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392328364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 (VIII)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5分,共46小题,共69分。)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是指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 C私田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2.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A. 儒家的“仁政”思想 B. 荀子的“性恶论”思想C. 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 墨家的“兼爱”思想3.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

2、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二程朱熹的理学4. 董仲舒依据王制所谓“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并将其与阴阳五行相配,提出配合阴阳的“三纲”与比拟五行的 “五常”,这叫“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这一主张的主要目的是A. 强化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宣扬天人感应的思想C. 依靠外在制度管理国家 D. 强调社会秩序的合理性5.李约瑟称朱熹理学“反映了近代科学的立足点”,“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他的主要依据是朱熹主张A穷理格物的认识论 B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C“存

3、天理,灭人欲”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6.“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A.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B.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7.李贽说:“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的真实意图是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D抨击腐朽统治8.蔡元培称黄宗羲为中国的卢梭,在他看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相当于中国的人权宣言,这说法的依据是A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 B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C提

4、出人民主权,主张平等自由 D否定孔子思想,促进民主发展9.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10.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A. 反对君主制集权 B. 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C. 要求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 D.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1.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

5、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13. 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该评价反映出黄慎的绘画属于A.山水画 B.写意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14. 对下图

6、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15.龙被中原先民视作神灵,“凤鸟”则是楚地的图腾。在屈原的楚辞中出现“龙”20多次,频率高于凤;离骚文中历述尧舜禹汤,夏桀商纣等华夏人物,无一楚人。这说明A 战国时期南北方文化的融合 B 南方蛮夷被中原政权征服C 多民族统一在炎黄旗帜下 D 楚国艺术的夸张奇特想象16.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

7、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17.明代的农政全书既总结了历代科技经验,又汲取了西方思想和方法,开展农业科技实验。本草纲目则按无机界、植物界、动物界三个层面, “从微至巨” “从贱至贵” 排序分类。这表明明代科学A.已具备一定的近代特征 B.普遍吸取西方科学成就C.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18.西晋文学家傅咸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

8、,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A.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B.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C.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D.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19.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观点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有可能担心智者学派的活动会A. 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 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C. 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 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20.苏格拉底认为:知

9、识源于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观感觉。因此,哲学的使命不是从外部去探究事物的始基,而首先应当“关注自己的灵魂”;也不应像智者那样沉迷于个体的主观感受,只有运用理性和智慧,才能获得真理的关照。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A发现自我,追求自由 B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C拥有美德,获得知识 D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21.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A. 直接民主 B. 代议制民主 C.

10、 精英政治 D. 贵族政治22.古希腊爱奥尼柱式建筑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优雅高贵的女人气质,又被称为女性柱,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如下图)。该建筑风格的广泛出现A. 彰显了古典人文主义精神 B. 反映了希腊女性地位提高C. 表明了希腊建筑艺术高超 D. 体现了雅典文化的世俗性23.古代雅典某思想家认为,“没有比政治权力分配均等更为荒谬的了,应当作为权力分配主导原则的不是一种算术的(机械的)均等,而是一种几何的(按照公民的才能来划分等级的)均等。”这一观点旨在A. 保障公民民主权利 B. 反对贵族把持政权C. 鼓励公民理性思考 D. 确立民主政治基础24.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

11、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25.乔托(约1266-1337),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下面是他的作品圣弗朗西斯之死,画中人物表情与动作各异,有的拿着旗帜,有的站立低头默哀,有的跪着祈祷,有的亲吻圣弗朗西斯的手和脚为他的去世感到难过。这表明乔托A.追求平等和民主 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反对教会的统治 D.擅用浪漫主义手法26. 一般而言,中世

12、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一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A.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C.创作的题材由宗教转向世俗为主 D.小型设计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27.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这表明宗教改革A. 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 B. 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发展C. 开启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D. 结束了教会统治28.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29.有人质问某人:“这些是你的书吗?你会撤销你的主张吗?”这人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