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39433363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森林昆虫学复习材料重点知识教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昆虫在动物界的地位节肢动物门 - 昆虫纲纲名体躯分节眼触足翅生活代表角环境甲壳头胸部、腹部复眼 1对2至少 5无水生虾、蟹纲对对多足头部、胸腹部复眼 1对1每节无陆生蜈蚣、纲对1-2马陆对蛛形头胸部、腹单眼 2-6 个04对无陆生蜘蛛纲部昆虫头部、胸部、复眼 1 对单眼1对3对2对或陆蝗虫、纲腹部0-3 个1 对生、龙虱水生2、昆虫种类和数量种类多:昆虫纲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纲,全世界已知者有百多万种,占已知动物界总种数的2/3。(我国已知3 万种 /15 万种)。数量多3、广为分布的原因( 1)具翅( 2)体小( 3)口器多样化(4)繁殖力强( 5)变态特性4、昆虫纲的主要特征1体躯分节,

2、分别集合成头、胸、腹三个部分;2头部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有单眼和复眼;3胸部有3 对足,一般还有2 对翅。4腹部由9-11 节组成,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但有转化为外生殖器的附肢。5具有变态特性:从卵中孵出到变成成虫,要通过系列内、外部形态和构造的变化。5、昆虫的头、胸、腹及其各部的附器一、昆虫的头部感觉和取食中心头部 (head) 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形成一个坚硬的头壳,并以可收缩的颈与胸部相连。着生口器、1 对复眼、1 对触角、有的还有2-3个单眼,是感觉和取食中心。(图12)。(一 )头部的构造沟和区:头部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头壳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壁的内陷,表面

3、形成许多沟缝,因此将头壳分成许多小区,这些小区都有一定的位置和名称,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二 )头部的附器1触角 (antenna)( 1)构造:由许多环节组成柄节:基部一节称柄节 梗节:第二节称梗节,上述两节内都有肌肉着生鞭节:梗节以后各节统称鞭节,形状多变。( 2)种类线状或丝状:蟋蟀、蛾、天牛等念珠状:白蚁、褐蛉锤状:瓢虫球杆状:蝶类羽状或双栉齿状:蛾锯齿状:芫菁、叩头虫鳃片状:金龟子刚毛状:蜻蜓、蝉具芒状:雄蚊膝状或肘状:蜜蜂、象甲2眼( eyes)分单眼和复眼,单眼分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其数目、位置或排列可作为分类特征。功能:视觉器官,在栖息、取食、繁殖、决定行为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起

4、重要作用。单眼:分辨光线强弱和方向,不能看清物体本身的形状。复眼:分辨近距离和移动的物体。复眼( Compound eye) 由多数小眼组成。复眼中的小眼面一般呈六角形。小眼面的数目、大小和形状在各种昆虫中变异很大,雄性介壳虫的复眼仅由数个圆形小眼组成。家蝇的复眼由4000 个小眼组成,蝶、蛾类的复眼有 28000 个小眼。小眼面的大小,不但在不同种的昆虫中不同,而且同一个复眼中不同部位的小眼面也可不同,如雄性牛虻,复眼背面的小眼面较大;有些毛蚊(Biblio ),其前后部的小眼面的大小也不同,可划分为两个区域。这些变化与它们的生活习性等有关。在双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中,雄性的复眼常较雌性的大,

5、甚至两个复眼在背面相接,称为接眼式(holoptictype);雌性的复眼则相离,称为离眼式(dichoptic type )。雄性具有发达的复眼与其活泼的习性及寻找雌性有关,这种差异常可用以区分这类昆虫的雌雄。从苍蝇的复眼可以看出,上方雄性的复眼为接眼式,下方雌性的复眼为离眼式。3 口器基本的共由五个部分组成:上唇、上颚、舌、下颚、下唇( 1)咀嚼式口器蝗虫及鞘翅目昆虫上唇:头壳前下方的1 薄片,具有味感器。上颚:左右两个坚硬的齿状物,分磨区(磨碎食物)和切区(切断食物)。下颚:由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下颚须构成。下唇:口器底部,主要盛托食物。舌:位于左右上下颚之间,袋形构造。( 2)

6、刺吸式口器上唇:很短,三角形小片。下唇:延长成喙,有保护口器作用。上颚、下颚:变成细长的口针,上颚在外,下颚在内。两者相嵌组成食道和唾液道。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害虫怎么防治?咀嚼式:触杀剂、内吸剂和胃毒剂刺吸式:触杀剂和内吸剂( 3)虹吸式口器蝶、蛾(以幼虫为害,吸果夜蛾除外)上唇:退化。下颚的外颚叶极发达,形成螺旋状卷曲的喙,内有1 细食道。下唇:为小形的薄片,着生发达唇须。其它口器类型( 4)刮吸式:牛虻(5)嚼吸式:蜜蜂( 6)舐吸式:蝇类(7)锉吸式:蓟马(三)头部的形式(头式Head types)1下口式;蝗虫、蟋蟀和鳞翅目的幼虫等。2前口式:虎甲、步甲等。3后口式:蝽、蚜虫、蝉

7、等。二昆虫的胸部运动中心共 3 个体节:前、中、后胸,分别着生前、中、后足;前翅着生中胸,后翅着生后胸。四块板:背板、腹板、侧板(两块)(一)足依次为前足、中足和后足,1构造:由5 节组成,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组成。( 1)基节:基部,短而粗。( 2)转节:基部第二节,常最小,少数2 节。( 3)腿节:长而大,常最大,善跳者腿节最发达。( 4)胫节:常细而长,与腿节成膝状,常具刺和距。( 5)跗节: 2-5 小节组成,端部常有1 爪和中垫。22类型a步行足:步行虫b跳跃足:蝗虫的后足c捕捉足:螳螂的前足d开掘足:蝼蛄前足e游泳足:龙虱的后足f抱握足:龙虱的前足g携粉足:蜜蜂的后

8、足昆虫多种类型的翅和足与什么有关系?(二)翅三缘三角四区1.翅的类型昆虫的翅一般多为膜质,但有些昆虫由于适应特殊需要和功能,而发生变异,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覆翅翅的质地如皮革质,翅脉隐约可见,常覆盖于体背。如蝗虫的前翅。鞘翅坚硬角质化,似刀鞘,翅脉消失,两翅相接于背中线上。如甲虫类的前翅。半鞘翅翅基部为革质或角质,端部则为膜质。如椿象的前翅。平衡棒翅退化为小型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如蚊蝇类的后翅。缨翅翅细长,前后缘具有长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鳞翅翅膜质,翅面被有鳞片。如蛾蝶类的翅。毛翅翅膜质,翅面布满细毛。如石蛾的翅。膜翅翅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的翅。昆虫翅的类型是昆虫分

9、类的重要依据,在昆虫纲内有近半数的目是以其翅的特征命名的。如直翅目、双翅目等。2.理论脉序 (hypothetical venation)假想脉序昆虫翅的两层薄膜之间有纵横行走向的翅脉 (veins) 。有加固翅的机械作用。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类,它们各有一定的名称和缩写方法。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称为脉序或脉相 (venation)。具一定规律性,在同科、同属内有比较固定的形式,常作为分类的依据。假想的原始脉序,不是实际存在的。3.翅的连锁同翅目、鳞翅目和膜翅目的昆虫,以前翅为主要的飞行器,后翅一般不太发达,飞行时必须将后翅挂在前翅上,才能保持前后翅行动一致, 因此连锁器 (wing-coupl

10、ing apparatus) 就发生在这些昆虫的翅上。 连锁器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翅扼; (2)翅缰和翅缰钩;(3) 后翅的翅钩和前翘的卷褶;(4) 前翅的卷褶和后翅的短褶昆虫胸部的结构与功能?三昆虫的腹部- 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昆虫的腹部通常由9 11 节组成,除末端几节具有尾须和外生殖器外,一般没有附肢。第l 一 8 节两侧常各3具有气门一对。腹节具背板和腹板,不具发达的侧板。节与节间有节间膜相连,相邻两腹节的前后缘常互相套迭,使得腹部有较大的伸缩能力,并有助于昆虫的呼吸、交配、产卵和释放性外激素。腹部的附肢(1)外生殖器 (genitalia) :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 (ovipo

11、sitor) ,位于腹部第8、 9 节的腹面,由3 对产卵瓣组成,第 l 对称腹产卵瓣,第2 对称内产卵辩,第3 对称背产卵瓣,生殖孔开口于第8、 9 腹节之间 (图 111)。(2)尾须 (cerci) 。为着生于腹部第11 节两侧的一对须状物,分节或不分节,长短不一,具有感觉作用(3)幼虫的腹足。鳞翅目和膜翅目叶蜂等的幼虫,腹部具有行动用的腹足(pro1egs)。鳞翅目幼虫通常有5 对腹足,着生于第3 至第 6 和第 10 腹节上,第10 腹节上的又称为臀足(anal legs)。腹足构造简单,呈筒状,末端具趾钩。膜翅目叶蜂的幼虫从第2 节开始有腹足,一般6 8 对,有的多达10 对,腹足

12、末端无趾钩,可与鳞翅目幼虫区别。6、昆虫的体壁体壁 (integument) 是昆虫身体最外层的组织,硬化,着生肌肉,构成了昆虫的体壳。还具有脊推动物的皮肤的功能,如防止水分蒸发、保护内脏免于机械损伤和防止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人,同时体壁上还有很多感觉器官,可与外界环境取得广泛的联系。(一)体壁结构1底膜:位于体壁的最里层,是紧贴在皮细胞下的一层薄膜,一般认为它是皮细胞所分泌的非细胞物质。2皮细胞层:是体壁中唯一的活组织,由单层细胞组成,并常有一些细胞特化成刚毛、鳞片和各种形状的感觉器及特殊的腺体。3表皮层:是由皮细胞向外分泌而成,由内向外大致分为三层:内表皮层、外表皮层和上表皮层。( 1

13、)内表皮:最厚,质地柔软而有延展性( 2)外表皮:质地坚硬,致密( 3)上表皮:最薄,结构最复杂,一般由内向外分为:角质精层、蜡层和护蜡层3 层,有时在角质精层上也还有一多元酚层。角质精层和护蜡层都是脂类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蜡层主要是蜡质,可以保护体内水分免于过量蒸发和防止水溶性物质侵入。体壁的不透性能阻止病原微生物、杀虫药剂和其他外源物的侵入。因此,在化学防治中,必须考虑杀虫剂的穿透问题。各层都是疏水性亲脂性的。体壁与触杀剂防治的关系:触杀剂必须接触虫体,并穿过体壁渗入体内,才能发挥药效。但从体壁构造来看,常具重重障碍,如体表的许多毛、刺、鳞片阻碍了药剂与体壁接触,更重要的是上表皮具疏水性的蜡质使药剂不易粘附,老龄昆虫体壁较厚,药剂难于入侵。但是,昆虫体表各处体壁厚薄不均,膜区和感受器区域体壁较薄,幼龄幼虫体壁较薄,药剂易于渗入,故在使用触杀剂防治害虫时最好在幼虫低龄阶段,使用粘附力、穿透力强的油乳剂为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