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389276948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学课上该给学生留些什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有着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却似乎又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学生的独立时间少了,合作空间多了。学生看到的形象的东西多了,自己理解和想象的空间少了。教学情节生动了,书本用得少了。如何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做起。一、重视课堂提问,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方法(一)在问题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想通过设计一系列精心组织的问题,使学生不断地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

2、氛围之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明确了你希望他们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目标。但我们有时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是一问一答地提问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完全被老师牵着走。提出略有难度的问题时,学生们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集中到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等着听他们回答,不愿有自己思考,不敢标新立异,总而言之,缺乏自信。或是对一些略有难度的问题,教师总是说“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这样,又失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多学生就会搭便车,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听着一些优秀学生的想法,那根本不是在讨论,而是在模仿。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无可挽回地萎缩掉。因此,想要改变这个现状,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在课堂上要多提

3、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对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等待。不要看到一两个学生举手了,就开始请他们回答问题了,一些优等生并不能代表全体学生。我们要培养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再给学生多一些时间,也许学生主动且正确回答的数量会增加些,学生回答错误或失败的数量就减少了,学生更主动、自发地想回答问题的人数会多一些,较差的学生也有锻炼的机会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一些。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这一课中,我先提问:28+25你会算吗?请你用昨天学过的方法,算一算。如有困难的也可以请小棒帮帮忙。算好以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生独立计算后小组里交流,师指导(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用小

4、棒)。这种教学方式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讲到练。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就要从练到讲。教学中如何解决面向全体的问题,如何让所有的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相机点拨,然后再组织小组交流、(班)集体反馈。学生独立思考、探究了,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习得的知识才会更加深刻。在独立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会有多样的生成出现,或是错误的,或是正确且有新意的这些正是教学中新的生长点,教师的相机引导,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在问题中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科学的思考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思考,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给学生,帮

5、助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如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教师问“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呢?”教师如果马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索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这样一个问题抛给学生,可以想象会有一大半的学生都处于茫然状态,他们会觉得无从下手,没有思考的路径,这样的探索也只能是几个优等生的专利,这样的探索将是无目的的瞎操作。我觉得教师应该把问题细化,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如提示学生可以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等方法来进行思考,这些方法的引导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有方法可以思考,有内容去思考,使思考具有实效性。这样长期坚持不懈地去指导,学生也将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考方法,对学生今后的终身学

6、习有极大的帮助。二、合理使用多媒体,留给学生想象、操作的空间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开发,合理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电脑课件辅助教学,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配音,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种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成具体的,静的变成动的,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活起来。多媒体课件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在绚丽多彩的背后,我们却丢失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一)顾此失彼我们现在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课件的依赖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阶段,一听到要上什么公开课,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钻研教材,去把握本课的重难点,而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制作精美的课件。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件的制作上,这难道不是

7、顾此失彼吗?课件是需要,而课件真正的作用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可以利用课件的辅助来进行突破,对教学来说只是处于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如何上好这节课那才是第一重要的事情。(二)少些花哨多些实用在许多公开课上,老师制作的课件为了体现课件的精美,精心挑选了一些颜色艳丽的画面,加上好听的音乐,在旁边还加了许多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一出现,学生的眼球就深深地被里面的图案或可爱的动物所吸引了。这样花哨的东西对体现课的内容是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的,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制作的课件要简洁,只要能体现所教内容,页面中把底色用成白色又何妨。(三)能不用则不用许多教师很喜欢把本节课

8、所要学的重要的概念性句子用课件的形式来展示,然而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画面的切换太快,许多课件制作的页面较多,为了教学的任务,必定一张一张地迅速闪过,重要的句子用冰冷的文字和计算机,没有人性化的讲解。对学生来说前面的内容还没有消化,又要学习下面的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所以对于一些概念性的句子,建议教师还是进行板书,教师板书的过程,虽然速度是慢了些,但是很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一些计算课,我认为课件能不用就不用。利用课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而许多计算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算理,而介绍算理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板

9、演。虽然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也很形象,但毕竟时间短暂,画面切换快,等一节课下来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图片与影片,所以不要让课件来代替我们老师的板书。不要让我们一节课上完后,我们的黑板上什么也没有,孩子的脑海中也什么也没有,必要的板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时时留意到今天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四)不要让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现在配套的课件越来越多,随处可在网上搜索到,许多教师为了教学服务准备了许多课件,在每节课上能用的都用上,现在是学生依赖它,教师更依赖它。许多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教师嫌麻烦,怕费时、费精力,更是为了抓教学效果,用课件的动画演示来代替学生探索操作的过程。特别是低段教学,很多的

10、计算课都可以通过小棒来进行探究,可是低段的孩子自我的管理能力较差,拿到小棒后就很兴奋地不停地去摆弄它,根本不去理会老师的要求。看到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省去了让学生动手探索的机会,只是让学生抬头看课件。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的目标是完成了,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可长期以往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和合作能力培养是及其阻碍的。(五)多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多媒体课件教学要注意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在课件中把所有抽象思维、语言文字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或补充,不能一切都包办到底,到

11、头来是害了下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自我去理解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花花色色的图片来代替他们自己的想法,就像我们现在崇尚的要多读书,少看电视一样,电视看多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得不到发展,更重要的是长期以往会养成惰性,只愿意接受一些很表面又很肤浅的东西,而看不到最深的东西,缺少自我的理解和想象。三、利用好教材,留给学生看书的时间新课改后的今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用情境创设的策略来展开新课,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体现这个目标,我们教师是动破脑筋,想尽办法,借助故事,童话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更是为了突出与众不同,舍去了课本自创

12、一些问题情境,至于有无现实性、挑战性、必要性并不重要。许多公开课听后常让人感觉要么在动物园里走不出来,要么整堂课就是围着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转。整堂课没有打开过书,书就像是个多余的东西,如果这样我们要书还干什么?我认为书中给我们呈现的许多情境还是很好的,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及已有知识经验,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及学生思维状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教材中虽然有些主题图是需要改进,但我们不能完全舍去。如果加工改造的教学材料还没有原教材的教学效果好,甚至没有原教材精彩,又何必要加工改造呢?事实上少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标,认为不改动教材就

13、不能体现创新,不能体现新理念。实际上,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能力,突出原教材中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培养学生的发展潜为整合教材的依据,而不能搞重形式轻内容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我们每堂课在新授结束的时候一定要留有几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的时间,就算你上的情境和书本的情境完全不相同,那也没关系,虽然情境不相同,但是所学的知识点是相同的。让学生阅读书本的知识,看看书中小结的话语,划划书中的重点,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的再理解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对一些中等生或中等生以下的同学,那是很有帮助的。其实这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培养阅读能力不一定是语文课上的专利,在数学课上也同样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