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

上传人:丹**** 文档编号:394405543 上传时间:2024-0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以趣入境知诗意 以木兰诗为例(七下)一、案例背景本课选择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木兰诗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阅读与鉴赏”领域的教学内容。初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木兰诗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阅读与鉴赏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诗词文化的传承、审美素养、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体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课标”的指引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

2、美。(2)引导学生感悟文章故事情节的曲折性、生动性。(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尤其是“详略处理得当”。(4)了解花木兰的形象,学习花木兰代父从军、报效国家的精神。二、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从小到大,爸爸、妈妈给我们讲了许多英雄人物,老师知道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所以在这堂课开始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是否认识他们?(课件出示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的图片)请看课件,给大家30秒的时间,请大家仔细回忆一下,这几位英雄生活的时代及经典故事等。生:准备好了。师: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你最了解的英雄是谁?生:霍去病,他17岁一战封侯,震彻寰宇,19岁一骑绝尘,列阵祁连山,打通河西走廊,

3、拓展了大汉万里河山,从此丝绸之路畅通。21岁深入漠北,马踏匈奴,兵至贝加尔湖,迫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达成了所有中国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封狼居胥,但却英年早逝,死后汉武帝几乎倾全国之力为其送葬,还让他陪葬茂陵。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还有哪位同学可以分享一下自己最了解的英雄?生:他是让无数人意难平的民族英雄,他是朝野公认的忠义之士、国之栋梁。他一生坚持抗金,最终却败给了一句“莫须有”。有人说岳飞呀,文可一词压两宋,武可一人抵万军。岳飞非文人出身,但一首满江红却成为千古传颂的诗词名篇。(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结合7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几个英雄人物图,让学生去回忆,不仅

4、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木兰诗的兴趣。)(二)背景知识师:同学们说得很详细,很感人,每一个英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古代“女英雄”代父从军花木兰。(出示课件并配音频)请看课件:北朝民歌木兰诗是最早记录木兰形象的作品是木兰故事的雏形,演变为多种形式的木兰故事,有花木兰电影、花木兰话剧等,是非常经典的荧幕形象,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木兰诗是北朝时期一首乐府民歌,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其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生:认真聆听。(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属于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了解乐府、乐府诗、木兰诗的背景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诵读

5、文章,整体感知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大家仔细读一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前两自然段宜读得平缓,第3自然段需加快节奏以突出紧张气氛,第4自然段注意把握悲壮的语气,第5、6自然段应读出热烈、欢畅的语气,第7自然段应读出自豪、俏皮的语气。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书上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诗。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为每个自然段设计一个四字词语小标题。生:诵读文章,并梳理文章故事情节,为每个自然段设计小标题。师:同学们刚才读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老师邀请两位同学读一下,再展示自己所梳理的文章的故事情节。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故事情节梳理

6、“停机叹息决意从军备装离家沙场征战”。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故事情节梳理“代父从军表明缘由母女问答思亲情切功成身退”。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都点出了每一个环节的主题,请看课件(展示课件)。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还乡师:这首诗时间跨度比较大,有十几年的时间,但是诗人仅仅用几百字就能从少女的故事讲到征战沙场再到战争胜利后回家的场景,诗人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派出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学生讨论。师:同学们,讨论的时间结束了,我看到每个小组讨论得都非常激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呢?生:详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因为家里

7、没有哥哥,如果木兰不去她的父亲就要重新上战场,父亲年迈,他如果去可能生死难料。还写了木兰收拾行装的准备,在市场上买了各种各样需要的东西。还写了木兰奔赴战场的所见所闻,如黄河、胡马、大雁等,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最后,还详细写了木兰打胜仗回到朝廷,天子要给她赏赐,但她拒绝了,只希望能够与家人相聚,写到了她回家的快乐和重穿女装的欣喜。生:略写战争的具体过程,仅仅用十几个字就交代完了。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生:突出木兰的女儿心理,丰富木兰英雄形象,使整首诗歌读起来更加紧凑。师:一般来说,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其想要着力突出的。这样处理,使木兰这一形象,不仅有英雄气,更有女儿情。同时略写战争,也

8、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生:认真聆听。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从课文的哪一句,可以看出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平民少女。生: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生活的女子。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如何翻译,是不是将军经过百战都死了,壮士经过10年才回来了?你们觉得这样的翻译,对吗?生:认真思考,并将这句话的句式与所学的其他内容进行对比。师:这是互文,请同学们尝试着翻译一下。生:将军和壮士身

9、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了,有的转战数载胜利回来了。师:文中运用互文手法描写的句子还有哪些?找出来并解释。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好,我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互文”的用法,请看课件(展示课件),下列句子有哪些特点,你能不能从文中再找出几句类似的句子,对比起来进行学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生1:这两句是复沓句,还有也是复沓句。生2:这两句是顶真句,还有也是顶真句。生3: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还有也是对偶句。生4:这几句是排比句,还有也是排比句。(设

10、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从诵读、树立故事情节到合作讨论学习,学生自主讨论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四)课堂总结师:花木兰的故事流传有1000多年,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儿都非常喜欢花木兰,你们认为为什么会这样呢?生: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花木兰的形象比较高大,她不仅非常孝顺,还不贪图功名利禄,本身的故事又极具传奇色彩。她是一个普普通通担心父亲的女儿,她又是一个能够征战沙场的奇女子,她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女英雄,她是在辞官回乡后喜欢着女装的少女,是文学作品中不常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有远大志向的中华儿女向她学习,努力成为像花木兰那样热爱父亲、热爱祖国的人。(五)拓展延伸师:

11、同学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巾帼英雄?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书籍或者互联网设备搜索相关的故事,明天上课的时候与大家分享。生:课后拓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通过与学生的一问一答,教师能够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案。通过拓展延伸环节,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三、教学过程解析首先,故事导入,给学生提供了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讲英雄故事。其次,背景知识,给学生介绍关于乐府、乐府诗、木兰诗的背景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与木兰诗相关的内容,为学生接下来的诗歌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这属于知识拓展内容,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视野。再次,诵读文章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诵读文章,

12、并给予学生诵读提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询不懂的词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梳理文章故事情节,对故事内容有整体把握。采用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探究详略得当、互文、顶真等内容描写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主题。最后,课堂总结和拓展延伸,分析千百年来花木兰受人喜爱的原因和木兰诗的主题,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去搜索古代其他女英雄的故事,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四、教学反思经过此次课例实践与教学反思,我发现以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为目标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深入优化:(1)增强文章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2)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3)突出教学重难点。如在诵

13、读文章整体感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想一想身边有没有像花木兰一样的人。如果有一天穿越到古代,你成为花木兰,你是否会与花木兰做一样的抉择?是否会代父从军?是否会拒绝天子的赏赐,只为回到爹娘身边?面对军中的好兄弟一个个因为战争离开自己,你是否能够接受?通过这样的问题思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同时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面对同一篇文章,不同学生的阅读与感受各不相同,要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木兰诗的真实感受,这对于学生的诗歌学习非常有用。此外,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在学习本节课重点的时候,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于这一部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有积极的意义。如在故事情节梳理、详略得当、互文、人物形象等描写方法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