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颂直解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39349507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唯识三十颂直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识三十颂直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识三十颂直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唯识三十颂直解 【解题】唯识三十颂,也称唯识三十论或唯识三十论颂,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学者世亲所著。唯识三十颂以三十首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其前二十四颂明唯识之相,即唯识的表现状况,也就是能变识变现所变境之种种状况;第二十五颂明唯识之性,即唯识的本质,也就是三种自性;最后五颂明唯识之行位,即唯识修行的诸阶段。唯识三十颂在印度有很大影响,先后有十大论师为之注释。唐代玄奘大师以十大论师中的护法论师的注释为主,糅译其他论师的注释,编译成成唯识论。本直解的今译取自同书的成唯识论直解,在评析部分则对颂文作一简述,欲详细了解颂文者可参阅成唯识论直解。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

2、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今译】问:“如果按唯识学所说的只有识存在,那么为什么世人以及各种佛教典籍都说有自我有各种事物?” 依据虚假的认识或假设, 世人与佛典说有“我”与“法”存在, 随之便有与之相应的种种现象产生。 这些与“我”、“法”相应的现象都是由识所变现, 那能变现现象的识只有三类: 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 【评析】此处颂文论述我执和法执的根源。唯识学认为:世人所说的自我和各种事物,实际上都属虚假认识;佛典中关于“我”、“法”的种种相应概念,也只是出于假设;上述各种现象都是由识变现。所以,真实存在的是诸识(包括心所)。(此说是据世俗谛,真胜义谛、即最高胜义谛本无可言说,故不可

3、定说有识存在或无识存在。参见成唯识论直解。)识能变现相分和见分、或似我似法,众生将由识变现的相分见分、似我似法执着为心外真实的存在,这就形成了我执和法执。众生正是由于此二执而流转生死、轮回不已。众生要证解脱出轮回,须彻底破除我执和法执。而要破我执和法执,还须对能变现诸法的识有透彻的了解。能变识共有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以及了别境识,分别对应唯识学所说的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以下是对三类识的论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今译】第一能变识即阿赖耶识, 也称为异熟识和一切种识。 它的认

4、取对象“执受”和“处” 以及现行活动的作用“了”, 凡夫都难以知道。 与它始终相应的心所, 有触、作意、受、想、思; 而受心所中,与它相应的只有舍受。 此识的伦理属性是无覆无记性。 触等五种遍行心所与阿赖耶识一样, 也具有上述各种性质但不是一切种。 阿赖耶识如暴流,始终不断地生起而又前后不同地转变, 只有到阿罗汉位才舍弃。 【评析】此处颂文论述第八识的名称和主要性质。一、名称。第八识有多种名称,其中主要的三种是阿赖耶识、异熟识和一切种识。阿赖耶识是自相(自身性状),异熟识是果相(作为果的性状),一切种识是因相(作为因的性状)。阿赖耶识又称藏识,其主要特征是储藏前七识及一切现行事物的种子。异熟识

5、表明每一世的第八识都是先前世善恶业形成的果报。一切种识表明第八识中的各类种子是一切现行事物的原因,这是第八识中的种子不同于世间植物种子之处;同时,一切种识也使第八识有别于前七识,因为前七识不能保持现行事物的种子。 二、现行活动作用和认识对象。第八识作为识,其现行活动的作用也就是认识作用,其认识对象是“执受”和“处”。“执受”指种子与“有根身”(即众生具有各种感觉机制的身体)。“处”指处所,也称器世间,即物质世界。唯识学认为,“执受”和“处”都是由第八识变现。第八识正是以自己变现出的上述对象作为认识对象。颂中说第八识的现行活动作用和认识对象都具有“不可知”性,这是因为:第八识的认识活动和认识作用

6、极其细微,难以了知;此外,在第八识的认识对象中,其在内所执受的种子、感觉机制是极其细微难知,其在外所变现的物质世界是极其广大难测,所以总的说是“不可知”。 三、相应心所。任何识的活动,必然有一定数量的心所相伴随,那些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伴随识而生起的心所称为遍行心所。与凡夫的第八识相应的心所只有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有五种:触、作意、受、想、思,其性质参见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五种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有苦受、乐受、舍受之分,而与第八识相应的只是舍受,其原因有多种,其中的一个原因如下文所说,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但在证道成佛后,与清净第八识相应的,有五遍行心所、五别境心所和十一善心所,共二十一种心所。其余七

7、种识在完全清净时,也是如此,与上述二十一种心所相应。 四、伦理性质。诸识的伦理性质有善、不善、有覆无记性、无覆无记性四种。第八识只是无覆无记性。“覆”指污染性的事物,因为能障碍圣道,又能蒙蔽心,使心不清净,第八识并非污染性的,所以称为“无覆”;“记”指善恶,第八识非善非恶,所以称作“无记”。阿赖耶识只是无覆无记性,因为如果此识是善性的或污染性的,那就与相反性质的事物互不相容,就不能被一切现行事物熏习而生起种子,也不能保持善恶事物的种子;而如果不能受熏、持种,则一切因果都不能成立。所以此识只是无覆无记性的。 五、相应心所的性质。在阿赖耶识的各种性质中,五遍行心所有六种性质与其相同,即异熟、不可知

8、、缘三种境(种子、具有感觉机制的身体、物质世界)、五法相应(与第八识以及其余四种遍行心所相应)、无覆无记、阿罗汉位舍。但遍行心所与阿赖耶识也有不同之处,如不能保持种子,其现行活动的作用不是认识辨别等。 六、非常非断性。颂中说第八识“恒转”。“恒”指第八识的非间断性,因为此识是生生世世永恒存在、永恒活动的识,永无中断之时;“转”指第八识的非始终不变性,因为此识中的种子转变为现行,现行又熏成新种,所以此识无量时间来,每一瞬间都在生生灭灭,前后瞬间都有变化不同。 七、所断位。第八识的阿赖耶识性是凡夫的性质,佛教的修行最终要断除阿赖耶识性。此断除的位次(即时间或阶段)是颂中说的阿罗汉位,广义地也包括不

9、退菩萨。此处的阿罗汉位包括三乘的无学位(阿罗汉、辟支佛、如来);不退菩萨是指八地以上菩萨。阿罗汉断尽了烦恼种子,不退菩萨能制伏烦恼使之永远不再现行活动,所以都称为舍弃阿赖耶识;但实际上舍弃的只是阿赖耶识的名称,而不是第八识的本体。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今译】其次是第二能变识,此识名末那识。 此识依赖第八识而生起,并以第八识为认取对象, 思量为其本性和现行活动的作用。 此识始终与四种烦恼共存, 即我痴与我见,还有我慢与我爱; 还始终与触等其余的心所共存。 此识

10、属于有覆无记性, 随第八识所生地而生起并被系缚在该地, 只是在阿罗汉位、灭尽定与出世道中才不存在。 【评析】此处颂文论述第七识的名称和主要性质。一、名称。第七识也称末那识,其特点是能永恒地存在并进行审察思量。“末那”的意思是“污染意”,即凡夫的第七识永远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相伴随,所以永远是污染性的;而第七识也称为“意”,其与第六意识的区别在于:第七识的作用就是意,第六意识则是就其所依托的主体(即第七意)来定义该识,就象眼识等前五识也是从各自依托的眼根等五根来建立名称一样。此外,将第七识标上意的名称,也是为了区别第八识的心的名称和前六识的识的名称,因为从积集种子称为心来看,第七识没有积集作用;从

11、识别事物称为识来看,第七识不如前六识。 二、依托对象。第七识以第八识中的种子以及现行的第八识二者为依托对象,即第七识以第八识中自己的种子为因缘依,以现行的第八识为俱有依。 三、认识对象。第七识的认识对象就是此识所依托的第八识。在未证佛果时,第七识只认取第八识的见分,始终将其执着为内在的自我;证佛果后,也认取真如以及其它一切事物。 四、本性和现行活动作用。第七识是以思量作为其本性,也是以思量作为其现行活动的作用。如上所说,第七识又称为末那识,末那意谓审察思量。在未证佛果时,该识始终在审察思量所执着的“我”的性状;在证佛果后,该识也始终地审察思量“无我”的性状。 五、相应心所。与污染的第七识相应的

12、,有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根本烦恼,此外还有五遍行心所、八种大随烦恼(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以及别境心所中的慧心所。所以共有十八种心所与第七识相应。在受心所中,第七识与第八识一样,也只与舍受共存。 六、伦理性质。第七识属有覆无记性,因为与这第七识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是污染性的,能障碍圣道、隐蔽自心,所以称为有覆;这四种烦恼不是善也不是不善,所以称为无记。但证佛果后,这第七识也只是善性的。 七、三界系属性。“系属”是指将众生束缚于三界生死中,不得自由。第七识总是追随第八识,当第八识在一世生命终结后,由于业力的成熟而生望三界九地中的某界某地时,第七识就追随第八识而生

13、望该界该地。只有在证得佛果后,第七识才能消除这种系属性。 八、所断位。第七识污染性的断除是在阿罗汉、灭尽定和出世道中。此处的阿罗汉包括三乘无学果位。在无学位中,污染第七识的种子和现行都永远断灭。在有学位中,入灭尽定以及出世道的无漏观时,污染第七识的种子和现行都暂时被制伏而消失。但再从灭尽定、出世道的无漏观出来后,这污染的第七识又会现行生起,以至只要还未入寂灭,它会永远延续下去;直到金刚喻定显现在前时,顿时断除此类种子,成为阿罗汉。在阿罗汉、灭尽定、出世道中,污染的第七识不存在了,但有清净的第七识存在,现行生起。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

14、恼不定。三受共相应。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善为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jiao,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 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 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今译】其次是第三能变识, 共包括六种不同的识, 对六境认识辩别是它们的本性和现行活动作用, 它们可以是善性的、不善性的和非善非不善性的。 与六识相应的心所,有遍行心所、 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 随烦恼心所与不定心所。 受心所中,苦、乐、舍受都能与六识相应。 首先是遍行触等心所, 其次是别境心所, 即欲、胜解、念、定、慧, 它们各自的认取对象和主体都不同。 善心所包括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以及不害。 烦恼心所是指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即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害,骄,无惭,无愧, 掉举,昏沉,不信,懈怠, 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不定心所指悔、眠、寻、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