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389299199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时间:2024年1月26日9:00-11:30保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

2、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起源并形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北方典型气候特点。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

3、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的命名表明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

4、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摘编自第五大发明)材料二:至少在春秋战国,中国就已经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的起点应该是如何把握农时。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握农时,获得好的收成呢?我们的祖先利用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加上北方耕、耙、耱(南方的耕、耙、耖)三者配套的抗旱保墑体系,再辅以中耕除草的技术,以少量土地养活众多人口,构筑了一条通往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路径。可以说,深厚的农

5、耕基因决定了中国古代的文明类型,它促成了天人合一哲学的产生,进而孕育了二十四节气概念和抗旱保墑体系,构成了古代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合理利用农时的典范,是当时发达的农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如今的中国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了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其中在化肥与农药作出贡献的同时,存在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环境污染的现象日益突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更加困难。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依然没有过时,这是因为不管农业生产如何发达,基础的原理不会变化,即依赖自然而生产。人们依然要遵循自古而有的尊重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知识体系,

6、指导种植、养殖等生产的各个过程,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生产方式。二十四节气理念正以新的形式服务于中国当代农业。中国在未来将越来越多地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二十四节气如同中国文化的一张核心名片,有利于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当中国人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时,西方一些国家很不适应,认为这是中国试图主导世界的行为。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基因是以二十四节气为代表的和谐理念,不是征服理念,“一带一路”是用玉帛替代干戈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只有在中华文明的和谐模式中才能产生。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

7、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应该很好地使用这个名片,排除干扰,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为整个人类谋福祉。(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凝结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长期经验和智慧,它能够反映出北方典型气候的特点。B. 虽然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对节气记述,但直到西汉时期淮南子才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C. 中国古代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并形成了基于把握农时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D. 中国人民深厚的农耕基因不仅催生了天人合一哲学,还促使如今的中国农业引进西欧农业模式。2. 根

8、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深受国际气象界推崇,我们要继续改进、完善、推广二十四节气,利用它宣传中华文化。B.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然“三九”“三伏”并未成为节日,但我们可以依据节令参与民俗活动。C. 如果中华文明不是以和谐理念为内核,而是倡导征服理念,那么二十四节气这类知识体系就不会产生。D. 我们应利用二十四节气体系,更多使用传统有机肥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探寻可持续发展方式。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 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B.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C. 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D

9、.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4. 请根据材料一用一个单句解释“二十四节气”。5. 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现实意义。(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别了,老家赵丽宏雪弟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来接他去上海。雪弟的阿爹和姆妈在很远的地方工作,雪弟是由亲婆带他长大的。亲婆,就是阿爹的母亲,也就是祖母。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就要在上海安一个家啦。可雪弟并不高兴,他不想离开亲婆,他喜欢乡下。趁长辈忙着招呼客人,雪弟一个人悄悄地从后门走了出去。后门外面是一条河,一条小木船泊在河边。等一会儿雪弟就要跟阿爹坐船去上海。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

10、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有几只鸟在鸣叫,它们躲在树里,可满世界都能听见它们快活的歌唱。鸟在树上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雪弟喜欢看它们在清澈的水里穿梭追逐的身影,他觉得鱼和鸟其实是差不多的,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飞,鸟会唱歌,鱼也一定会唱歌,只是人听不见而已。雪弟脑子里总有这样的念头,如果自己能像鱼一样潜水,一定能听到鱼说话。夏天的时候,雪弟跟着镇上的孩子在这条河里玩水。亲婆开始反对雪弟学游泳,雪弟说:“我不学会游泳,以后掉在河里会淹死的。”这个理由居然说服了亲婆,因为乡下每年都有小孩溺水而死。雪弟和小伙伴们一起

11、下河时,亲婆就搬着一把小竹椅,急匆匆迈动着一双小脚,赶到河岸上坐着,目光紧盯着孙子的身影,直到雪弟能在深过头顶的水里手舞脚蹬往前游,她才停止盯梢。亲婆笑雪弟,说他凫水的样子像狗爬,不过亲婆还是很高兴,雪弟学会了游泳,尽管是“狗爬式”,样子难看,但掉在河里不会淹死了,这让亲婆省了很多心。雪弟正站在河边胡思乱想,肩膀突然被一只大手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看,阿爹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身后了。阿爹总是和颜悦色,脸上笑眯眯的。“雪弟,马上就要走了,你在这里发什么呆啊?”雪弟看着河对岸,板着脸不说话。阿爹仍然微笑着问:“是不是舍不得离开亲婆呢?”雪弟点点头。“等我们安好家,以后把亲婆也接到上海和我们一起住,好吗

12、?”雪弟又点点头,脸上还是愁云笼罩。这时,亲婆也走出来了,那只叫芦花的花猫,跟在她身后。亲婆这两天脸上也没有笑容,雪弟要走,她舍不得。跟着亲婆一起出来的是住在隔壁宅上的一个老阿婆,她大声喊着:“雪弟啊,恭喜恭喜,你要做上海人啦!”雪弟看着一群白鸭子扑腾着翅膀从河里游过去,嘴里突然嘟哝了一句:“上海好什么好?上海没有河!”阿爹听到了雪弟的嘟哝,笑着说:“上海也有河啊,黄浦江,是一条大江,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住的弄堂后面,就有一条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呢。”雪弟没有心思听阿爹说话,他觉得阿爹是哄自己。一直闷着的亲婆这时开口了:“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

13、你还是去上海好,和爹妈住在一起,比和亲婆住在一起好。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对吧?开开心心跟你爸爸去吧。”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阖,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在雪弟的记忆里,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头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那只花猫,默默地站在她的脚边。阿爹拉着雪弟上船时,雪弟对着亲婆大声喊:“亲婆,我们以后会来接你的!”亲婆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站在岸上挥手。亲婆的身影在河

14、面上浮动着,变得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雪弟闷闷不乐坐到船舱里。阿爹用手臂挽住雪弟的肩膀,收敛了脸上的笑,表情变得有点严肃。一直笑着的阿爹,很少有这样的表情,他说话的口气也像对大人一样:“到上海后,你很快就要上学,等学校放暑假,你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到新鲜,感觉自己被阿爹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也向阿爹发问:“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她担心去上海过不惯。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我们祖孙三代人,会住在一起的。

15、”阿爹的语气很诚恳,他一边说一边抚摩着雪弟的肩膀。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还有那些在绿荫里出没的黑色屋顶,不再说话。他在想,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节选自童年河)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弟喜欢在家乡的河边玩耍,河边景色优美,树上鸟鸣啾啾,水中鱼儿穿梭,他在这里总能感到自由活泼。B. 雪弟用怕溺水淹死的理由说服了强烈反对他游泳的亲婆,可见亲婆虽然担心雪弟,却更希望他能获得快乐。C. 阿爹和雪弟相处和颜悦色,既有耐心又善解人意,他能够及时察觉雪弟的情绪,并一一解决雪弟的疑虑。D. 竹篙轻点雪弟便离开了乡下老家,随着房子和树一点

16、点后退,离家的场景如画一般定格在了雪弟的记忆里。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篇交代了雪弟的家庭背景,点明父亲要接雪弟去上海这一事件,照应标题,奠定了文章忧愁伤感的基调。B. 本文运用比喻,把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比作绿色的云,生动形象地写出家乡树木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景色。C. 本文善于借助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在雪弟和亲婆的对话中展现了亲婆慈祥宽厚的形象,流露出浓厚的祖孙亲情。D. 本文以问句收束,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雪弟对苏州河的好奇,也引起读者对雪弟去到上海之后的生活的兴趣。8. 文中画横线部分都写到了花猫,请分别分析表现了亲婆什么形象?9. 本文的童趣在雪弟身上体现得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