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兴隆镇总体规划 说明书奉节县兴隆镇总体规划说 明 书目 录第一章 概述 2一、规划背景 2二、现状概况 2三、对1997年规划的评价 4四、本次规划修编的原因 5五、兴隆镇发展与周边关系分析 5六、优劣势分析 8七、发展策略 8八、规划原则与目标 9九、规划依据 10十、规划期限与范围 10第二章 镇域总体规划 10一、城镇化水平预测 10二、经济社会与城镇发展战略 11三、村镇体系规划 12四、旅游发展规划 12五、居民点规划 14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5七、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16八、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7九、公共设施规划 19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 19十一、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20十二、防灾减灾规划 21附表 兴隆镇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及种植面积 21第三章 镇区建设规划 21一、现状概况 21二、规划原则 22三、性质、范围及规模 22四、总体布局 22五、镇区与周边关系协调和衔接 24六、土地利用控制 25七.传统街区保护规划 26八、道路交通规划 27九、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28十、 镇区风貌规划 31十一、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33十二、环境保护规划 33十三、环境影响评价 34十四、防灾减灾规划 35十五、近期建设规划 36十六、规划实施 37第一章 概述一、规划背景2003年兴隆镇被列为重庆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45个中心镇之一。
为更好发挥其中心镇职能,加强辐射力度和完善自身建设,必须编制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规划《重庆市奉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该镇是县域南部生态经济区的中心镇,“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基地,茅草坝水电资源开发的服务基地,渝鄂边区商贸小城镇受兴隆镇政府委托,重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组织编制奉节县兴隆镇总体规划二、现状概况(一)区位兴隆镇位于县境最南端,地处东经109°21ˊ18″至109°31ˊ15″;北纬30°36ˊ2″至30°45ˊ59″之间东邻长安土家族乡,南接湖北省恩施市,西连太和乡,北与冯坪乡接壤镇域面积347.23平方公里二)历史沿革奉节县兴隆镇址古为山脚坝,即今的三角坝镇兴起于清朝康熙年间,由于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清政府大规模移民到此,至乾隆后期在三角坝设驿站,此地成为省际官道要冲由于坝南有一大山,既以山为界,划定了两省(湖北省与当时四川省)边界,界山自然为过省驿口,成为军事和商贸要塞,同时在此兴起市场由于物产丰富,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故取名“兴隆”,并沿用至今兴隆乡设立于民国29年(1940年),由民国22年(1933年)时划分出的山一乡、山二乡合并而成。
1949年解放后,奉节县为7区,35乡1镇,兴隆乡属朝阳区1950年,改以序号称区,兴隆乡属第十区1955年设立兴隆区,驻地三角坝,辖兴隆、含瑞、龙桥、九里、新贺、永兴、中河、新竹八个乡,以后所辖乡有所增减1989年,兴隆乡改为兴隆镇1992年,兴隆区辖兴隆镇、庙湾乡、含瑞乡、荆竹乡、石罐乡1993年,兴隆区辖兴隆镇、庙湾乡、含瑞乡、荆竹乡、龙桥乡、九里乡、长安乡、石罐乡1998年,兴隆镇批准为建制镇,并被列为重庆市试点小城镇2003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中心镇,2004年批准为全国重点镇2004年行政建制调整,合并荆竹乡、新贺乡、庙湾乡,组成现在的兴隆镇三)人口兴隆镇行政建制调整后共有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2004年镇域总人口为50606人,城镇常住人口1.15万人,其中兴隆场镇人口1.07万人,庙湾场镇人口0.05万人,荆竹场镇人口0.03万人四)自然资源镇域主要为台原型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平均海拔1000~1200米以上主要土壤类型有黄色石灰自然土、黄色石灰土等平均气温13.7~10.8℃平均年降雨量1320.5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548.9小时,无霜期259~222天,大于10℃积温为4190~3715℃。
气候特点是:东冷夏凉,湿润多雨主要自然灾害表现为春季寒潮和秋季低温阴雨镇域地表河流少,大都是季节性河流,但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硫铁矿、铁矿、粘土、皂石等其中硫铁矿、铁矿储量较丰富,分别为1153.3万吨、2965.7万吨目前工矿企业以开采硫铁矿和提炼硫磺为主兴隆镇植物种类繁多,有244科,1285种,植物类型分布垂直地带明显,区内有水杉、银杏、珙桐、杜仲等名木名树,有党参、杜仲、天麻等名贵药材由于区内林木密布,野生动物也很多,包括金鸡、獐子、金钱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 (五)旅游资源兴隆镇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山地垂直气候,形成了雄、奇、险、秀的兴隆山水小寨天坑景区、天井峡地缝景区、迷宫河景区、迟谷槽景区、桃源河—石笋河景区、黑湾—陈家河景区、茅草坝景区、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景区、龙桥河景区等都具备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天坑地缝并称为三峡之奇,是长江三峡风景线上引人瞩目的亮点中国地理学界权威——中国地质科学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中国洞穴研究会会长朱学稳教授多次对天坑地缝科考探险后指出,天坑地缝作为岩溶的奇葩、自然奇观,在全球的领衔地位是无可否认的天坑地缝世界奇观之外,还有岩溶形成的暗河龙桥河,比小寨天坑毫不逊色的硝坑等天坑群,英国探险队发现的比地缝更具观赏价值的新贺笋河,雄奇险峻的迷宫河,如诗如画的高山草场茅草坝等70多个各具特色的景点。
六)社会经济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2亿元,人均纯收入1700元,财政总收入237.6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为0.75亿元,到2020年预测产值为2.00亿元兴隆镇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旅馆等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为主,黄豆、红苕次之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1792亩,总产量5.5万吨,亩产400公斤,人均1000公斤经济作物以魔芋、烟叶为主,播种面积较大、产量高向日葵、芸豆等在全县也有较高地位境内用材林面积大,以松、柏、杉为主活立木蓄积量115707立方米经济林木主要有漆树、猕猴桃、杜伯、黄伯、黄朴等药材中的党参、天麻、大黄、贝母、当归也很有特色,产量较高药材和经济林木在本镇经济中居重要位置养殖业以猪、牛、羊、鸡为主七)交通状况现有S201省道(奉节至恩施公路)穿镇区而过,南通湖北恩施机场和龙凤火车站,北通奉节县城客货码头东通巫山和湖北建始,西通湖北利川到万洲是重庆市东北部通往湘鄂的重要关口,奉、巫、恩、利物资交流重镇县道吐兴路(吐祥—庙湾—兴隆)穿越镇区并与S201省道相接另有兴隆—含瑞,兴隆—长安等地的乡村公路八)镇域公建及基础设施状况兴隆镇公建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较快,到1999年底建成合格村小56所(含乡中心校)。
有小学教师330人,中学教师150人,有在校中、小学生7680人,基本满足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 兴隆镇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地方小水电,供电相对不足兴隆镇现有水厂1座,城镇附近部分农村仍以井、泉、塘等天然水源供给排水完全是合流制排水,依靠自然净化九)民俗文化兴隆镇位于渝鄂边界,土家民族历来就在此聚居,承袭了相对较多的民族习俗兴隆镇土家族民俗文化体现在:土家族群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民族性格、民族意识、行为方式、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等方面土家族“天人合一”的伦理精神;“信巫崇鬼”的生活习俗;丰富的美德观念;优美的土家摆手舞;动听的土家民歌,如要山歌、酒歌、丧葬歌、肉连心;独特的土家吊脚楼等都是土家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由于长期的历史变迁,兴隆镇土家族近代文化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土家族主要分布于与湖北省恩施洲接壤的龙桥和长安两个少数民族乡,一般居住在边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兴隆镇有很少部分土家族人分布在农村,城镇区域内有极少数进镇土家人兴隆镇现阶段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主要特点:土家族人偏爱木质吊脚楼,坡瓦屋面,楼下喂养家畜,人居住在楼上;喜尚青色、重素雅、妇女多系裙,带着银饰,男子服饰以对襟衣、宽脚裤、包头帕为主土家民族还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和信念,自我民族情节强烈由于社会的发展,在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受到汉族的极大影响,少数民族汉化越来越明显2004年,兴隆镇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列为亟待抢救的传统风貌街三、对1997年规划的评价1、规划年限及规模规划年限:近期1997年—2000年 远期2001年—2010年规模:2000年集镇人口7000人,用地规模60公顷,2010年集镇人口规模1.3万人,用地规模170公顷2、规划城镇性质奉节县南部的经济、文化重镇,天坑地缝风景旅游区的重要服务基地,以旅游业为主,商贸为辅的旅游小城镇3、村镇体系规划分为镇区、中心村和基层村三级中心村有清泉村、三桥村、新街村、方洞村四个;基层村有红星、大同、笋河、等十七个。
4、镇区规划结构镇区分为四个功能中心和五个居住组团,即镇政府一带的文教中心,牛鼻子至岩洞包的商贸中心,区政府一带的综合中心和以轿顶包为主的绿化中心,以及邓家老屋附近,猴子形东面,兴隆酒厂北面、下梨正湾和陈家梁五个居住组团5、对1997年规划的评价1997年规划基本符合兴隆镇的实际情况,对指导镇域和镇区建设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规划确定的四个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并体现出经济及区位优势,带动基层村的发展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项目相继实施镇区邮电局、汽车站、停车场、变电站、通讯、电力、电信等设施开始建设;镇区道路网骨架已基本形成四、本次规划修编的原因1997年规划编制以来,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2004年兴隆镇行政区划调整,镇域面积由149.36平方公里扩大至347.23平方公里,划分为22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天坑地缝风景区建设速度加快,茅草坝水电资源开发、重庆市运动训练基地建设等,兴隆镇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原规划已不能适应兴隆镇发展的需要,必须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对规划进行修编和完善五、兴隆镇发展与周边关系分析(一)兴隆镇与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的关系1、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的地位1)在全球喀斯特景观中的地位至2000年12月,全世界已有41个喀斯特或与喀斯特有关的地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文化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
亚太地区有17个喀斯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13个,与文化有关的遗产4个中国喀斯特面积几乎占世界可论喀斯特面积的一半,塔状、锥状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及与此相关的巨型崩塌漏斗、深陡峡谷都是世界上其它喀斯特不能伦比的中国喀斯特是世界面积最集中,发育历史最长,经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最强烈、次数最多的地区,喀斯特景观多样性最好;最能反映气候、地质构造、岩性对喀斯特发育过程的影响中国喀斯特对于恢复全球古气候、古环境、古生态变化具有极重要意义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在全球喀斯特景观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世界的一大奇观其中小寨天坑、天井峡地缝景区均为世界第一的自然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