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精品****大师 文档编号:393332722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北京市通州区高一(上)语文试卷【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4北京通州高一(上)期末语文2024年1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

2、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去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

3、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然能痛悉文字的限制。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

4、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圆局1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圆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

5、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注释:【1】圆局:周围环境。1根据阅读材料,下面对“面对面的社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面的社群”出现在熟人社会里。在这种社群里,互相合作的人是天天见面的。B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人与人可以不必见面,通过

6、说话人的声音就可判断出其人。C一个人即使离开家乡很长时间,一旦回乡,也能立刻融入家乡的“面对面的社群”。D作者认为在乡土社会的“面对面的社群”里,文字远远不如语言传情达意充分。2根据阅读材料,下列对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用处”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字能打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限制,使人们通过书写能够更灵活地沟通。B文字是结绳记事的更高需求,突破了人与人在空间和时间上交流的障碍。C创造了约定俗成的有意义的记号,使不同部落能够迅速有效地传递信息。D随时记录面对面交流时的内容,以便减少表达中可能发生的误解和走样。3阅读文本材料,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用项脊轩志说

7、明在“面对面的社群”中声音、足音等直接信息辨识度高。B材料中“广西瑶山部落”的例子是要说明由于文字落后,会造成意料不到的危害。C作者认为文字的传情达意,会受到时间、地点、环境、读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语言交流可以不遵循文法,借助表情、动作也能达到表达效果。4根据阅读材料推断,下列说明“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现象,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的乡村庙会中,村民们通过口口相传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来组织各种庆典。B乡村婚礼通常以庄重而传统的方式进行,参与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协商和筹备。C乡村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通常由手艺人实际示范和口头面授的方式传递。D在乡土社会中,一些

8、家族会编制族谱和家谱,用以追溯家族的历史,并传承后人。5费孝通认为在乡土社会中,文字在乡下不是必需的。请根据阅读材料内容,概括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6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9、。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

10、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取材于苏轼的赤壁赋)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酒属客属:嘱咐B纵一苇之所如如:往C山川相缪缪:围绕D横槊赋诗槊:长矛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扣舷而歌之其声呜呜然AB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固一世之雄也而又何羡乎CD况吾与子

11、渔樵于江渚之上相与枕藉乎舟中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正当他攻破荆州,顺着长江而下,到了江陵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能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9用斜线(/)给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阅读选文的第三段,用文

12、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4分)“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 , ”的常人。进而,“客”以“ , ”形象地表达出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共6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1)解释材料中加点词“鲜”“戚”的意思。(2分)(2)简要说明这三则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4分)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4题。(共12分)送元二适江左【

13、1】杜甫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2】经过自爱惜,取次【3】莫论兵。注释:【1】此诗作于763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在梓州送别元二(排行第二)。“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的地区。【2】丹阳尹:晋室偏安江左后建都的地方。白帝城:东汉公孙述割据称帝的地方。这里暗喻“藩镇所在地”。【3】取次:随便。12以下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今”“复”二字,表明诗人和元二在战乱后才相见未久,又要离别。B颔联中的“客”与“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客”都有“寄居异乡”的意思。C颈联中“丹阳尹”“

14、白帝城”两地是指元二要经过的地方,引出后面的两句诗。D最后两句以警告收结,提醒元二,路途中不要因爱惜财物而与士兵发生争论。1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乱后”二字,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背景,“秋深”点明了离别的凄凉环境。B诗人以“风尘”喻友人即将面临的困苦旅程,以“江海”形容自己对友人的深挚之情。C诗人在颈联中化用典故,影射历史人物,不仅加深诗歌的内涵,也使诗歌具有历史感。D诗歌前四句侧重写诗人离乱之际的送别伤情,后四句从友人角度,写诗人的关切之情。14阅读诗歌,结合具体诗句,对作品中的诗人形象加以阐释。(6分)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15、分)( )A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品。文章多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君子善假于物也”的道理。B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的游记散文。作者登上泰山,用“半山居雾若带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C拿来主义是鲁迅的著名杂文。文章中提出的“占有、挑选”的“拿来主义”,放在今天,依然有借鉴价值。D朱自清,现代散文家。其代表作荷塘月色用清丽典雅的语言,描绘出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充满诗意。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品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成为“ ”的君子,就要“ ”。(2)韩愈在师说中阐明了“择师”学习的态度和标准:“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