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389280113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地理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用好地理地图册,提高地理教学效益以现行全省使用的八年级地理上册为例 地理地图册是地理教科书的一部分。由山东省教学研究室、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星球地图出版社教材中心合编的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图册已于2002年7月第一次出版;在借鉴前几次应用成果的基础上,最新版做了修改,又于2009年6月第8次印刷发行,我们觉得使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现将在教学中使用的体会以及几点看法与同仁交流。一新版地理地图册的亮点与特色新版地理地图册在吸收前几次版本的优点和特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修改,变得更加实用、有效和便捷,其亮点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图表

2、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上都非常好的突出了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整本地图册的内容都紧紧扣住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内容,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师生在运用时非常得心应手,一目了然就能看出地图册的设计意图和教材的重难点。例如,在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中,地图册3334页选取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农业组成、特色农业以及我国东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因分析。这三个方面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图示分析“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这是以前地图册上没有突破的问题,在这里采取了通过对松嫩平原、黄土高原、上海市以及海口等地的地形、气候以及农业类型的比较,得出了不同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发

3、展不同农业的结论。通过这几幅图,学生就能深入浅出的掌握了农业发展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中师生只要善于捕捉教材与地图册的连结点,教与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较好的运用了图表和柱状图对地理事物进行比较,既直观、高效又引导了学习方法。比较学习法是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新版地图册很好地穿插运用了以前地图册没有的图表、柱状图比较图示,能很好地把地理事物做一比较,这样既直观、易学,又能逐步引导学生阅读或绘制图表、柱状图进行比较学习,更好的掌握比较学习法。例如,第6页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面积和人口数(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第8页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数的比较(2000年

4、),第24页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的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和森林面积比较,以说明我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的特点,第27页采用表格的形式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百分比以及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比较作用。(三).选图突出由总到分或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以力求显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发展变化的思想。 地图册每节图表的选择上都体现了由面到点或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这样在学习分析中就能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地图册第1112页首先选取了“中国地形”、“中国地形面积分配

5、比例”以及“沿36N附近的地形剖面”,在阅读时可以通过“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的三级阶梯的大体位置以及分界线,然后通过“中国地形面积分配比例”图进一步了解我国三级阶梯的面积比例,再通过“沿36N附近的地形剖面”图进一步了解我国地势特点是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的,并掌握沿36N附近的地形类型等。学习“长江的开发”时,地图册在图片的选择上避免重复,选取了分层设色的“长江流域图”以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长江流经的地形区、省区,分段城市以及水文特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分析水能丰富与开发前景,因而选取了“长江三峡工程”图,为了突显长江的开发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更好的突出人地关系和环

6、境保护的重要性,地图册又选取了第三幅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示意”图,以更好的让学生了解长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以唤起人们自觉地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三幅图环环相扣,既突出重点又强化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紧密结合时事增强国情教育。(四).内容注重夯实地理基础,突出“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新版地图册紧密配合教材,力求突出地理教育功能,把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教育功能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并不因内容少而忽略或不设图示。相反是在体现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部分,特别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方,尽量设计图片以增强双基,夯实基础,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点是老版本不明显的。例如,在介绍“自然资

7、源与我们密切相关”以及我们“如何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时,地图册第23页采用了较多的图幅和示意来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以及我们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做法。该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是与我们关系密切,较重篇幅的展示是很有必要的。再如,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学习“什么是工业”时,地图册在第37页,用了整个一页结合钢铁工业、石油化工和棉纺织业,从获取工业原材料加工、再加个工业制成品等流程介绍工业的概念与工业过程,目的就是让学生彻底掌握“工业及工业过程”这一重要经济部门。(五).版本设计与内容设置很好的突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的要求。整本地图册与教科书同样大小,页码适宜,内容虽有拓展和延

8、伸但都是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相符的,从没有过多的、没必要的延伸。可以说内容选取上是少而精,延伸有度,而且价格定位也很合适:每本3.54元,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说明编者把握课程标准和地理课程内容比较准,也说明编者比较了解基层,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尽量为国家和学生减轻经济负担,也体现了国家的惠民政策。二新版地图册在使用中的几点体会与思考再好的书也难免有一点瑕疵。笔者在通读新版地图册的基础上,比较旧版地图册并结合平时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与思考,与同仁商榷。(一).地图册中有的内容顺序与教科书的内容顺序不符。地图册上的内容顺序与教科书上的内容顺序不符合,容易给学生在学习中带来不方便。例如,第一章第一节辽

9、阔的疆域中的“认识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与“认识中国辽阔的疆域”颠倒了;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农业的地区分布”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有了颠倒;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的“工业的空间分布”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也有了颠倒。(二).将问题穿插到底,突显编写格式的一致性新版地图册在编写中采用了图示与问题结合的方式,这样很好。图中穿插问题既是对图示内容的升华也是提醒学生注意把握重点和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有的章节内容本该有问题提示,结果没有设计,这样应有的作用就失去了。所以,为了保持编写体例的一贯性,笔者建议每一节最好都设计一个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譬如,第8页介绍“中国人口密

10、度分布”时,可穿插“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分布为什么不均?”;第19页可穿插“内流区和外流区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关系怎样?”;第21页可穿插“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哪些?”;第27页可穿插“水资源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第36页可穿插“我国南北方农作物的分布有何差异?”等。(三).地理资料尽量选取最新的整本地图册选取了很多说明地理事物的资料,但是有的资料太陈旧,说服力不大,建议选用最新资料。如,“中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面积和人口数”用的是2008年的资料就很好。而第8页“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人口数量的比较”却用的是2000年的资料;第24页的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的国土面积、耕地面积和森林资源的总量和

11、人均量比较,用的是1999年的资料;第2526页的中国与世界部分国家耕地总面积的比较、中国与世界人均耕地、草地、林地面积的比较等也采用的是1999年的资料,这一些都太陈旧了,应更换新的资料。(四).几点看法笔者在阅读和使用后,对图册的部分编写和设计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大家商榷:1、第2页的“我国领土的四至点的具体位置”在说法上是否应该与教材上一致,否则学生容易似是而非;2、第4页的“认识中国三级行政区域”的举例:湖南省桂阳县东城乡与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是否重复;3、第7页的“中国人口的增长曲线图”和“计划生育图”,教材上有,建议删去,添加有关人口问题的图片;4、第10页“中国民族分布图”中介绍不同民族时,结合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或传统的节日和体育项目做简要介绍更好;5、第17页“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与教材上不符,建议一致;6、第19页的“中国主要河流、运河长度比较”太单调,建议把我国的主要河流从长度、年径流量、流域面积、汛期以及冰期等水文特征做比较,缩小京杭运河图和京杭运河沿途景观图。以上是本人的一点粗浅的体会和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