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392283326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木工程力学形考三题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项选择题之答禄夫天创作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1. 超静定结构在支座移举措用下发生的内力与刚度(C)A.无关B.相对值有关C.绝对值有关D.相对值绝对值都有关2. 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时,其基本未知量为(D)A.杆端弯矩B.结点角位移C.结点线位移D.过剩未知力力法典范方程是根据以下哪个条件获得的(B)A.结构的平衡条件B.过剩约束处的位移协调条件C.结构的变形条件D.同时满足A、B两个条件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时,不能作为基本结构的是图(A)5.在力法方程的系数和自由项中(B)A.恒年夜于零B.恒年夜于零C.恒年夜于零D.恒年夜于零6.图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是(A)A.12B.10C.9

2、D.67.图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是(A)A.2B.4C.5D.68.下图所示对称结构的等代结构为(A)A.9.C.B.D.关于下图所示对称结构,下列论述正确的是(D)A.A点线位移为零B.AB杆无弯矩C.AB杆无剪力D.AB杆无轴力10.下图所示对称结构的等代结构为(D)11.超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内力与刚度(A)A.相对值有关B.绝对值有关C.无关D.相对值绝对值都有关12.力法的基本体系是(D)A.一组单跨度超静定梁B.瞬变体系C.可变体系D.几何不变体系13. 在超静定结构计算中,一部份杆考虑弯曲变形,另一部份杆考虑轴向变形,则此结构为(D)A.梁B.桁架C.横梁刚度为无限年夜的排架

3、D.组合结构14. 力法典范方程中的自由项|也却是基本体系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C)A.血B.C.耳方向的位移D.H方向的位移15. 图示刚架的超静定次数为(C)A.1次B.2次C.3次D.4次下图所示对称结构A截面不为零的是(B)A.水平位移B.轴力C.剪力D.弯矩16. 超静定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即是结构中(B)A.约束的数目B.过剩约束的数目C.结点数D.杆件数A.兄B.兀C.H孙向的位移D.辰时向的位移19. 图示超静定结构的次数是(7)A.5B.7C.8D.620. 下图所示对称结构A截面不为零的是(C)A.竖向位移B.弯矩C.转角D.轴力21. 图示对称结构EI=常数,对称轴穿过的截面C

4、内力应满足(B)A.M凡二Q|B.M$莖6片CM=珂=Or片卅D尺严a码22.图所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为(D)A.1B.2C.3D.41. 23.对称结构作用正对称荷载时,对称轴穿过的截面(B)A.只有轴力B.只有剪力C.只有弯矩D.A、C同时满足二、判断题(A.毛病B.正确)用力法计算超静定结构,选取的基本结构分歧,所获得的最后弯矩图也分歧.(A)2. 图示超静定结构去失落杆件、后为一静定梁,故它是三次超静定结构.(A)3.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与资料的性质无关.(A)4. 同一结构的力法基本体系不是唯一的.(B)求超静定结构的位移时,可将虚拟单元荷载加在任意静定的基本体系上.(B)5. 超静定次

5、数一般不即是过剩约束的个数.(A)图示两个单跨梁,同跨度同荷载.但横截面形状分歧,故其内力也不相同.(A)6. 在下图所示结构中若增年夜柱子的EI值,则梁跨中点截面弯矩值减少.(B)7.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状态与刚度有关.(B)8. 力法典范方程是根据平衡条件获得的.(A)计算超静定结构的位移时,虚设力状态可以在力法的基本结构上设.(B)9. 同一结构选分歧的力法基本体系所获得的最后结果是相同的.(B)10. 力法典范方程的等号右端项纷歧定为0.(B)对称结构在反对称荷载作用下,对称轴穿过的截面只有反对称的内力.(B)温度改变在静定结构中不引起内力;温度改变在超静定结构中引起内力.(B)11.

6、图示结构的超静定次数是n=3.(B)12. 图示结构有两次超静定.(A)力法的基本方程使用的是位移条件;该方法只适用于解超静定结构.(B)同一结构选分歧的力法基本体系,所获得的力法方程代表的位移条件相同.(A)13. 图示(a)、(b)两个结构中,A真个支反力完全相同.(A)20. 超静定结构的力法基本结构是唯一的.(A)21. 力法计算的基本体系不能是可变体系.(B)22. 超静定结构由于支座位移可以发生内力.(B)23. 支座位移引起的超静定结构内力,与各杆刚度的相对值有关.(A)在力法计算时,过剩未知力由位移条件来求,其他未知力由平衡条件来求.(B)三、计算题1.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作弯

7、矩图.EI二常数.C;(2)A;(3)C;(4)F;(5)A;(6)D;(7)F;(8)B解:(1)选取基本体系(C)(2分)列力法方程(A)(1分)111X1ip11X11P11X22P作Mi图(C)(2分)作MP图(F)(2分)(单元:m)(单元:m)(单元:m)(单元:m)单元:(单元:kNm)kNm)(4)求系数和自由项由图乘法计算11、1PMrds(A)EIs(2分)ABCDM1P1lMpdS(D)(2分)EISABCD解方程可得Xi(F)(2分)ABCDEFGH(5)由叠加原理作M图(B)(2分)(单元:kNm)(kNm)AB(单元:kNm)(kNm)CD2.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5作

8、弯矩图.EI=常数.(1)B;(2)C;(3)A解:(1)利用对称性结构取半边结构如图(分)AB单元:单元:(15分)B)所示.(5CD作出一半刚架弯矩图如图(C)所示.(5分)ABCD(5分)作整个刚架弯矩图如图(A)所示.ABCD(1)A;(2)C;(3)B;(4)A;(5)D;(6)F;(7)D用力法计算图示组合结构.(10分)解(1)选取基本体系如下图示(1) 列出力法方程计算系数及自由项作M1图作Mp图(A)(2分)C)(2分)ABCDFN1(B)(1分)FNP(A)(1分)A0B1C2D42211FNilMids=(D)(1分)EAEI1pFNiFNPlMiMppds=(F1HEA

9、EIABCDEF(2分)解力法方程,求出基本未知量Xi(_D_)(1分)(15分)3. 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作弯矩图.EI=常数(1) D;(2)A;(3)B;(4)F;(5)C;(6)D;(7)E;(8)B解:(1)选取基本体系(D)(2分)ABCD列力法方程(A)(i分)AiiiXiip0BiiiXiip02iiX22P0作Mi图(B)(2分)作MP图(F)(2分)求系数和自由项由图乘法计算11、ipiiMi2dEIs(C)(2分)ABCDEFipMiMEIPds(D)(2分)ABCDE解方程可得X1(E)(2分)ABCDEFG(5)由叠加原理作M图(B)(2分)ABCD力法解图示结构,并

10、作弯矩图.杆件EI为常数.(15分)(1)B;(2)C;(3)A解:(1)利用对称性结构取半边结构如图(B)所示.(5分)ABCD作出一半刚架弯矩图如图(C)所示.(5分)ABCD作整个刚架弯矩图如图(A)所示.(5分)ABCD6用力法计算图示组合结构.(10分)(1)D;(2)C;(3)B;(4)A;(5)C;(6)E;(7)A解(1)选取基本体系如下图示.(2) 列出力法方程(3) 计算系数及自由项作M1图(D)(2分)作Mp图(C)(2分)ABCDFN1(B)(1分)FNP(A)(1分)A0B1C2D42FNil112Mids:=(C)(1分)EAEI1pFNiFnp1MiMppds:=

11、(E1HEAEIABCDEF(4)解力法方程,求出基本未知量X1(A)(1分)ABCD)(2分)7利用对称性计算图示结构,作弯矩图.EI二常数.(15分)(1)E;(2)A;(3)B解:(1)将荷载分成对称荷载和反对称荷载简化后可取半边结构如(E)所示.(5分)ABCDE作出一半刚架弯矩图如图(A)所示.(5分)(单元:kNm)(单元:kNm)AB(单元:kNm)(单元:kNm)CD作整个刚架弯矩图如图(B)所示.(5分)(单元:kNm)(单元:kNm)AB(单元:kNm)(单元:kNm)CD8.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作弯矩图Il:121:4.(10分)(1)A;(2)F;(3)D;(4)B;(5

12、)A;(6)B解(1)选取基本体系(A)(2)列力法方程(A)作Mi图(A)(2分)作Mp图(F(单元:m)(单元:m)(2分)(单元:m)(单元:kNm)(单元:kNm)CE(单元:kNm)F(4)求系数和自由项由图乘法计算11、1P11(2分)ABCDMiMpd(ipEls(B:)(2分)ABCD解方程可得Xi(A)(1分)ABCD(5)由叠加原理作M图(B)(1分)(单元:kNm)(单元kNm)AB(单元:kNm)(单元kNm)CD9用力法计算图示结构,作弯矩图,El二常数.(15分)(1)A;(2)A;(3)C;(4)D;(5)A;(6)B;(7)B;(8)A解:(1)选取基本体系(A)(2分)ABCD(2)列力法方程(A)(1分)A1nX11P0B111X11P0211X22P0作M图(C)(2分)作MP图(单元:m)A(单元:m)C(单元:m)ED)(2分)(4)求系数和自由项由图乘法计算11、1P11(A)(2分)1PM1MPEIds(B)(2分)解方程可得X1(B)(2分)(5)由叠加原理作(A)(2分)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