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与冲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39433241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与冲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和谐与冲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和谐与冲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和谐与冲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和谐与冲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谐与冲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与冲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谐与冲突中西方写作美学法则的比较Harmony and Conflict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riting Aesthetic Rule曾琴ZENG Qin(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公共教育部 海南 海口 571100)摘要: 和谐与冲突是中西方写作所呈现出来的两大不同特点,或者说两种不 同的表达风格。在中国古代写作美学中,也随处都充满了和谐的思想和规则。中 国古代形成的文章结构范式:“起、承、转、合”,就是一种和谐的文章结构模 式,在总体的平衡中求变化,在舒缓的矛盾冲突中求融合。西方文学从其两个源 头荷马史诗和圣经起,就充满了善恶的搏斗、

2、充满了大量的“恶”的因 素。西方文学中,除了“恶”与“善”的冲突之外,还充满原欲与理性的冲突。 但和谐与冲突,其实又是互为联系的,是一体的双面。关键词:中西方;写作美学;法则;比较;和谐与冲突是中西方写作美学所呈现出来的两大不同特点,或者说两种不同 的表达风格。中国传统的写作追求的是和谐,而西方传统的写作却充满了冲突的 架构和风尚。但同时中国传统写作中也不乏冲突;而在西方传统写作中,冲突的 背后,其实是追求心灵净化的和谐。和谐与冲突是互为联系的,是一体的双面。一、和谐:中国传统写作美学的重要法则(一)哲学史上,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肯

3、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强调人 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 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 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境界。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也进行了许多阐发。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都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孟子提出:“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他所追求“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 际环境,追

4、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 是善于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所谓:“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 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经典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 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 理想社会。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3、在心与身的关系上,主张人之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 处理理与欲的关系。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

5、正当追求,肯定人的正当欲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但他又强调“欲而不贪”,反对放纵欲念。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已衰, 戒之在得。”(11)也就是说,人们在追求情欲上,在喜怒哀乐上,在追求物质利益 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要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道家创始人老子也主张人之形 体与精神的合一,他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12)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19这是说,具有和谐的人格,就能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 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于世俗偏狭的人伦关系局限,以开豁的

6、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 去看待一切人物。(二)和谐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文学、音乐、舞蹈、 建筑都十分重视和谐的审美趣味。当代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对和谐美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 法:“美是和谐,美是感性对象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和社 会、个人与自己的和谐。”(和谐的思维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人们通常思维 方式上的主客二分,强调人和世界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共生、物我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写作美学中,也随处都充满了和谐的思想和规则。孔子说:“诗 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体现了一种温柔敦厚的和谐的写 作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形成的文章结构范式:“起、承

7、、转、合”,就是一种和谐的文章 结构模式,在总体的平衡中求变化,在舒缓的矛盾冲突中求融合,追求和谐优美 的景象、伦理和心灵境界,营造人物故事的美满大结局。现代作家沈从文的边城详尽展示中国写作美学法则所追求的和谐境界。 边城是以湘西为背景的一个小说,它主要描写了 20 世纪初中国湘西一个小 镇上发生的故事,展现了湘西小镇如世外桃源一般的风景美、风情美和人伦美、 人性美,它承载着沈从文的“和谐梦想”。里面所有人都像生活在与现实隔绝的 世界中,体现了一种人世间的淳朴、自然的美好。边城集中、全面地通过环 境、人性等多元因素的描写为我们展现着中国写作的和谐之美:1、独具色彩的环境美 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

8、,用湿润柔和的笔调,借诗 词曲赋的意境,描写了湘西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的独特手 法描摹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青翠的风景画,使我们置身于桃园梦境般的绿色和 谐世界中。小说刻意突出“绿”的色调美,绿色带给人们的是希望是和平是内心 深处的那份平静,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以及边城人的平静心态无不体现着一种色彩 “绿”,连主人翁的名字翠翠,也寓含着浓烈的绿意。2、纯朴和谐的人性美 沈从文在作品中对于人性的歌颂也理所当然地构成 了其“和谐梦想”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作品有意识的在人性层次上叙述故事,以 这种形式来启发人性中美好的东西,表现每个人的人生形式优美,自然,又 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说

9、,边城写的是“湘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 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 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作者刻意发掘边城山民身上那种“优美,健康,自然” 的人性,那颗与天地相谐的赤子“爱心”。人性本善,善的本质所体现出的就是 “和”为贵,突出的核心是中国人传统“和”的思想,以人与人之间相外来体现 一种人性中的和谐之美。老船夫是作者人性美理想的体表,老船夫对翠翠的爱是 无私的,他时时关心着孙女的心理变化,并以此来揣摩孙女的思想,可谓是煞费 苦心,他愿意为孙女付出自己的一切。在抚养孤雏长大之后,时时以自己苦命的 女儿为戒,一心想为自己的孙女找一个好人家,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

10、。起先他以 为天保对翠翠有意,就极力撮合两人,并指出“车路”和“马路”求爱的途径, 引来天保家的提亲,未料翠翠不答应,好心办了坏事。当他明白翠翠爱的是二老 时,又忙碌奔波,无奈由于天保的死而遭到冷落,他又极疼爱孙女,害怕孙女受 到伤害,独自忍气吞声,以致郁闷忧愁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随着白塔的倒掉 而死去了。可见,老船夫的人性内涵是多么的丰富与真实,他用一颗至善的心向 世人展示了他至情至爱的崇高人性美。这种纯朴如太古的人性是老船夫真善美的 流露。围绕关于翠翠的婚事,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性美、伦理 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换言之,为 其纯粹的人性

11、做一幅特写。3、人与社会的和谐美 边城中最让我们痴迷、感动的正是边城子民的 这种重义轻利、守约、守信、性情豪放而又勇敢诚实的美好品质。对于今天道德 沦丧的都市来讲,边城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温馨、纯净,如同茶峒的山绿得逼 你的双眼,白河的水清澈得一眼能看到河底的鹅卵石,山间飘荡的白云没有一缕 的杂色。正因为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际的和谐关系,我们才陶醉在沈从文为我们 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的一切。通过对湘西社会诗情画意的描写,我们所读到的是边 城人民有别于都市商业熏染下的动物式的生存生命形式,在这种生命形式中表现 出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二、冲突:西方传统写作美学的重要法则(一)在西方传统的写作美学法则中,

12、虽然我们也能够到“和谐”的影子, 但其最根本的审美追求还是“冲突”之美西方文学从其两个源头荷马史诗和圣经起,就充满了善恶的搏斗、 充满了大量的“恶”的因素。荷马史诗中充满了凶残、杀戮、征服、掠夺、 占有、奸淫、乱伦, 总之, 人类的一切恶行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比如宙斯, 这 个上天最高之神是一个典型的“恶”的化身。他残暴、好色, 用暴力统治世界, 用 雷电和霹雳劈死反对他的人; 他有无数情人, 如伊俄、欧罗巴、莉达等等, 以至 因此而造成世界的纷争和混乱。另外, 如战神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耳和 航海英雄奥德修斯或争强斗狠或诡计多端 , 在人格的另一个层面上绝对是“凶 恶”的。在圣经中创世

13、纪开宗明义地讲述了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偷吃禁 果、衍生罪恶的故事, 并说“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所以, 西方文学从起源上, 是基于表现人性恶和善与恶的搏斗、人性中善恶 的两重性。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 他对人性恶的揭露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贪婪,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残忍,奥赛罗 中伊阿古的阴险。而李尔王中李尔在旷野的呼喊以及雅典的泰门中泰门 对人类的诅咒可以说是西方文学中表现人性“善”和“恶”的博斗的最激烈的表 述。歌德在浮士德中, 把浮士德塑造成西方文化中具有双重人格的象征, 他 内心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 动摇于“善”与“恶”之间, 随着欲望的冲动, 他会情不自

14、禁地置身于纸醉金迷的现实中,而在意志力的驱使下, 又会回到书房, 潜心研读。浮士德与魔鬼缔结契约, 他不断追求美好的事物与崇高的理想, 而一 旦他满足了, 就会成为魔鬼的奴隶, 永远沉沦。这个故事寓意西方人生存在“善” 与“恶”的矛盾之中, 他永远要不断地与自己身上的“恶”进行搏斗, 永无终止。西方近代文学更成为反映这一“恶”的世界的最充分的手段。巴尔扎克在人 间喜剧中无情地揭露和深刻地批判了西方人的道德沦丧和良知的泯灭。高老 头、贝姨、幻灭、邦斯舅舅等作品, 展示的就是邪恶的胜利和善良的品 质在人世的软弱与无力。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在西方文学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 以“恶”为主题, 表现了现代世界人

15、类道德、精神失落的严重状况和绝望的心情。 在现代文学中, 以表现“恶”为主题的作品更是具有普遍意义, 如戈尔丁的小说 蝇王表现了人性恶对于人类未来的威胁及深深的忧虑。其他如赫胥黎的美 妙的新世界、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等等作品, 预示了人性没落的不可挽回和 人性的黑暗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万分无奈和恐惧的心理。西方文学 中,比如在爱伦坡的诗篇大鸦中,代表恶魔性质的大鸦出现在屋内,重复 着咒符似的单调音节, 那种不祥、阴暗、滞重、恐怖的气氛在中国诗歌中是找不 到的。(二)西方文学中,还存在着另一种冲突,那就是原欲与理性的冲突 原欲与理性是人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原欲显示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存 在

16、,是以本能需要为基础的性欲、食欲和自身保存三种基本机能。这是人与生俱 来而且永远难以摆脱的。恩格斯指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 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 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理性显示的则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存在,是对自然属性 的超越。人的本质更在于其社会性、理性,只有人的社会性、理性才更多地标志 着人之为人的特点。在古希腊文学中,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充分表现在悲剧中。悲剧是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命运冲突的艺术表现,悲剧是普遍原则和个体要求激烈冲突 的产物。悲剧艺术中普遍原则就是冲突:理性与欲望的冲突, 生命与死亡的冲突, 想象与现实的冲突。古希腊文学对人的原欲和理性的刻画、描写,表明原欲和理性共同构成了古 希腊文学的有机统一体。古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