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389278267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概论环境污染现状1、水污染全国污水排放总量达500亿t,大量污染物排放到水中,造成水体污染严重,使城乡生活饮用水不符合标准,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水体发黑发臭,鱼虾死亡,引起水资源进一步紧缺。 全国2222个监测站(水环境监测覆盖面达到:流域面积的80%,水体纳污量的80%,流域工农业总产值的80%,流域人口的80%)监测结果表明: 7大水系污染程度的次序: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海河、辽河、淮河污染最严重。 湖泊污染程度: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洪泽湖洞庭湖镜泊湖兴凯湖博斯滕湖松花湖洱湖,其中巢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污染最重。2、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剧增,

2、SO2排放达2000万t,成为世界第一,烟尘排放1500万t。 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3、固体废弃物 每年排放2000多万t工业固体废弃物,已侵占56000公顷良田。污染水体特别是地下水。4、生态环境破坏 植被破坏,森林大量减少,牧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生态系统恶化;沙尘暴。5、全球生存环境变坏 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1、环境的定义 哲学定义:哲学上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即围绕一个中心事物的周围的一切。 环境科学中环境的定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人类为中心并围绕着人的客观

3、物质世界。包括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构成人类的生存环境。法律上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2、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等。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人群空间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环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土壤、动植物、

4、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是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环境科学中所讨论的主要是自然环境。二、环境问题: 1、什么是环境问题? 广义定义,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狭义的理解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概括地讲,所谓环境问题,指的就是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2、环境问题的分类: 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由自然力引起的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

5、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称为次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得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变化,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具体说来,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的物质,主要是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及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 * 生态环境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

6、草原引起的沙漠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危及地球物种多样化;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等。3、环境问题发展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长期以来只向自然索取,不知道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不知道如何保护环境。加上战争和自然灾害,以致许多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古代地中海沿岸、中东和非洲北部以及印度北部等富饶的地方,由于掠夺式地开垦土地,任意垦伐,致使植被毁灭,水土流失,结果变为不毛之地。 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原来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西汉末年和东汉时期经过大规模地开垦,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可是,由于长期滥伐森林,水源得不到涵养,水土流失严重,造

7、成沟壑纵横、水旱灾害频繁、土地日益贫瘠,引起自然环境的严重衰退,生活环境也遭受破坏。 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a.原始捕猎阶段 古代的人类依靠捕猎维持生活,由于没有好的工具和武器,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小,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相对较少。b.农牧业阶段 随着农牧业的出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加大。如早期的农业生产中,砍伐了森林,开垦了草原,造成了地区性的环境破坏。农业发展出现了城市,农业阶段的城市,常是政治、商品交换和手工业的中心。城市里人口密集,物流量大,废弃物量亦大,出现了废水、废气和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过当时的城镇规模和手工业作坊的规模较小,环境污染问题还不很突出

8、,因此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c.工业革命阶段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始的。煤的使用,蒸汽机的发明,带来了大机器生产,生产力大为提高,同时也使各种污染物大量增加。一些工业发达城市和工矿区、工矿企业大量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污染了环境。这段时间主要的污染物是燃煤产物粉尘和SO2。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都曾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d.工业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工业的动力使用和产品种类、产品数量急剧增大;农业开垦的强度和农药使用的数量也迅速扩大,致使许多国家普遍发生了现代工业、农业发展带来

9、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e.现代工业阶段 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了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一些国家的环境污染得到了控制。但是各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得并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多,造成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三、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1、人口剧增 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基本因素。公元元年,世界人口约3亿,直到18世纪中叶世界人口才增至8亿,这期间人口翻番用了1500年。自1750年起,世界人口增长加快。到

10、1900年世界人口达17亿,这期间人口翻番仅仅用了150年。到1950年,世界人口增至25亿,从1950年到1987年,短短37年,人口又翻番,达到50亿。1994年,世界人口已增加到57亿。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4亿,2200年将达到110亿。有人计算过,若世界人口按目前每年16.7的增长率继续下去,地球除南极洲以外的陆地面积,到2667年都将挤满了人,假使南极洲也必须安排人的话,它也只能为7年内增长的人口勉强给个站脚的地方。 2、粮食短缺 人口的急剧增长使食物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地球能够向人类提供的食物是有限的。近几年,从全球看,粮食增产速度较快,但世界上挨饿的人比历史上任何时

11、候都多,而且人数还在增加,患营养不良者达5亿人之多,每年仍有约135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营养不良。 3、资源危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种矿产资源的采掘和消耗日趋增多,其中化石燃料的生产一直保持指数增长的速度。包括化石燃料在内的各种矿产资源是非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 4、淡水资源面临枯竭 据统计,地球上水的总量为14.5亿立方公里,而其中绝大部分分布于海洋和两极冰川以及地壳孔隙中,真正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1%。然而就是这仅有的部分,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掠夺性开采和大面积污染,使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淡水资源数量减少,水质恶化,“水荒”此起彼伏。曾被认

12、为是无穷无尽的天授之物的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之一。 5、生态破坏人口剧增和工业的发展,驱使人们对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和能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性开采,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固有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全球性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例如,盲目开垦草原和过度放牧,导致了土地的沙漠化,现在全世界有35%的陆地面积沙漠化,2/3的国家面临沙漠化威胁,而且沙漠化土壤正以每年5万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森林植被大面积地被破坏,据估算,全球上原有森林面积76亿公顷,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目前仅剩37亿公顷,而且每年还以1800万公顷的速度在消失。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

13、的66%降至目前的22%左右;同时,由于森林被破坏和滥捕滥杀,生物物种也随之大量消失。估计到2050年,将会有25%的物种陷入绝境,6万种植物濒临灭绝,物种灭绝总数将达66万186万种之多。 6、环境污染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农业的深刻革命,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燃料和动力的大量消耗,化肥、农药的无节制使用,以及城市人口和工业基地的加速集中,向周围环境排放出越来越多的废物和有毒有害的物质,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污染了大气、水体和土壤。 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不仅会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的扩散,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导致“水荒”和土质败坏等灾害发生。第二节 环境污染一、基本概念 1、环境污染 由于人类

14、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和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污染物 进入环境的能使环境的正常组成核心发生直接或间接变化,有害于人类或生物的物质就称为污染物。污染物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二次污染物则是一次污染物在排放出来后经过化学反应所生成的新的有毒有害物质。3、污染源 污染物的发生源,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和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污染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喷发的火山、森林火灾等。对天然污染源,目前人类还没有多少能力控制和影响,但正在努力去研究,如

15、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报,以减轻灾害的损失。人为污染源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是环境保护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按污染的主要对象,污染源可分为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源、土壤污染源以及生物污染源等;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线污染源和面污染源;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间隔,分为连续污染源、间隔污染源和瞬间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二、环境污染的种类 1、工矿企业排放的“三废”; 2、交通运输排放的污染物; 3、日常生活燃料燃烧产物和生活垃圾; 4、生物性污染,医院、传染病院、屠宰场、毛皮加工厂等地方的污染物; 5、农业生产的农药、化肥; 6、物理性污染;噪声、电磁、微波、放射性。三、环境污染的特点 1、污染物种类多,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潜伏性危害大; 3、作用机理复杂; 4、治理费用高。第三节 环境科学一、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研究对象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环境系统。 环境科学揭示人类环境这一矛盾的实质,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