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89279241 上传时间:2024-02-20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24.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一)》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与减(一)单元整体设计一、单元主题解读(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加与减(一)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指出:“第一学段的“数与运算”要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会整数加减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加减法的含义。由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等几部分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是学生学习运算的起始。对于运算的学习,一般从三个线索展

2、开:理解运算的意义,探索计算的方法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分别对应认识加法和减法,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应用。在内容安排上,教材又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理解加与减的意义,然后是掌握有关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技能;同时,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计算的学习有机融合作为一条主线。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教材按照“创设问题情境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和应用”的思路来呈现教学内容,在相对丰富的具体情境之中完成运算的抽象过程。单元学习前后内容联系:(三)学生认知情况 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经初步认识了15、610 的加减法,而且在第一单元中对1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学习10

3、以内的加减法应该不算太难,但让学生建立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概念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二、单元目标拟定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与减的意义,探索并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自主探索算法并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感受算法的多样化。3.能从具体情境中提出加法和减法问题并解答,能用加法与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4.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关键内容确定(一)教学重点1.能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

4、内的加减法。2.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2.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四、单元整合框架及说明整合指导思想定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活动一:初步感知加法的实际意义。本单元教材的具体编排结构如下活动二:经历认识图形表象过程,理解加法的意义。活动三:认识加法、加号,会读加法算式,知道加法各部分和加号表示的具体意义。问题一:认识加法活动四:借助实物摆一摆,算一算,体会加法的意义。活动五:多角度提供加法背景,理

5、解加法的意义。任务一:加与减的意义活动六:用语言描述和画图解释,理解加法的意义。活动一:初步理解减法的意义。活动二:用图片代替实物操作,理解减法的意义。活动三:认识减法、减号,会读减法算式,知道减法各部分和减号表示的具体意义。问题二:认识减法活动四:丰富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加与减(一)活动五:在写算式的过程中,体会减法的意义。活动六:理解“41=3”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活动一:帮助学生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问题三:0的加减法活动二:巩固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意义。活动三:结合图中呈现的数学信息写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活动一:通过猜数游戏,理解加法的意义。活动二:理解减法的里另一个意义。活

6、动三:用表格记录分的结果,感受加与减之间的互逆关系。问题四:6的加减法活动四:找一找生活中有关6的加法和减法。 任务二:加与减的运算活动一:学习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活动二:探索并掌握7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活动三:用表格记录分的结果,感受加与减之间的互逆关系。问题五:7的加减法活动四:找一找生活中有关7的加法和减法。活动一:探索并掌握8的加法的计算方法。活动二:探索并掌握8的加减法,理解、掌握加与减的互逆关系。问题六:8、9的加减法活动三:动手“分一分”,用表格记录分的结果。活动四:找一找有关8的加法的生活原型。活动五:探索并掌握9的加法和相对应的减法。活动六:加深对9的认识和理解,用表格记录分的

7、结果。活动七:理解和掌握8和9的加减法。任务二:加与减的运算问题七:8、9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活动一:独立列出加法算式解决问题。活动二:发现并提出减法问题。活动三:进一步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加与减(一)活动一: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问题八:10的加减法活动二:探索并掌握10的加减法。活动三:认识和理解10的意义,并记录分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一:理解连加的实际意义及运算的顺序。活动一:理解连加的实际意义及运算的顺序。任务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活动二:理解连减的实际意义及运算的顺序。问题九:乘车活动三: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及运算的顺序。活动四: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活动五:

8、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问题十:做个加法表活动二:把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进行排列。活动一:按得数相同的标准整理加法算式。任务四:整理10以内的加减法活动三:把加法表补充完整,观察加法表的的排列特点。活动一:按照被减数相同,减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规律进行排列。问题十一:做个减法表活动二:按得数相同的标准整理减法算式。活动三:把减法表补充完整,观察减法表的的排列特点。由于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仍处于直观形象的阶段,为了处理好运算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教科书按照“创设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举和应用”的思路来呈现教学内容,在相对丰富的具体

9、情境之中完成运算的抽象过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情境中,理解加与减的意义对于加减法的学习,理解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教科书在编排的思路上,采取通过多个不同情境,逐步抽象出数学算式的方式,突破了以往一个例子或一个情境就归纳概括一个数学结论的模式,这样的编排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抽象与严谨。从学生理解的角度看,多人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加减法原型支撑,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如“一共有多少”一课,教科书提供了两个情境:“一共有几支笔和“一共有几只熊猫”。两个情境中的问题都要用“3+2”的算式来解决,通过两个情境让学生体会这两个不同

10、情境中的共同特性,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这样的编排,重在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而不只是要学生会用“3+2”来求出结果。减法的学习也是运用了同样的编排思路,在“还剩下多少”一课中,也是通过“树上还剩几个苹果和“小老鼠运奶酪”两个不同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教科书通过创设有趣而又熟悉的情境,运用生动的连环画的形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建立加减运算与生活的联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意义。例如可爱的小猫一课,让学生在“小猫吃鱼”这一个熟悉而又简单的情境中,去理解减法的意义,学习减法的运算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

11、)通过操作、画示意图、演示等多种方式,探索和交流算法教科书每一节都设计了一组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的问题,让学生以此为线索,展开思考、尝试、探索与交流,并鼓励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用图片操作、画图解释、手指演示等。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对一个问题时,学会如何进行思考,并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科书在编排中还注意呈现一些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在“可爱的企鹅”一课中,呈现了学生的两种思路:学具操作和画图。两种思路不仅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而且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并建立适合自己的理解

12、和学习的方式。(三)注重数的认识和运算意义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计算中的困难和错误往往与其对于数和运算的意义理解不深有关,所以本套教科书将数的认识和运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如把学生已经获得的“数数”经验,作为探索“3 +2= ?”的重要基础,教科书呈现了一些不同的计算方法:一是在3的基础上顺次往后数4,5,得出结果是5;二是从1开始逐一往后数数,三是直接把2和3合在一起。这些方法都直接反映了学生对于数的不同的认识水平。学习减法也是如此,通过数数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做加法实际上就是“继续往后数”的结果,做减法就是“往回数”的结果。体会

13、到这一点,加减计算就会和数数的经验建立起内在的联系。数的加与减和数的合成与分解是同一个计数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学习加减法的基础是学生数数的经验,而不是数的合成与分解,但并不意味着数的合成与分解不重要。在加减法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数的合成与分解,这对理解数的结构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数感,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重要的基础。(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本单元教科书在内容安排时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以供学生思考,每个新知识提出的情境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能身临其

14、境地学习数学,从小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连加与连减的学习,教科书设计了“乘车”的情境,这是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通过一连串的情境,引导学生去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能学习到新知识,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能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五、单元课时规划单元划分依据课程标准 教材章节 知识结构课程内容模块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单元数量3单元主题单元名称主要内容课时数与代数加与减(一)一共有多少1还剩多少1可爱的小猫1猜数游戏1背土豆1跳绳1可爱的企鹅1小鸡吃食1乘车1做个加法表1做个减法表1重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抽象 R符号化 分类 集合 R对应演绎 归纳 类比 转化 R数形结合 极限R模型 方程 函数 统计分析 综合 比较 假设 其他课时学习目标评价形式评价标准3.1一共有多少目标:结合熟悉的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探索得数是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任务一:初步感知加法的实际意义:把两部分合起来 任务二: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任务三:认识加法算式和加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