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89295069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第7课时难忘的泼水节大单元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课题: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内容分析: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本课教学重点在是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具体事物复述场景。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语言运用: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激情朗读,体会课文的文字之美,情感之浓思维能力: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审美创造:体会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更体会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鱼水情深。重、难点:能够运用“象脚鼓、凤凰花”等关键词,复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活动流程:

2、情境导入:图文对对碰。环节一:知识点讲解环节二:拓展阅读与练习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 图文对对碰。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积累了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了解了图画和文字是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说明的,还感受了周总理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情感。我们来对照课文插图,再读一读这个句子吧!师:同学们读得真流畅,看来上节课的内容,你们掌握得不错呢!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图文对对碰的小游戏!你能根据出示的句子,找到对应的人物图片吗?自己读句子,试着连一连吧!(课件出示)(1)_身穿黄上衣,手拿金箍棒,笑容满面地望着远方。(2)_身穿灰色开衫,头戴灰色布帽,乐呵呵地吃着西瓜。(3)_身穿灰色短衫,手拿

3、降妖宝杖,自信满满地站着。(4)_身穿红色袈裟,头戴毗卢帽,闭目思考着问题。师:同学们,都连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谁身穿黄上衣,手拿金箍棒,笑容满面地望着远方呢?没错,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是孙悟空。师:谁身穿灰色开衫,头戴灰色布帽,乐呵呵地吃着西瓜呢?同学们都笑了!就是猪八戒呀!师:谁身穿灰色短衫,手拿降妖宝杖,自信满满地站着呢?是的,是沙和尚。师:最后,谁身穿红色袈裟,头戴毗卢帽,闭目思考着问题呢?猜对了吗?是唐三藏。这个游戏可真有意思!1. 读句子。活动意图:图画连一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二: 知识点讲解1. 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用“_”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句子

4、。师:同学们,身穿傣族服装、笑容满面的周总理来到人群中后,他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默读课文第 4、5 自然段,用“_”画出有关的句子。师:我们画出了这两个句子,同学们 你们找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2. 聚焦句子,找找周总理做了哪几件事。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两个句子,边读边圈一圈,周总理都做了哪些事情呢?师:都找到了吗?周总理做了这几件事情:敲象脚鼓、踩凤凰花、跳舞、泼水3. 朗读句子。师:周总理同傣族

5、人民一起敲象脚鼓、跳舞、泼水的场面,是多么的自然和谐、喜庆热闹啊!让我们带着这份幸福快乐,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吧!(课件出示)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师:现在老师把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去掉,你还会读吗?自己试试看吧!(课件出示):他_一只象脚鼓,_欢乐的鼓点,_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_。周总理一手_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_柏树枝_水,向人们_,为人们_。师:请听老师读。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周总理

6、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你都填准确了吗?4.体会形象。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两个句子吧!一边读一边想想: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总理呢?(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这是一位怎样的总理?(2)交流分享:这是一位_的总理。师:同学们,读完了吗?请你用“这是一位_的总理”这个句式来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周总理吧!听听学习伙伴的分享。学习伙伴:这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总理。师:是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啊、笑啊!他不仅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总理,也是一位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呀!5.运用关键词语,说画面。(1) 运用关键词语,说画面。师

7、: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对句子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到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场面的热闹与美好。现在,请同学们尝试运用上“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这四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课件出示:象脚鼓 凤凰花 银碗 柏树枝)师:我们来听听学习伙伴的分享吧!学习伙伴 1:周总理接过傣族人民递过来的象脚鼓,踩着凤凰花瓣铺成的红地毯,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傣族人民祝福。师:再来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学习伙伴 2:首先,周总理接过一只象脚鼓,敲出欢乐的鼓点。接着,他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8、最后,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傣族人民泼洒,为他们祝福。(2) 点评反馈,总结方法。师:第一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词,很快就记住了课文内容。第二位同学运用上了表示顺序的连接词,如:首先、接着、最后,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泼水的场面说得更有条理了!真棒!电视机前的你,如果跟这两位同学说得一样好,请给自己竖起一个大拇指吧!1. 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用“_”画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句子。2. 聚焦句子,找找周总理做了哪几件事。3. 朗读句子。4. 体会形象。5.用关键词语,说画面。活动意图:紧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找准句子,再借助语句

9、理清内容,从而能够借助关键词语复述场景。环节三: 拓展阅读与练习1.拓展阅读。(1)阅读短文温暖。师:这节课我们深入体会到了周总理的亲民之心、爱民之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另一个跟周总理有关的故事温暖。天快亮了,敬爱的周总理走出人民大会堂。他为国家为人民又工作了整整一夜。周总理刚要上车,看见远处有一位清洁工人正在清扫街道。他走过去,紧紧握住工人的手,亲切地说:“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清洁工人望着敬爱的周总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一阵秋风吹过,从树上落下几片黄叶。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2)学生分享交流:周总理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读完这个故事,周总

10、理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师:有同学说,周总理给他留下了废寝忘食地工作,无私为国奉献的印象。周总理无比关心人民群众,人民也无比爱戴他!师小结:是啊!这样一位爱国爱民的好总理,我们发自心底敬爱他!2.指导书写:泼、炮、度、向。(1)学生提示,生字组词。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泼、炮、度、向”这四个生字。请同学们观察字形,注意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关键笔画。“泼、炮”是左右结构的生字,左窄右宽,“度、向”是半包围结构的生字。写“泼”字时我们要注意笔画的穿插,“发”的撇穿插到三点水的下面。“炮”字最后三笔依次是横折、横、竖弯钩。写“度”字时,注意广字头里面上半部分的笔顺依次是横、竖、竖、

11、横,短横不要丢。写“向”字时,横折钩要写宽阔。(2)观看视频,书空生字。师: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指,跟着视频一起书空“泼、度”两个生字吧!(3)提醒“三个一”,学生练写。师:请同学们在课本 78 页生字表中,写一写这 2 个生字。描红 1 个,书写 2个。注意写字姿势: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开始认真书写吧!师:同学们,你们写完了吗?我们来给自己的书写评评星星吧!写字姿势正确,得到一颗正确星;书写规范端正,得到一颗规范星;版面整洁干净,得到一颗整洁星。三颗星星都得到的同学,请给自己竖起一个大拇指吧!1. 阅读短文 2.学习书写。活动意图:学会书写本课的生字。 板书设计:17难忘的泼水节平易近人与傣族人民心连心 教学简评:为了体现“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这一情感重点,在教学中,我以“情”为契机,通过大量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周总理。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中体验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体会傣族人民为欢迎总理所做的准备,通过朗读去感受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的崇敬。然后,从总理的穿着,可以看到总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从而感受总理伟大而平易近人的优良品质。特别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可以说孩子们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喷薄而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