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风景谈》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抗日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培育学生重精神生活的追求轻物质生活的追求2、学问目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了解烘托、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在描写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争论的写法3、实力目标:培育初步观赏文学作品的实力教学重点:概括六幅画面的内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描写与争论的奇妙结合课型:讲读课教法:发觉法、探讨法、讲授法学法:引导学生观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要介绍茅盾及其主要作品、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概括六幅画面的内容,赏析第一幅画面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语:我们在初中学过一篇散文《白杨礼赞》,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宏大的文学家,文化战士茅盾先生的作品本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地表现了抗日军民团结一样,力求向上的精神面貌《白杨礼赞》还有一篇姊妹篇,那就是《风景谈》说是姊妹篇,两者在题材、体裁、及写作手法上都有相像之处二、简介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同鲁迅、郭沫若等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半夜》、《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
早年参与“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主席,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0年底的重庆,之前作者曾应朱德总司令到延安访问,作者深受延安军民火热生活的感染,于是写下这篇赞美解放区生活的文章,同时本文发表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本文又写得含蓄隐晦四、讲析课文:1、释题:《风景谈》就是谈风景,“风景”平常意义上讲指的是自然景观那么茅盾先生在本文里是否会仅仅给我们描绘自然景观吗?2、朗读课文,要求:划出应驾驭的生字词,用序号标出自然段3、思索,探讨本文是否仅写自然景观?(还有人的活动)作者主要写景还是写人?作者想表达什么?(赞美,憧憬明确主题)一共写了几处风景?探讨六幅画面的起讫点并概括内容要点结合习题一)探讨这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六幅画,这六幅画面的依次可否调整?(递进关系,找出争论部分理清思路)4、讲析第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来观赏第一幅画面从写法、语言、修辞角度谈谈看法1)第一句省略不写可以否?交待写作缘由2)怎样才能写出人比自然宏大?作者用铺陈的手法极写沙漠单调、平板、孤独,又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写景之后写人,以景衬人,突出人是自然的主宰,赞美人的宏大。
景物先后又形成对比,突出后者3)从视觉、听觉;色调、形态等角度将景写得绘声绘色,可感可知,用最平常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大师的手笔4)作者要写解放区,但实写的是新疆的沙漠,体会作者含蓄的用意五、总结:观赏文学作品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表现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我们学一篇文章,要理解文章内容,丰富我们的心灵,学习形式,为我们自身写作服务我们要会读会写,这是奋斗目标六、布置作业:运用这节课学的方法试分析其余五幅画面板书设计:风景谈茅盾景——人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递以景衬人,对比突出人的宏大声、色、形其次幅画面:高原归耕第三幅画面:延河夕照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第五幅画面:桃林小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