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2.50KB
约13页
文档ID:393898995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_第1页
1/13

青年择偶过程:转型期的嬗变摘要:本研究以上海和成都800个20-30岁未婚青年的样本资料,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动因尽管父母安排式和自己选择式不同文化社会中最为典型的两种结构方式,但众多研究都显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子女自由择偶在不同文化的社会都有趋增态势,家长的影响日渐弱化(Fox, 1975; 马丁·怀特,1990;沈崇麟等,1995;徐安琪,1997) Fox, G. (1975). Love Match and Arranged Marriage in a Modernizing Nation: Mate Selection in Ankara, Turke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7, 180-193. 马丁·怀特:《约会、择偶和结婚》,转引自袁亚愚:《中美城市现代的婚姻和家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美国虽是少数推崇自主恋爱、年轻人的自由选择权更多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学校、晚会、俱乐部、健身房、教堂、酒吧或其他浪漫场所相识相恋的更普遍,然而,最新研究报告,夫妻结识的最常见方式仍依赖社会网络即由中介人搭桥的占到66%(罗伯特·迈克尔等,1994)沈崇麟等主编:《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徐安琪主编:《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和婚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下同。

罗伯特·迈克尔等著、潘绥铭等翻译:《美国人的性生活》,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下同而在文化相近地域相邻的日本,1949年前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的只占22%,相亲结婚的达65%,而1991年相亲结婚的比重已下降到12.7%(望月嵩,2002) 望月嵩著、牛黎涛译:《结婚与家庭》,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版而中国的多项研究都显示,夫妻的结识途径以中介人牵线为主要方式五城市家庭调查”对4878位已婚男女的统计表明,近六成夫妇由亲戚、朋友介绍认识,自己认识和父母包办的分别占23%和18%(潘允康等,1987) 潘允康主编:《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七城市家庭研究” 对5476位已婚妇女的调查统计也显示,介绍结识的夫妇占56%,自己认识和父母包办(含媒婆介绍)的分别占32%和12%(沈崇麟等,1995)而在农村,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农村地区,父母包办或由媒人牵线的比重依然非常高(雷洁琼,1994;徐安琪,1997;冯世平,1998) 雷洁琼主编:《改革以来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的新变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冯世平:“择偶:一个渗透着父母意志的过程——简析甘肃农村父母对子女择偶行为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但上述多项调查均表明,随着年代的推移,包办婚在农村不断减少,在城市则日趋消失,自己认识的比重则有所上升,而在介绍婚中,朋友作中介人的递增,父母、亲戚牵线的逐渐减少而青年样本中自己认识的比重明显较高,如对北京、上海、天津、长春、石家庄等18个城市720位35岁以下已婚青年的调查统计报告,自己认识的占48.2%,经人介绍的为50.0%,其中南方七城市自己认识的比重明显较高(62.3%),北方十一个城市仅为42.5%(杨善华,1988) 杨善华:“城市青年的婚姻观念”,《青年研究》1988年第4期尽管大多数研究都表明,自己认识的夫妻至今未占主流,但未婚青年男女希望在相互交往中结识“白雪公主”或“白马王子”的分别高达85.3%和71.9%(纪秋发,1995) 纪秋发:“北京青年的婚姻观——一项实证调查分析”,《青年研究》1995年第7期由于以往的定量研究大多限于已婚者的择偶方式且年代跨度大(包括三、四十年代结婚夫妻的回溯),不仅缺乏对未婚男女择偶方式变迁的研究,而且缺乏对其择偶过程的全面考察而随着社会流动的频繁、代际资源格局的变化,以及广告征婚、电视速配和网络聊天的普及,年轻人的择偶和恋爱方式是否发生了新变化以及哪些变化较显著、哪些仅呈现些微嬗变,其变化的主要成因是什么?网恋是否成为异性交往的主要媒介以及情书已销声匿迹、爱情已成“快餐”或已为性所代替等流行判断是否符合现实生活?这些都缺乏最新的经验研究的支持。

本文将以《市场化转型中的青年择偶》课题对上海和成都共800位20-30岁未婚青年的抽样调查资料 该课题为美国福特基金资助的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基金项目,调查方法和样本特征见徐安琪:“未婚青年性态度和性行为的最新报告”,《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分结识途径、择偶的社会网络、父母的作用和恋爱方式四方面,详细描述和分析转型期青年择偶过程的新变化及其社会、心理动因一、结识途径:偏好与事实我们首先描述本研究被访青年对结识途径的个人喜好和期待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研究对象认同最好的结识途径是自己认识,不赞同的仅占4.8%,相信缘分的高达79.1%,而期待浪漫的“一见钟情”的也有40.8%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年轻人更强调择偶的独立自主性,更相信冥冥之中的缘分,也更期待自然而然地从接触到、交流到日久生情,不少人对以往“相亲”式的介绍结识很不以为然:作为我们这一代,从择偶这么一个过程来说,绝大多数还是靠自己,就是说,我自己去结识我的另一半,这个应该占很大的一个比例我们不太可能象以前父母那一代,就是说通过家长、亲戚朋友,然后约好:这样一个异性出现时,拿着一张报纸或拿着一本什么杂志,在公园啊在电影院啊,这种情况我觉得很少很少。

而且我觉得现在往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说大家差不多性格啊,社会背景啊,你的学历啊你的资历,或一些社会经验差不多的人,他们会比较容易聚在一起,而这些聚在一起的机会,就是说很多时候大家在一个圈子里,朋友们经常在一起玩,聊天,接触,交流,逐渐逐渐才真的会产生一种感情,然后才会建立这么一种恋爱关系在一个圈子里,有时候很正常的,大家都在一起玩,然后突然某一天说某某某跟某某某在一起了,然后大家觉得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过程我觉得择偶也好,找朋友也好,都是自己的事情,一方面,从独立性来讲,我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然后,(如果)一种是我特地为找一个朋友而去找朋友,还有一种就是缘分到了,这个人我顺眼了,合眼了,中意了,那我可能会接受后者,不太会去带有目的性地去找如果说是在别人介绍的情况下,我坐下来见个面,或者谈谈怎么样,目的性很明确,这样我觉得很不自然其实缘分应该说是一种惊喜,是生活中的一种惊喜朋友介绍我觉得不管怎么样,有种主题先行的感觉,今天大家坐在一起就是要认识一下,潜台词就是你们相互了解一下,看看能不能做朋友,这我觉得很怪的,而且我觉得这个不自然,一点也不自然,太牵强附会尽管有时候可能双方是很适合,但是用这种方式碰在一起,有时候就挺难过的。

在这个社会,我们的交往程度应该说很大,交往机会也很多,而且普遍的结婚年龄都在往后推啊!我们的相关统计也表明,年龄、地区差异和教育程度对结识途径偏好的影响无统计显著性,但女性首肯一见钟情的较少些(P=0.008),相信缘分、“跟着感觉走”的概率则更高些(P=0.012,见表1),这可能是因为女青年在选择异性伴侣时往往更担心上当受骗,故而也更谨慎、理智表1 结识途径偏好的性别差异(%)最好的结识途径是自己认识一见钟情最浪漫随缘就好男女男女男女很同意29.134.914.47.527.137.4较同意50.040.529.929.647.046.7不一定15.720.435.833.418.210.3不大同意2.72.816.222.46.24.0很不同意2.51.53.77.01.51.5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100.0N(人)402398402398402398对目前有恋爱对象的427位青年男女的询问表明,82%情侣是自己认识的,其中年龄较小、教育程度较高者自己结识的更多些,如23岁及以下的占85%,24岁及以上的为77%;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达88%,高中及以下为73%。

但不同地区的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显著性(见表2)表2 不同研究对象与现恋人的结识途径(%)地区年龄教育程度上海成都-23岁24岁+高中以下大专以上别人介绍20.915.214.823.227.212.2自己认识79.184.885.276.872.887.8合计100.0100.0100.0100.0100.0100.0N(人)230197165126173254X2检验2.264.86*15.43**** P≤.05;** P≤.01;*** P≤.001,下同那么,结识途径是否影响被访者对情侣的评价呢?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他人介绍和自己认识的青年男女对心上人的满意度的平均打分都是3.97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5分),无显著差异二、择偶的社会网络尽管年轻人更多地幻想或期盼罗曼蒂克的在“一见”中迸发激情的艳遇奇缘,但这种机遇的概率并不高据《中国婚姻质量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上海,“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故事的发生率也仅为15%(徐安琪,1997)美国学者的研究结果也报告,即使在以这个性开放、性自由著称的国度,大多数婚姻伴侣是通过各种社会网络认识的,只有10%是在度假或通过求偶广告或在酒吧偶识,而非同居(即临时的或“一夜情”)的性伴侣则有20%是通过上述方式结识的(罗伯特等,1996)。

我们所访问的800名青年中有过恋爱经历的683人,占总数的85.4%,而且大多数男女有过多次恋爱体验,人均3.3人次他们中八成有过自己结识的异性伴侣,四成经由他人搭过桥其中自己认识的被访者无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的显著差异,但年龄较大、教育程度低的被访青年有更大的概率依靠社会网络与异性相识相恋统计表明,有恋爱经历者中,曾被亲朋引荐恋爱对象最多的达10人,中间人为朋友、同事、同学的为最多,平均介绍0.4人次;父母等亲戚为媒介的有0.3人次,邻居等地缘关系搭桥的不到0.1人次(见表3)表3 不同中间人介绍的频率(多选,%)频率(次)中 介 人父母兄姐其他亲戚同事/同行同学/老师朋友邻居088.991.988.490.182.593.318.87.19.58.713.65.521.90.71.50.92.50.630.10.31.00.140.30.10.30.10.350.10.10.10.16+0.1平均值(次)0.150.100.150.120.230.09最大值(次)1045455通过上述途径结识的异性朋友并非都成为恋人,其中大多数已成为过去。

被访者目前有恋爱对象的共为427人,自己认识的高达82%,其中双方是同事/同行或同学的为最多,分别为31%和30%,双方是邻居的仅占1%,而在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