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护知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39234690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养护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药养护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药养护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药养护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药养护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养护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养护知识(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养护知识中药贮存中常用的变异现象及其防护一、霉变霉变又称发霉,是指霉菌在中药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中药表面附着的霉菌在世医德温度(2035)、相对湿度达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酶溶蚀药材组织,致使中药成分发生变化。(一) 中药发霉的重要因素:1.中药内含可供霉菌生长、繁殖的养料(中药含水分、蛋白质、淀粉、糖类及黏液质等);2.受潮湿影响;3.中药自身“发汗”(中药含水量较高,在相对密闭的条件下温度升高时,内部的水分就会蒸发至表面的现象,也称水淞);4.生虫后引起发霉(中药被害虫蛀蚀后,害虫在生活过程中要排泄代谢产物,散发热量。因此,

2、中药温度湿度增长,从而给微生物发明了生长繁殖的条件,往往引起霉变);5.环境不清洁。(二) 中药霉变的防护措施:1.严格控制中药含水量;2.调控贮藏环境,涉及密封,用生石灰、木炭、硅胶、氯化钙等吸湿,气调养护(用充氮降氧、充二氧化碳降氧或抽真空降氧等措施),冷藏(将温度控制在10如下、0以上);3.药剂熏蒸(用硫黄、磷化铝、环氧乙烷等熏蒸剂进行熏蒸,但要小心使用)。(三) 容易发霉的常用中药:1.根及根茎类,如党参、当归、人参、知母、紫菀、天冬、怀牛膝、泽泻、独活、玉竹、黄精等。2.果实种子类,如白果、柏子仁、胡桃仁、火麻仁、橘络、全瓜蒌、山茱萸、女贞子、莲子心、桑椹、巴豆、千金子、枸杞、大枣

3、等。3.花类,如菊花、红花、金银花等。4.全草、叶类,如马齿苋、大蓟、小蓟、豨莶草、鹅不食草、车前草、龙葵、蒲公英、扁蓄、桑叶、大青叶等。5.动物类,如蛤蚧、刺猬皮、鹿筋、狗肾等。6.茎皮藤木类,如黄柏、桑白皮、桑寄生、川槿皮、鸡血藤、首乌藤等。二、虫蛀虫蛀是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一) 的重要来源:1.原药材在产地采收加工解决不当;2.运送过程中浮现害虫;3.贮藏过程中浮现害虫;4.贮藏中药的包装物或容器浮现害虫或虫卵;5.库房内清洁工作做得不好。(二) 中药害虫的危害性:1.使中药重量减轻,甚至减少以致失去疗效;2.使中药不洁或污染,不仅对治疗无益,反而带来危害;3.有的品

4、种被虫蛀之后,容易走油或影响饮片的质量;5.带来经济损失。(三) 中药害虫的趋性:所谓趋性,即害虫在外界条件刺激下引起运动的反映。1.趋光性;2.趋温性;3.假死性;4.趋化性(对异性分泌的生物激素有正趋性,对化学药剂有负趋性。(四) 中药虫蛀的防护措施:1.清洁卫生;2.密封;3.控制环境因素;4.对抗贮藏;5.高温杀虫:1)曝晒法,合用于不怕变色、不适宜融化和不适宜碎裂的药物;2)烘烤法,将温度控制在50以上、80如下,合用于体积不大,成分不易挥发或不易泛油的药物;3)蒸煮法,合用于性质特殊、蒸后不失气味、不变色、不泛油的药物。(五) 容易生虫的常用中药:1.根类人参、党参、当归、南沙参、

5、独活、白芷、防风、板兰根、前胡、川乌、草乌、甘遂等。2.根茎类川芎、藕节、泽泻、生地等。3.果实类全瓜蒌、瓜蒌皮、枸杞、皂角、大枣、桑椹、桂圆肉、核桃仁、白果等;4.种子类莲子、莲子心、芡实、薏苡仁、黑芝麻、火麻仁、柏子仁、桃仁、杏仁等。5.花类菊花、金银花、款冬花、凌霄花等。6.藤木皮类鸡血藤、肉苁蓉、锁阳、海风藤、青风藤、桑白皮等。7.动物类及其她类鹿茸、蕲蛇、乌蛇、蛤蚧、刺猬皮、鹿筋、鸡内金、冬虫夏草等。三、变色各类中药都具有其固有的色泽,色泽不仅是中药外表美观的标志,也是中药物质好坏的指标之一。中药的变色是指中药在采收加工、炮制、贮藏过程中,由于加工、炮制、保管养护不当而因其中药自身固

6、有色泽变化的现象。变色的发生往往使不少中药变质失效,不能再供药用。特别是目前诸多易变色的中药缺少可靠的措施来保证质量时,那么避免中药变色就更显中药了。(一) 中药变色的因素1.因酶的作用引起的变色,如含黄酮类、羟基蒽醌类及鞣质类成分的中药都易变色。2.因发热、霉变引起的变色某些中药在发霉发热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对中药有机物质的严重分解,菌体自身及其代谢产物的色素与药物坏死组织的颜色混杂在一起,呈现变色,同步产生哈臭味、酸味或霉酒味。此外受阳光照射,具有鲜艳色素的中药,也会变色。3.非霉因素引起的变色如中药所含蛋白质内的氨基酸与还原糖作用;中药所含糖或糖酸类物质分解或有活泼的羟基,能与

7、含氮化合物进行缩合、环合等化学反映,形成棕色色素或其他的色素,以致中药变色。此外,中药在加工炮制或干燥的过程中因火加热或曝晒,温度升高而使中药变色,活在霉蛀后用硫黄等熏蒸而发生变色。总之,中药变色一般与温度、湿度、空气中氧的作用及日光的照射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二) 中药变色的防护措施1.密封2.控制环境因素3.烘烤易变色药物受潮时可低温烘烤,但应注意烘烤时间不能过长,药物不能过度干燥。4.晾晒在气候干燥、阳光较弱时可用晾晒的措施进行干燥,但应注意措施和限度。如佛手片不适宜过干,款冬花不适宜过多翻动,避免阳光照射而褪色等。(三) 容易变色的常用中药容易变色的中药范畴很广,比较明显的的是色泽鲜艳的

8、中药,如玫瑰花、月季花、梅花、款冬花、腊梅花、扁豆花、菊花、玳玳花、红花、山茶花、金银花、槐花(米)、莲须、莲子心、橘络、佛手片、小通草、麻黄等。其中又以玫瑰花、款冬花、扁豆花、莲须、佛手片等最易变色。四、泛油中药泛油又称走油或浸油,是指某些含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或糖类较多的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其表面呈现油状物质,并伴有变色、变味的现象。此类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时浮现的油润、发软、发黏、颜色变深等都被称为“走油”或“泛油”。涉及含植物油脂多的中药(如苦杏仁、桃仁等)浮现内外色泽严重加深,油质渗入外表,氧化后浮现具有油哈气;含黏液质或糖分多的中药(天冬、党参等)质地变软,外表发黏,里

9、面颜色加深,但无油哈气;动物类药材(如刺猬皮、九香虫等)躯体易残,色泽加深,外表呈油样物质,“哈喇”(即酸败)气味强烈。这几种现象均统称“泛油”。(一)泛油的因素1.中药自身的性质如含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或糖类较多。2.温、湿度的影响3.贮藏保管不善(二)中药泛油的防护措施1.气调养护2.控制环境因素(温湿度、阳光等)3.晾晒除昆虫类中药,一般均可晾晒。但不能曝晒和反复晒,否则会导致色泽加深,质地变硬。4.烘烤一般植物类中药泛油可采用低温烘烤,如白术、白果、天冬等。动物类中药除狗肾、刺猬皮、鹿筋、水獭肝外,一般均可烘烤。(四) 容易泛油的常用中药容易泛油的常用中药有:天冬、麦冬、党参、川牛膝

10、、怀牛膝、板兰根、柏子仁、当归、核桃仁、使君子仁、肉豆蔻、枸杞子、郁李仁、苦杏仁、甜杏仁、桃仁、狗肾、九香虫、刺猬皮、蛤士蟆油、壁虎、蝼蛄、斑蝥、虻虫、蜈蚣、蟋蟀、红娘子、青娘子、乌梢蛇、蕲蛇、蛤蚧、水獭肝、鹿筋等。五、气味散失气味散失是指某些具有某些易挥发成分(如含挥发油等)的中药因贮藏保管不当而导致成分挥散损失,使得中药的气味变淡或散失的现象。中药的气味是中药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挥散走气使其有效成分减少,气味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疗效的减少或丧失。(一)中药气味散失的因素温度高、贮存时间长、包装不严都是气味散失的因素。在气味散失过程中,如果温度增高、湿度增大或药材自身受潮,也是加快挥发

11、、导致气味散失的因素。(二)中药气味散失的防护措施1.密封2.控制环境因素环境宜干燥、阴凉、避光,低温低湿是重要措施。注意沉香、肉桂、厚朴、檀香等不能过度干燥,同步也最忌风吹。3.晾晒此类中药受潮时只能在干燥的空气中阴干、晾干,不能曝晒或在潮湿的空气中通风。(三)容易散失气味的中药中药中由于挥发油的存在,使得某些药材具有浓郁的芳香气或特异气味。挥发油在植物中分布甚广,尤以伞形科、木兰科、樟科、松科、桃金娘科、芸香科及姜科等植物的药材中挥发油含量最为丰富。以散失气味的常用中药有:1.根类当归、木香、藁本、独活、白芷、防风等。2.根茎类川芎、生姜、羌活、苍术等。3.茎木类檀香、降香、沉香等。4.皮

12、类厚朴、肉桂等。5.叶类艾叶、紫苏叶等。6.玫瑰花、丁香、臧红花、金银花、月季花等。7.果实种子类小茴、八角茴香、花椒、吴茱萸、香橼、枳壳、枳实、陈皮、青皮、白豆蔻、砂仁、肉豆蔻等。8.全草类藿香、薄荷、荆芥、茵陈、香薷等。9.其她类如樟脑、乳香、没药、苏合香、麝香、冰片、阿魏、龙涎香等药材。六、风化指具有结晶水的无机盐矿物类中药在干燥空气中逐渐失去部分或所有结晶水,在其表面形成粉状或所有形成粉状物的变异现象。易风化的中药有芒硝(2410)、绿矾(47)、胆矾(45)、明矾()212、硼砂(210)等。易风化中药应贮存在阴凉、避风、避光的库内。风化后的中药药用价值要依风化产物与否失去药性而定。

13、芒硝风化产物是风化硝(应与玄明粉加以区别),作用基本同芒硝,但其性缓而不泄利;明矾、硼砂等因风化不完全,只在表面风化成粉状物,故可入药;绿矾风化产物是碱式硫酸铁,风化物不适宜药用。七、潮解指在一定温度、湿度影响下,含可溶性糖或无机盐类成分(有的中药自身就是无机盐)较多的中药吸取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慢慢溶化成液态的现象。易潮解的中药,矿物类如芒硝、绿矾、硼砂、硇砂、大青盐和秋石等;糖、盐加工炮制品如糖参、全蝎(盐制)、天冬;海产品如海藻、昆布;中成药有糖衣片、散剂、颗粒剂等。易潮解的中药由于其自身性质的因素亲水性强。但只要控制好库内温、湿度,特别是湿度,在密封条件下,贮存在阴凉、避风、避光

14、的环境中,药物就不会产生潮解的现象。八、升华指某些重要含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在常温下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变异现象。易升华的中药有樟脑、冰片、薄荷脑等。此类中药都是经蒸馏冷却制备而成,含挥发性成分的结晶性物质。易升华中药的贮存养护宜采用小包装或小件严密固封,调节好库内温、湿度,贮存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就不会产生升华的现象。九、粘连、融化指含糖胶、树脂、蜡质等成分的固态中药,在温度升高的影响下,自身变软,黏结成块,然后由固态变为浓厚黏臭的融流状态的变异现象。易产生粘连、融化的中药有蜂蜡、阿魏、甘草浸膏、鸡血藤浸膏、乳香及多种胶囊等。(一) 连、融化的因素1.耐热性差此类中药的软化点、熔点较低,耐热性

15、差。2.吸湿性强糖胶体(如阿胶)、树脂(如乳香)等类药物多含可溶性糖、蛋白质、树胶等亲水性成分。3.品质纯度低中药的品质纯度不高,具有较多杂质,也是导致融化的因素之一。(二) 粘连、融化的防护措施易粘连、融化中药的贮存养护宜采用小件固封,调节库房内温、湿度,贮存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也可采用冷藏法,一般温度控制在57即可。防热、防潮是该类中药贮存的核心。饮片贮存养护的重要措施1.饮片应干燥;2.库房整洁卫生;3.密封;4.控制温、湿度;5.对抗贮存。饮片的贮存措施药材切制成不同规格的饮片后,由于表面积增大诸多,与外界接触面也随之扩大,因此吸湿及污染的机会亦增多。除严格控制饮片中的水分在713之间,还需根据饮片及所加辅料的性质,选用合适容器贮藏。饮片库房应保持通风、阴凉及干燥,避免日光的直接照射,室温应控制在25如下,相对湿度保持在75如下为宜。饮片的贮藏容器必须合适,一般可贮存于塑料袋、木箱或金属箱中,最佳置于严密封口的合金箱、桶中,以避免湿气的侵入。有些应置于陶瓷罐、缸或瓮中,并加入生石灰或硅胶等干燥剂同贮。对于含淀粉多的药材如泽泻、山药、葛根、白芍等,切成饮片后要及时干燥,并避免污染,应贮于通风、干燥、凉爽处防虫蛀。凡含挥发油多的药材如薄荷、当归、木香、川芎、荆芥等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