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变化及其重要启示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KB
约9页
文档ID:390781843
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变化及其重要启示_第1页
1/9

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变化及其重要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在分析新历史条件下劳动新特点的根底上,认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年年起来,其本质就是从狭义走向广义广义劳动价值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最后,作者从劳动价值论的创新中说明五个方面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理论;新特点;启示  知识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消费力超越工业经济向更高阶段的飞跃,它必将对在工业经济时代创立和开展起来的所有理论提出挑战,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也不例外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冲破时代的局限性,与时俱进走创新之路,并在此根底上继续保持、发挥它的理论生命力,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建立和改革的理论论文联盟.LL.编辑  一、新历史条件下的劳动新特点  所谓“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和迅速开展;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和迅速开展;三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空前开展在以上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便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其主要表现有六点:  (一)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由体力为主转变为脑力为主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一再明确指出,劳动(指抽象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如今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这个“劳动〞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消费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开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消费要素,而且在消费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化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当代创造价值的劳动作为一个整体,其内涵主要由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纯熟操作劳动三部分复杂劳动构成  当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并没有否认科学知识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消费劳动就是一切参加商品消费的劳动(这里所说的消费,包括商品从首要消费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还是非体力劳动(科学方面的劳动)〞①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当时不可能作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二)科学技术劳动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主导作用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幢的农业经济和“以能源、原材料为基幢的工业经济而提出来的,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根底的经济它使高科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鉴于知识在价值形成中具有首要、高能、高质、高效、创新等特点,因此凝结在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中的知识含量越高,商品价值也就越大科技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消费经营中通过进步已有产品的消费效率或创造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宏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  (三)管理劳动在社会消费和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方案经济时期,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只要按照中央的指令进展消费就行,经营管理活动在经济运行中不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已成了企业能否搞好的关键,对国民经济的开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从事非物质资料及其消费部门的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不少国家的国民经济总劳动量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或将要占据主体地位这点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大不一样很显然,劳动的外延大为延展了,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劳动者〞大为扩大了可以说,但凡直接或间接消费物质商品、文化商品和劳动力商品的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劳动。

  (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展,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过程对市场的依存关系非常亲密,市场状况如何对价值的形成、增殖及其实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空前开展的今天,以全球性的信息网络、投资、消费、销售、消费为其趋势和特征,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劳动者〞已从一国范围扩展为世界范围了  二、劳动价值理论从狭义走向广义  新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的本质就是从狭义走向广义可以说,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狭义劳动价值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广义劳动价值论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论断?主要理由有以下三条:  (一)当代劳动价值理论的应用范围打破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界限  马克思当初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理论基石,目的是为了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本质,提醒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根本矛盾和运行特点当时,马克思预示的取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来社会,是不复存在商品、货币的社会,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实体除外)将会退出历史舞台但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在当今世界上,劳动价值理论既要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要应用于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假设说,政治经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的话,那么,劳动价值理论也同样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二)随着劳动内涵和外延的新变化,创造商品价值的社会“总体劳动者〞大大扩展了,而知识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居于主导的地位  当今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生活的时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年代,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时蒸汽机时代当时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其研究的出发点和根本范围定位,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直接消费过程的劳动非物质消费领域的劳动根本上是排除在外了,智力劳动也没有得到重视这不是马克思的过错,而是时代局限性所致  在知识经济出现和迅速开展以及第三产业高度兴隆的今天,马克思当年所说的“总体劳动者〞大大延伸和扩展了在当代的“总体劳动者〞中,既包含消费物质商品的劳动者,也包含消费非物质商品的劳动者,还包含许多效劳性的劳动者在当代的社会劳动中,知识劳动在劳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它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开展,知识劳动在商品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已居于主导的地位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视野超越了国界,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将成为决定商品价值的根本尺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区分了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明确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条件下,消费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形态是指在社会总劳动量中,某种或某类商品按照社会需要所占的劳动时间比例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开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越来越严密地联络在一起在此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产生了第三种形态,即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国际必要劳动时间是指按照国际社会的正常条件下(包括国际市场的技术程度、劳动效率和供求关系等)所形成的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当“社会〞的概念从一国领域扩展到世界领域时,商品价值量的计算也随之不同这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具有了世界劳动的性质,商品的价值也相应地具有了国际价值的性质这个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平均程度的必要劳动消耗所决定的  对第三种形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当年确已预见到,提出了“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和“国际价值〞的概念他说:“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消费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从而表现为不同的价格,即表现为按各自的国际价值而不同的货币额〞。

②从以上的引文里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源头是马克思,在引文的字里行间显示出其经济思想的光辉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当年所处的时代只是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阶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三种形态尚未真正形成,马克思也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只是到了当代,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才逐渐变成了现实,这个进程的加快已成为世界经济开展的主要特点之一  在人类思想开展史上,任何一个理论的坚持(指延续不衰)有赖于继承和开展的严密结合,开展就是创新坚持=继承十创新没有继承,那就改变了理论本来阶性质;没有创新,那就丧失了理论的生命力在新的世纪里,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现实要求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们既要继承“活劳动价值一元论〞这一核心原理,又要结合现实世界的新实际,进一步丰富和开展这一理论广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立论正是这一理论继承与创新科学结合的正确论断我这里所说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主要是指超越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界限、超越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物质界限、超越一国界限的劳动价值理论上海程思富教授以“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作为继承和开展劳动价值论立论,确实有其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其中的不少观点,我也是赞同的。

但我认为,这个立论尚未到位,还缺乏以概括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继承与创新科学结合的全部内容因为,尽管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但毕竟不是劳动价值论的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既有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又有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问题,还有商品价值实现形式、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价值量变化、劳动分类、总体劳动者范围等问题,而且还有该理论应用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一重要问题转贴于论文联盟.ll.  三、五个方面的宣要启示  当代新历史条件下所出现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变化、新特点,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一系列的推断和启示,并在多个方面或层面上不断深化我们对理论和实际以及两者相结合的认识  (一)劳动形式和必要劳动问题  前面已述,在当代的社会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其范围、构造、种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新实际使我们深化了对劳动形式的认识:不仅消费物质产品的活动是劳动,而且消费精神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活动也是劳动;不仅人们在消费中支出的体力活动是劳动,而且支出的脑力活动也是劳动,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劳动;不仅直接从事消费的活动是劳动,而且间接为消费效劳的许多活动也是劳动;不仅从事消费有形精神产品的活动是劳动,而且从事消费无形精神产品的活动也是劳动。

  随着当代劳动形式的深化变化,我们对必要劳动的认识也要随之深化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只局限于直接消费者的劳动力价值,即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于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必要的教育费用除此之外的劳动都是剩余劳动,为资本家所占有从当代社会理论来看,必要劳动的范围应当加以拓展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所说的那一部分劳动力价值,而且包括维持社会总体劳动者(经理人员、科技人员以及企业管理人员等)正常消费和再消费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还要包括维持社会消费正常进展、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以及社会可持续开展所必需的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调整和改革收入分配问题  在劳动价值论与收入分配论的关系问题上,理论界有诸多不同的看法,一时难以达成共识就我而言,始终认为两者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络的辩证关系那种把两者直接挂钩的因果论或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无关论都是不妥的根据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新变化,我国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需要调整和改革比方: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开展,收入分配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的状况和变化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需求,是由市场决定的有效需求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市场的状况和变化。

市场变化了,收入也就会有起伏,而分配也就需要有相应的调整  2.随着知识劳动在商品价值创造中的地位进步和作用增大,贯彻按劳分配原那么时,必须向从事高复杂劳动的智力劳动者倾斜为此,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