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少年中国说》教案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4.50KB
约26页
文档ID:390420360
《少年中国说》教案_第1页
1/26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少年中国说》教案《少年中国说》教案及练习【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袭:依照着做欧西人:泛指西方英、法、美等国的人恶:表示感叹的助词,这里有反对的意思请:副词,表示尊敬对方,相当于“请允许”故: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皆:都是已经:已经经历行乐:这里不是指娱乐,意思是保持乐观怯懦:胆怯懦弱盛气:富有朝气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乳虎:劝虎大略:大概冤业:罪孽业,通“孽”举国:全国举,副词,全部翘足而待:一抬脚就可以等到形容时间短,轻易吸张:收缩与扩张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2、相关知识: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高潮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鼓吹变法;组织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舆论中心1897年冬,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成为与《时务报》齐名的在北方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1898年2月,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学会,创办了《湘报》在康、梁等维新志士的宣传、组织和影响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人心激愤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陈述列强瓜分中国,形势迫在眉睫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

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新政措施虽未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成功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x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作者通过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原精神三、写作方法(1)鲜明的政治倾向梁启超自言“自是启超复去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他一直以觉天下为己任,以“新思想界之陈涉”自许,从事宣传政治改良主义思想,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他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之言,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少年中国说》一文就是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腐朽的官僚提出尖锐批评,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2)“笔锋常带感情”的艺术特色3)“纵笔所至不检束”,自由运用语言四、参考译文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张口就叫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叫老大帝国这种言论,大概是沿袭着西洋人的说法翻译过来的唉!我们中国难道果真是老了吗?我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谈论国家的老少,请先让我谈谈人的老少老年人经常怀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来正因为怀念往事,所以产生了一种留恋的心情;正因为展望未来,所以产生了一种希望的信心;正因为留恋过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为希望着未来,所以勇于进取;正因为保守,所以永远守旧,正因为进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正因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陈规;正因为思索未来,而每件事都是自己从没有经历过的,所以常常敢于打破常规老年人常常多忧多虑,年轻人常常喜欢游戏娱乐正因为多忧多虑,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为娱乐欢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为心灰意冷,所以胆怯懦弱,正因为精神旺盛,所以豪迈雄壮;正因为胆怯懦弱,所以得过且过,正因为豪迈雄壮,所以敢于冒险;正因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毁灭,正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创造世界老年人经常厌弃做事,年轻人经常喜好开拓新的事业正因为厌弃做事,所以常常感觉任何事情没有什么可做的;正因为喜好开拓新事业,所以常常觉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老年人好象夕阳晚照,年轻人好象初升的朝阳;老年人精力疲惫好象瘦弱的牛,年轻人朝气蓬勃好象初生的虎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启超认为:人本来就有这种区别,一个国家也应该这样。

我认为造成现在这样的老大中国的情形,是中国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恶,创建将来的少年中国,是中国年轻人的责任那些老朽腐败的官僚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他们跟这个世界作别的日子不远了,然而我们年轻人却是新到这个世界,从而跟它结下缘份的如果全国的年轻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么我们中国将成为新兴的国家,它的发展进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国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么我们中国就象过去一样仍然是落后的国家,它的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年轻人胜过欧洲人,国家就胜过欧洲;年轻人在世界上称雄,国家就在世界上称雄旭日东升,前程光明;黄河从地下流出,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潜藏的巨龙在深渊腾跃而起,各种水中生物纷纷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种野兽无不震惊惶恐;雄鹰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出,发着耀眼的光芒我们青年头顶着青天,脚踏着黄土大地,从纵的时间上看有着千年万载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可通达四面八方,前途就象大海一样宽广,未来的岁月正长。

美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练习解答】一、文中作者赞美少年中国的语句有:“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以上语句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时可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贴近作者心灵,大胆想象,将这诗一般的语言内化为波澜壮阔的画卷将身心融入其中二、中国少年应常思将来,生希望心,求进取,敢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敢冒险,能造世界,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如朝阳,如乳虎关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三、文中的老年与少年并不是指人的生理年龄,而是指代消极保守和开拓进取两种思想作风梁启超对少年的赞颂、对守旧思想的批判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当然,梁启超仅仅从性格角度来区别“老年”和“少年”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四、主要作用是加强论证的语气,用大量的论据论证观点,使观点无可辩驳,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例句: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②“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上句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使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间的不同生动形象地表示了出来,通俗易懂本题答案不求统一,尊重个人感受和想法,言之有理即可类文品读】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苏老泉(北宋文学家苏洵的号),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审思……莹(北朝魏文学家祖莹)八岁,能咏诗;泌(唐朝大臣李泌)七岁,能弈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吞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知物1、解释下列词语:宜: 何为:义: 既:2、说出此段文字的中心3、文中列举的名人是     、     、     4、将“养不教……老何为”译成现代汉语5、为什么要描述犬、鸡、蚕、蜂等动物的一技之长?(答案:1、应当;做什么;道理;已经 2、人在幼年时期学习的理要性 3、苏洵、祖莹、李泌 4、(父母)生养子女而不(对他进行)教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

对学生)教育不严格,这是做老师的懒惰做子女的不学习是不应当的幼年时不学习,到年老时还能做什么? 5、说明做人必须学习的道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