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上传人:老** 文档编号:393507380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学问数学 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存文学学问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手法 力量训练 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力量 2、条理清楚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教学重点: 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力量,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环境中学习。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 嗣(s

2、)顷(qng)倾(qng)呓(y)絮(x) 叱(ch)鼻句(hu)间(jin)许许(h)曳(y) 几(j) 2、阅读课文,依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争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下刚刚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力量,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制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仿照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看、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日,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观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8226;秋声诗自序。虞初

3、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留意节奏,语音、语气,领悟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留意以下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曳:拉 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

4、索: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以下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突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其次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日我们来讨论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超群是哪个字? 争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争论并归纳:是其次、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

5、生可以留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争论: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争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既而小大 当是时分合 一时齐发 其次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争论: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争论并归纳: 未几大小 再次入睡: 微闻密疏以动衬静 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争论: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争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 又夹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假如有,请找出来! 争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响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6、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争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口技艺人技艺超群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心情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除了描写口技者超群技艺和听众的反响外,有没有直接进展评论? 争论并归纳:有,中在其次段中说“众妙毕备”;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争论并归纳:两段相互照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洁,也

7、反衬了口技表演的喧闹,说明表演者依靠的是超群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学问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2、语文七年级下册口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慧才智和艺术制造力量。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先帮忙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

8、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晰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局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许多名人,今日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超群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局部。

9、二、指导预习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仔细阅读课文解释,口译课文。 、思索“思索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留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齐读课文。 、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争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把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

10、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肯定的语言构造中,可敏捷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来宾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进行宴会”讲。 、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把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突然”突然发生。 “既而”两事相继发生。 “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

11、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拟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拟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讲读课文第一局部(第一段)。 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擅长,擅长。者:代词,代艺

12、人。 “会来宾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来宾。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来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来宾团团围坐在围幕四周,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静静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安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吵闹,声大而杂乱。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预备和会场状况。 “善”字贯穿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连用了四个“一”字,竭力渲染道具简洁,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超群。“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学生熟读,背诵第一局部。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连续研习课文二、三局部。 【教学步骤】 一、讲读其次局部(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段。 、学生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