食用油安全又成为一个事关国家战略的重要课题。
我国年需植物油2500万吨以上,但年产量不足1000万吨,自给率不足40%供需矛盾突出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出口农作物,在国家油脂安全和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花生常年种植面积约7000万亩,占全国油料作物的35%左右,总产1600万吨左右,占全国油料作物的40%以上,在国内油料作物中,花生单产、总产和出口量均居首位花生仁含油量40%-61%单位面积产油量是油菜的2倍,大豆的4倍相对于其他油料作物,花生具有生产规模大、种植效益高、产油效率高、油脂品质好、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特点,发展花生产业对保障我国油脂供给安全意义重大二)我国花生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为花生生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重点在东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花生)轮作,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花生(大豆)间作套作2016年4月农业部印发《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油料的品种结构调整重点,两油为主、多油并举,重点发展油菜和花生。
指出“稳定长江流域油菜、花生面积和黄淮海花生面积,因地制宜扩大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面积,到2020年花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在黄淮海地区统筹粮棉油菜饲生产,适当扩种花生、大豆、饲草面积,到2020年花生面积稳定在3700万亩以上2016年4月22日农业部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对未来十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形势进行展望预测,《报告》预计2016年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分别增加3呀口4%至U2020年和2025年全国花生产量预计分别增长到1835万吨和1913万吨二是扩大花生种植规模,符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2015年5月农业部颁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和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均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促进种地养地结合花生是肥地作物,通过与粮食作物合理轮作,不仅可以减少化肥投入,还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化肥农药双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进花生等主要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工作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有望尽快突破花生生产的瓶颈制约。
2015年8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明确了围绕提升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突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两个主攻方向,在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甘蔗等九大作物开展全程机械化四是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号召,有利于推动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为推动花生全产业链条发展,提升花生产业综合竞争力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我国花生生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花生科研和生产发展较快在某些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是单产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在生产技术方面,通过改革种植方式、实行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增加密度以及合理调控群体等管理措施的研究与应用,花生单产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平均产量挤进世界前列进入21世纪后,我国花生生产科技取得了显著进展如在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旱薄地种植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小麦花生两熟制双高产栽培技术、连作花生高产栽培技术、绿色食品花生生产技术、花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花生精播节本降耗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较大面积上进行了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虽然我国花生单产水平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一直保持大面积单产的世界纪录但是目前我国花生单位面积产量仍然较低,全国平均约为3000kg/hm2,单产水平最高的山东省也只有3700kg/hm2距花生生产潜力(16750kg/hm2)和现实的高产纪录(11739kg/hm2),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而制约花生产量提高的因素,除了受品种生产潜力和气候等因素制约外,花生高产的理论基础与水稻、小麦等相比尚显薄弱,如在花生周产生长发育规律,花生荚果发育的酶学机制和激素机理,花生高产营养生理,花生高产水分生理,花生高产光合生理,花生高产衰老生理,花生周产环境适应性机理和抗逆机理等研究方面在花生周产栽培技术方面,缺乏花生高产生长发育的生物、生理调控技术,花生局产抗逆栽培技术,花生逆境应对调控技术,花生周产智能化栽培和信息技术,花生高产群体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机理及其定量控制技术,花生高产资源优化配谿和利用技术,花生不同产区不同种植方式的配套技术,花生超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标准化技术,花生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四)我国花生遗传育种现状与发展对策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起,我国即开始了花生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工作,50年代共搜集花生栽培种质资源1500余份,至21世纪初,我国已搜集整理花生栽培种质资源共7490份,其中分别来自国内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品种共4638份,从ICRISAT、美国、泰国等31个国家(单位)引入的为2852份。
至2007年我国保存野生花生资源材料246份编辑出版了《中国花生品种资源志》、《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等著作数据来源:中国花生品种及其系谱,2008)近年来,在花生种质资源评价体系建立、抗逆、优质相关功能基因挖掘、优异种质创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研究成果先后应用于我国花生品种选育、种质评价利用等领域,具有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能力和水平,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先后鉴定筛选出高抗锈病、青枯病、线虫病、黄曲霉等品种211份鉴定出高含油量(57沏上)品种55份,高蛋白质含量(33汨上)品种83份以及超早熟、特大果、多小叶、特小叶等特异材料先后制定了《花生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农作物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花生》等行业技术标准,以及《花生种质资源保存技术规程》、《花生良种繁育技术规程》等多项省级地方技术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花生育种取得了很大成就,育种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鲁花系列、花育系列、豫花系列、冀油系列、粤油系列、丰花系列和山花系列品种等都有较高的生产潜力,尤其是“山东大花生”品牌在国际上享有很好的声誉在“十二五”期间,高油酸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近红外无损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花生品质育种的水平和效率,在花生高油酸品种、高油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已有多个高油品种、高油酸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或国家鉴定。
我国在花生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诱变育种等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诱变技术选育出近40个花生新品种,并创制出数百份具有特殊性状的变异材料我国还率先培育出了兼抗青枯病和黄曲霉的优质品种目前推广品种与生产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尚缺少高抗叶斑病、锈病、根结线虫病的品种,抗虫品种几乎还是空白;含油量、油/亚比普遍较低,还没有真正达到专用水平;花生抗逆、广适等突破性新种质缺乏、关键功能新基因发掘与利用滞后,在花生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重要功能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等育种技术研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花生遗传育种发展对策是,综合应用远缘杂交、诱变技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加速新材料新品系的选育进程;开展现代种业发展亟需的花生抗逆、广适等优异基因源获取和突破性新种质创制,提高现有种质资源抗逆能力,进一步丰富花生种质创新手段创制抗旱、耐渍和耐盐碱的花生新种质,提高育种效率,为花生抗逆基础研究和育种提供科技支撑育种工作还应根据不同种植方式和用途,选育晚、中、早熟,高产、符合不同用途要求的品种的同时,要主攻选育高油分、高蛋白质、高油酸、高赖氨酸、抗逆、抗病和抗虫的在国际市场上有更高克争力的专用性花生新品种。
尤其是栽培种花生的野生种二倍体祖先(ArachisduranensisandArachisipaensis)基因组测序工做已经完成,抢先利用基因组信息从我们自主创制的特异种质中发掘功能基因和开发分子标记,对提升我国花生分子育种国际地位意义重大五) 花生机械化生产现状与前景发达国家对花生机械化作业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早、投入大、发展快,早已实现了专用化、标准化和系列化美国的花生生产,从耕地、播种、施肥、中耕、病虫害防治、灌溉、收获,直到摘果、脱壳等所有农艺过程,全部机械化十二五”以来,我国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种收关键环节的生产装备种类实现了较大的扩展,我省春播花生机械播种覆膜技术已比较成熟,播种机械可以把起垄、播种、施肥、喷药、覆膜、膜上压土等工序一次完成,基本达到播种标准化要求,在鲁东地区已有较大面积的推广2014年全省各类花生播种机械11万台,各类挖掘收获机械5.7万台,联合收获机仅1700台据统计,2014年全省花生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60%和25%全省花生综合机械化生产程度达30%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是,无论是同主要粮食作物比,还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花生播种、收获均是在一垄2行的基础上的机具,2垄4行的机具均未实现大面积的应用,技术成熟度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单粒精播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多垄多行播种、收获机具需求迫切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收获的效率亟待突破,花生两段收获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联合收获受到机械原理、农艺要求的制约,已经逐渐淡出,成为当前一个阶段的过渡产品因此,重点研究夏花生联合播种作业、大型花生播种作业、多垄多行有序条铺、手扶高效条铺、大型捡拾联合收获,乃至全程机械化生产装备的配套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所以,十三五期间,针对花生机械化生产现状,研究开发出适宜的花生耕整机械、花生播种联合作业机械、植保机械、两段花生收获机械以及逐步配套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等适宜于我国国情的通用性好、适应性强、性能可靠、价格适宜的国产化花生生产机械势在必行,为我省乃至我国花生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二、我省花生产业现状与区域优势(一)产业现状花生抗旱、耐瘠,具有多次性开花结实习性,抗逆能力强、适应性广,是山东省的重要油料、经济和出口创汇作物,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花生是山东省的第三大主要农作物,近几年年均播种面积12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