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38958830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民收入增长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农民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完成“十五”计划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中心任务,也是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 一、农民收入增降原因分析 近20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县农村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派祥和兴旺的景象。

2、但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不离土、不离乡”的纯农户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民概括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有吃、有穿、少钱花”。 1978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6元,到2021年,增加到3712元,增长28.5倍,年平均增长11.4%。特别是从1992-1996年,农民收入逐步从1990年前后两三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下扭转过来,此间农民收入的增幅较大,年平均增长27.8%。综合分析过去20多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主要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迅猛增长,从而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国家对农业的

3、大力扶持,多次大幅度提高以粮棉为主的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得了实惠;三是乡镇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二三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从97年开始,农民增收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下滑,特别是1999年增幅降到了“九五”以来的最低点,仅为2.2%,大大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近来来虽呈现恢复性增长,而增速仍缓慢。其主要原因是上述三大因素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随着农产品相对剩余的出现,农民增收遇到了新困难。再从农民收入构成分析,“八五”以来,我县农民人均收入构成变化较大,其中来自粮棉油和多种经营的农民收入所占比例逐年减少,从1991年的

4、74%下降到了2021年的43%,而来自二三产业的非农收入所占比例逐年增加,从1991年的26%上升到了2021年的57%,可以看出,农民兼业或专业从事二三产业非农收入明显增加,由于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和比较效益较低,纯农户的增收形势仍然相当严峻,部分户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得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一,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下降,迫使农民压缩生产性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削弱,即使略有积余,也是存入银行以防急用,这势必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取的收入减少。其二,由于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消费紧缩,农村市场难以启

5、动,一般只是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城市居民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致使城市居民与农民消费产生层次性,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水平逐步拉大。其三,农民收入增长提速慢,对能否拉动城乡经济具有关联性,农村市场难以解冻复苏,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使一度“紧缩”了的工农剪刀差、城乡差别、区域差距、贫富悬殊又拉大了,势必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及根本措施 透过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表象,可以看出其外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物丰价贱”,内在原因还是经济规律和宏观经济环境在共同作用。因此,既要看到它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更要从调整、改

6、革、发展的角度正面去研究它、解决它。近年来,通过深入乡村认真总结农民增收较快的特色村组和增收致富百户典型,分析研究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和千家万户增收门路,从中理出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 一是加快劳务输出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进程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到各类工商企业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同时要组织农民走出去,从事建筑装璜、服装制作、美发美容、社区家政、餐饮休闲服务等职业,努力增加现金收入。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净菜上市、精深加工、精美包装,打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形象牌,生产消费者购买、食用方便,普遍青

7、睐的食品进城入市,出口创汇,实现增值增效。同时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运输业,兴办农产品市场和保鲜贮藏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差,实现销售环节增值。 三是种养优特品种增收。按照“安全、营养、保健”的市场需求,努力调优种养业品种结构,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种植比重;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订单要求,扩种专用型品种;瞄准市民餐桌,生产适销对路的地方土特品种,扩大优质品种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四是推进规模经营增收。因地、因户制宜,引导有稳定非农产业收入的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规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

8、特色项目和种养大户集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增效。 五是依靠科技创新增收。通过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普及科学种养技术,实施良种、良法,推广湖荡水体轮养轮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种草养殖畜禽等生态型种养模式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六是开展专业化服务增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资购买农机具、小农水设施等,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灌排植保等生产服务;组织发展专业化育秧育苗、炕孵育雏、种畜扩繁、苗木供应等种苗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总而言

9、之,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还要在农内与农外同时着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分层整体推进,只有这样,农民增收才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措施上突出四个重点: 1、要把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实践证明要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转岗就业,必须要跳出单纯就农业内部寻找农民增收的小圈子,着力做好两件事,一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县有些乡镇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努力,效果较好。如我县范水镇近几年来集镇建设日新月异,整体功能不断增强,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居住、就业、兴业起到了“筑巢引凤”的作用,该镇总人口8.5万人,集镇居住人口达4.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10、二三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因此看出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结合“并乡并村”进一步科学规划,集中建设好几个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集镇和卫星村镇。二要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小城镇商业、金融、通讯、医疗、卫生、文化等为纽带,建设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以服务功能吸引人。三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二三产业结合起来,一手抓培植发展,一手抓招商引资,支撑和带动小城镇发展。二是扩大劳务输出。泾河镇是我县的建筑大镇,建筑大军几乎遍及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全镇总劳力2.98万人,外出劳务人数1.3万人,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就有6000多人,

11、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已近60%,高出全县平均10个百分点。该镇出国劳务已达1000人次,赚回“洋钱”8000万人民币,人均8万元以上。由此可见,扩大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的一条直接有效的渠道。但从全县看目前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从劳动力文化结构看,大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技能欠缺,农民自由选择行业的余地不多,很多人只是从事一些脏、累、差的低级工,得到的劳动报酬也不丰。其次,从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看,这一块明显还是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盲区”,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农民外出劳务还不够,很多农民外出劳务还只是靠亲友带、自己闯,农民外出劳务存在无序和不稳定性,必须

12、切实加以转变。因此,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和服务,尤其是县乡劳动职介机构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动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离土离乡劳务创收,并广泛收集、传递国内外劳务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有计划地把劳动力向全国各地和境外、国外有序输送;同时,要发挥本地优势,如建筑业的龙头优势,应进一步加强行业联合,重点向建筑行业输送劳务,并重视劳务专业村、特色村的培植,充分发挥“一帮一、一带一”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农村劳动力“三分之一忙种养,三分之二进工厂、闯市场”的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劳务增收。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牵涉到相关政策

13、是否相配套,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在土地资源严重约束的情况下,首先应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有序、合理的流动是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加快探索和推广转包、租用、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土地依法有偿流转,促进耕地向种养能手和产业化基地集中,推动结构调整。另外,要扩大劳务输出,农民原有的户籍壁垒应该打破,消除身份上的歧视,以扩展小城镇就业为出发点,彻底改变小城镇户籍制度,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营造利于农民进城入镇从事二三产业的

14、宽松环境,通过减少农民最终实现致富农民。总之,地方性的政策在国家大政策范围内都应放开、放活,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正常的投入机制。当前,由于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使金融部门产生慎投惜贷思想,面向加工企业上项目、搞技改的资金投入逐步萎缩,企业滚动发展缺乏所需的配套流动资金,仅靠乡镇内部调剂和企业自筹难以满足,加之农民手头积累资金不多,不得不压缩生产性投入,因此,资金的“瓶颈”已经影响了农民增收的后劲。另外,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系列正常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县乡财政和乡村集体要安

15、排一定的资金,对骨干项目、重点工程予以倾斜。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分析,与企业共同筹划发展对策,探索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对信誉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应大胆投入,也可以联户担保等办法加大农业投入。县乡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要下大力气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兴镇强县的重中之重,使项目资金、县外资金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嫁接。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子公司投资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再筹资加大农业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改造力度,加快设施农业步伐,提高农业长远效益。目前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已全面推行,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较高,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我

16、投入,采取互帮合作的形式,增加投资规模。 3、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当前,农民虽然主观上迫切要求增收快富,但客观上对科学种田、市场信息等掌握和了解比较欠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主动把服务中心前移,紧紧围绕农民所需、所急、所盼搞好服务。一是物技服务。要围绕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以“三下乡”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及时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物资等服务和指导。探索组建和发展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组织农业生产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搞好科技示范,建好示范园场,尤其是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信息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应主动承担起信息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引导,广泛收集筛选农产品销售信息、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信息,及时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