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389582638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语09年秋中国古代文学(一)阶段导学4总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商书、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的官方文献。尚书以记言为主,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尚书后被儒家奉为经典。2、春秋-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

2、鲜明的思想倾向。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4、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

3、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5、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6、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

4、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7、互见法史记中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而同时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8、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一些无名氏作家的

5、作品十九首选编在一起,称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01年已考)9、建安风骨建安时代,以“三曹”、“七子”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文学之士,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的动乱和民众的疾苦,另一方面有表现出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风格悲凉慷慨,格调刚健清新。10、乐府最初指音乐机关,汉初已经有乐府,汉武帝时扩大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这样它就转化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到了唐代,

6、乐府逐渐脱离了音乐,而更关注社会内容,白居易倡导了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乐府从而又转变成了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11、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05年已考)12、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

7、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13、古文运动指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场散文革新运动,他们打破了骈文的统治局面,主张自由、灵活、实用的散文体制,主张“文以载道”,创新,“务去陈言”,对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

8、起等十人。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15、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16、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

9、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17、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

10、王的合称。四杰齐名,主要指其诗文,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二、简答题1、什么是风、雅、颂?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土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

11、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从时间上看,周颂和大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产生在西周后期至东迁时;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产生于春秋时期。2、什么是赋、比、兴?诗经是如何运用赋、比、兴的?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比、兴就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12、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使被说明生动形象具体,给人深刻印象。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诗经中大多借句起兴,借“外物”起兴,所“借”之物和内容没很大联系,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3、左传的艺术特色(1)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2)善于描写战争。(3)行人辞令之美。4、孟子的论辨艺术(1)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如:齐

13、桓晋文之事孟子以巧妙的方式把话题引到王道仁政上。(2)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入,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3)通过设问,使对方暴力其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4)其正面议论,都能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例如:天时不如地利一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层次分析。5、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1)想象奇幻,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2)善用譬喻,大量采用神话、寓言故事,寓理于形象中。(3)语言如行云流水,文中多用韵,声调铿锵,具有和谐的节奏美感。6、汉赋发展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14、和代表作。(1)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2)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3)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7、汉书与史记的比较汉书和史记都是正史上著名的纪传体史书。汉书以史家之笔,记录西汉一代的历史,对汉代统治集团

15、的昏庸残暴,对上层社会的炎凉冷暖,对社会危机和民生疾苦,对有功于社会的仁人志士,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反映,其中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此是汉书与史记的相似之处。但因为班固生在专制压迫、经学统治严重的时代,又因为班固家世传统的影响和他自身性格的软弱,汉书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又不如史记。汉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史记。它与史记相比的特点有:(1)汉书写人叙事不以夸张见长,在娓娓而谈中以简练的笔调勾画人物,把人物的神情心理展现出来。而史记则是注重于绘声绘色渲染气氛,描写情节。例如苏武传。(2)汉书语言简洁规范,韵味悠远。史记则是感情浓烈,气势雄放。例如汉书里的公孙贺传。(3)汉书中部分篇目直接来源于史记,进行加工。其生动性较史记弱,但语言的简明规范却多有提高。例如魏其武安侯列传。(4)汉书材料周全,扎实稳妥,看法全面。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见,对历史人物评价更加公允。例如:贾谊。史记则是思想解放,见解卓绝,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