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392330254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与妻书》教案+高一语文素质(统编版必修下册)(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 妻 书林觉民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2、学习本文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3、学习本文语言浅近晓畅的特征,同时排比、设问、反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4、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难点重点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有首诗写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面临爱情和事业的选择,我们应该选择哪一边呢?今天我们来看看革命烈士林觉民在与妻书里是怎么选择的。二、学习提示本单元两篇文章均为“书”,却是不同的文体。一为随事谏诤、议论政务的奏疏,一为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对象不同,目的各异,要反复

2、诵读,认真体会二者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 亲友之间的书信,往往不事营构,自由抒写,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诀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时时作解释和安慰。“吾至爱汝”的深情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勇决,宛如两种旋律交错并进,使文章既缠绵惟侧,又充满浩然正气。诵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三、文体常识1、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姚鼐古文辞类纂把文章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zhun)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十三类

3、。其中“书说”类包括“书”和“说”两种。“书”一般指书信,“说”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发表议论或记叙。后来“书”专指臣下呈给皇帝的奏章,实际上也是一种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其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议论,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用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书信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2、古代书信的提称语书信一定要有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

4、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用于师长:函丈、道席等。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用于夫妇:俪鉴等。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3、古代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1)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5、,叫“干支纪法”。(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秦晋殽之战中:“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这里的“三十三年”指鲁僖公三十三年。(3)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皇帝即位一般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核舟记中的“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四、作者简介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3岁时,他受父命参加科举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

6、掷笔离去。15岁考入全闽大学堂,后来入读福州高等师范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立即离开日本赶赴香港,黄兴见到了林觉民,当即命林觉民回闽,联络革命党人,筹集经费,招募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并且要运送炸药赴粤。他原本打算让他的妻子意映打扮为孀妇,用出殡的仪式将炸药藏入棺木中运出,可是他妻子已经怀有身孕八个月,可能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得改由方声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担任运送武器的任务。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

7、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林觉民就是在这次起义中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的。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五、背景资料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

8、,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 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即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林觉民由此回到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

9、决定停止在福建起事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连夜给父亲和妻子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条方巾上,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为与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黄花岗起义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

10、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强鸣岐(两广总督)已逃走,黄兴等人就和返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寡不敌众,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

11、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岗,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岗起义”。五个多月后,武昌(辛亥)起义爆发了。*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六、课文解读本文是一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的记叙文。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吾至爱汝”并“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1、本文的写作经过

12、。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这里所选的一封是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信里充满了牺牲一己,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的革命精神。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在福建省博物馆。

13、2、注音称心快意(chn) 眷属(jun) 卿卿(qng)几家能彀(gu) 如晤(w) 一恸(tng)心不能禁(jn) 婉解(wn) 依旁(bng)双栖(q) 肖我(xio) 相和(h)3、课文基本结构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第二部分(25):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第三部分(68):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七、课文简析(一)、第一部分(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情。作者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与汝永别”、“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之”。第1段,“吾作

14、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作者写作与妻书的原因和当时的心情是什么?写遗书的原因:表死别之意。-“恐汝不察吾衷”写遗书时的心情:悲。(二)、第二部分(25段),倾诉吾衷。(全文重点)全文的关键部分,作者回忆夫妻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1、第2段、阐述革命道理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的纲),全文说理,由此而

15、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2、第34段、追忆往事 、谁先死的谈论,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 、月影之下真情相述,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 、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最后分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之痛,未能将起义之事告知妻的原因。(1)、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这一段主要回忆夫妇生活中的数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