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389297580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丽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丽水市2023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控高一语文试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卷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流水号、考生号填写清楚。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2、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

3、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

4、来概括一般。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

5、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科技日报2001年2月22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对无视事实的事能挺身而出。B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登“三不稻”文章,会对杂交稻的研究和种植造成危害。C人民日报能在重要版面刊登袁隆平的来信,也是对其杰出学识的认可。D袁隆平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杂交水稻既高产又优质,捍卫了科学的尊严。2根据原文内

6、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盲目地推广玉米稻,这严重违背了科学规律。B袁隆平撰文反对推广有明显缺陷的玉米稻,直接稳住了湖南粮食产量。C农作物新品种应该先进行小面积的试种,试种成功后才能大面积推广。D面对三不稻、玉米稻事件,袁隆平能挺身而出,体现了科学家的胆识。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反驳杂交稻是“三不稻”的一项是(3分)()A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B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C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7、D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4请概括材料的行文思路。(4分)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袁隆平是“事实的追随者”?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69题。材料一:上图书馆王佐良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这地方我去过,在巴黎里胥力欧大街,是一所华美的房子。光这建筑,且不讲其中藏的几百万册书,也使人爱它。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在这方面,我是有愉快的回忆的。我在武昌上中学,一个大院子里有三所学校:文华中学,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学校。这三所

8、学校是有血亲关系的,这且不表。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唯一讲授图书馆学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我在文华中学学到了许多东西,至今都怀念我那时的中外老师,但给我知识最多的却是这个“公书林”。“公书林”的房子也宽敞,舒服,而且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读得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

9、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生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的。“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

10、,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

11、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间隙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气象万千,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

12、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材料二:岁月深处的部队图书馆(节选)窗外风依然记得第一次去图书馆的情景。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们家住在某军区医院。是春天,迎春花开得房前屋后都是,金灿灿的像太阳一样耀眼,那时我大概十岁左右。我怯怯地跟在管理图书馆的士兵后面,他开门领我进去,一股积年的尘土味儿迎面扑来,看来这里少有人来,若不是我喜欢看书,若不是我央求在医院做军官的父亲帮我给管理图书馆的士兵打招呼,我也无缘踏进这里。图书一排排地站在书架上,很整齐,在当时小小的我看来似乎到处都是书,我在书架中间穿行,仿佛穿行在书的森林。我好奇地摸摸这本书,又摸摸那本书,士兵耐心地等着我,我选了本野火

13、春风斗古城,前几天部队的放映队刚放了这部电影,我还沉浸在电影里,要再看看原著,重新温习一下。我冲士兵笑笑,他也冲我笑,很宽容地笑,他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读这么厚的书,我才不管别的,心满意足地把书抱在胸前,得意洋洋地出门回家看书去。后来跟那士兵越来越熟,已经不用父亲再打招呼,就能大摇大摆地去图书馆随意翻拣图书,他也不再守着我,而是开了门就去干别的,留我自己在图书馆里想干嘛就干嘛,想拿几本书就拿几本书。年轻的士兵知道,爱看书的人不会搞破坏。多年后依然记得存放图书的那间平房,门前有棵大柳树,柔软的枝条垂下来几乎扫到地面,平房窗户的玻璃上涂了厚厚的绿色油漆,窗户从不打开,里面空气闷热而污浊,阳光透过窗

14、户缝隙钻进来,能看到光线里飞舞的尘埃,像无数的小精灵在跳舞,给人一种玄幻的感觉,但是无论怎样,图书室都是我最爱去的地方。那时的图书馆里并没有少儿读物,那些书籍我几乎都看了个遍,海港红灯记等等至今仍记忆清晰;斯诺的西行漫记看了很多遍,一个外国人笔下的长征同我读的别的关于长征的书总是有些不同,更多了生活气息和别样视角。对于一个年龄不大功课不忙,又很寂寞的孩子来说,这些书足以慰藉心灵了。后来,读书、工作、旅游,也曾到别的图书馆去过,但都没有小时候家住在部队大院里,那个简陋的图书馆给我的印象深刻。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部分,作者借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

15、上图书馆”的经历,表达了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之情。B在“公书林”,作者当时英文水平有限,只能欣赏封面、目录和插画,在外国作品中寻找新奇和有趣,体验到了阅读的愉悦。C在清华图书馆,作者阅读范围更加广阔,扩展到哲学、历史范畴,在文学领域也拓宽了阅读体裁,在深层阅读中获得教益和欢欣。D对作者而言,图书馆是知识和理性的殿堂,蕴含着人类探求知识的力量,与哈姆雷特赞美“人类、理性”的著名独白相吻合。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我读得“有趣”,产生了“好奇”,正是“我”当年上图书馆的经验和感悟。B句子“独拥书城”“上图书馆”两种不同读书状态并举,突出上图书馆读书有奇趣。C句子“我怯怯地”,写出了渴求借书读书的儿童心理,衬托出图书馆尘多人少的简陋。D句子回忆那“岁月深处”的阅读体验及感受,表达出对“部队图书馆”的眷恋之情。8图书馆是阅读者心灵成长的见证者。分别概括包德林图书馆和部队图书馆中的“我”的心境变化。(4分)9学校融媒体中心邀请你拟写以“光影中的图书馆”为主题的短视频拍摄脚本,请从材料中选一所适宜的图书馆,围绕光影的变化写出拍摄要点及意图。(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