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394265800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1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老先生的文章。课文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选编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在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文章用语准确、生动,内容容易理解,要求全文背诵。教学时,我

2、一句也没讲课文内容,只是让学生每人带一根爬山虎来。首先梳理课文每个自然段重点写了什么,然后老师读课文中相关的描写,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爬山虎,看看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又是怎样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的。学生最后总结出以下几点:1 、作者观察特别仔细。2、作者是连续地观察,并且边观察边记录。3、作者还动手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放到明亮的地方,细心观察,有可能还拿着放大镜观察。4、作者观察时讲究顺序,每次重点观察一项。作者先后重点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以及爬山虎怎样爬。5、作者每天都观察一番,根据观察然后把写的文章修改一下,最后把文章修改地准确、生动。然后,重点训练朗读并背诵全文。这样做,避免了繁琐地分析,支

3、解课文,破坏了课文的美感,反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收 到了较好地效果,学生背诵地也很快。不足:应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爬山虎,然后描述一下观察所得,再按上面的设计进行,似乎更好一些。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2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爬山虎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 “脚 ”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读后我们也会产生探究的愿望及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下面我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1 、在一堂课中,我对课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课堂组织性语言,评价性

4、语言过于欠缺,课堂口头语过多,语速过快等一些问题,导致有些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就被我一带而过。2、课文难点突破不够。本篇课文的难点是爬山虎怎么爬的,应让学生在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文章为什么向让我们描写的这么生动和具体,因为作者的观察,更因为作者将这种观察的结果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示出来,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要做的事。通过一节语文课,真的让孩子在语文能力上有所提高,让孩子一课一得。在这节课中,我创设了很多环节,让学生去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抓动词、复述、演示等等,但是每一项都没有落到实处,都是蜻蜓点水。通过这个失误,我吸取了很多教训,课前教师一

5、定要抓好文本,依纲靠本,将教材理解透彻在进行教学,特别是一课中的难点,更是要思考出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最好的办法,选择最佳形式,这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所在。3、本节课,我在备课时其实有意识让学生去读书,并且分层次去读书,比如在讲授叶子样子的时候,我想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读书;然后看图片,体会文中提到的新鲜,再读书,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虽然是四遍并且采取了多种读书的方式,但是实效性并不大,学生并没有通过这一个个环节而在读书上取得进步。每一个环节并不是有力的,而是很苍白的过教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也未给予指导性的评价,因此几次读书效果一样,失去了层次性读书的意义。4 、备课不要凑环节。 j 环节

6、设计的精巧的确会使课堂节奏紧凑,过渡自然,有助于学习,但是过于花哨、零碎的环节,或者为了某个新意的环节而生搬硬套,就是顾此失彼了。这样一来课堂就显得太急,频繁更换方式方法,学生不扎实,老师还是过环节,走教案。所以才会造成一节课蜻蜓点水的感觉。以上就是我对自己这节课的一点小的感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一一去诠释,去体会。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 3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很浅显易懂。这篇课文细致的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在教

7、学中,我只注重了学生如何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的爬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没有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就开始切入课文内容,因此,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教好的完成。整堂课学生读的较少,而且学生存在读书拖长音的现象。 学生参与的较少,只有少数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多示范,培养出学生的语感,力争每篇课文都让学生能读准,读熟,读出自己的感受。小学语文爬山虎的 ,脚教学反思4等待,让探究更精彩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与评析湖北省潜江县范兴江汉油田周矶学校李 萍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8、生 1 :细丝!生 2 :(大声地)圆片!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生:(纷纷小声地)细丝。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生

9、1 :细丝!生 2 :(吵起来)圆片!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生 1 :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师:(不动声色地)是吗?生 2 :(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生 3 :(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

10、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生 4 :(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 “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 “圆片 ”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 “不几天就萎了。 ” (全班笑成一团)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生:(齐答)六七根细丝!师:对

11、!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 “触墙 ” ,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 “茎 ”,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 ”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12、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案例二 ”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一、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二、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 “众说纷纭 ”。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 “案例二 ”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 “趁热打铁 ”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 “冷处理 ” ,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