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38926232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韦纳的归因理论10课程 颉静 2010020582摘要:关键字: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或归因思维的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近年来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韦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觉察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其理论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的关注。有

2、的心理学家把韦纳的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的一种基本学派加以介绍,并把这一理论与斯金纳、皮亚杰、班杜拉等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并列为当代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理论 Margaret E. Bell Gredler.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Theory into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274一313, 314一324.1986.。一、韦纳的归因理论1、最初的理论来源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韦纳的归因理论也是如此,韦纳的归因理论最初是在海德(F. Heider)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J. 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

3、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于1972年创造性地将成就动机和归因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成败归因理论,从而开辟了心理学崭新的研究前景,由此而形成的动机归因理论成为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 张爱卿.动机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动机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91-195.。海德的归因理论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标志着归因理论的诞生。他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奠定了归因理论的基础:详细分析了在人们日常交往活动中归因活动的普遍性,以及归因对人们理解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的重要意义;他将个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大

4、类: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提出了人们寻找原因所遵循的一般原则“协变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即当一种因素或条件与待解释的行为事件协同变化时,它就会被确定为该行为事件的原因 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1998:2-9,181-193.。阿特金森(J.W. 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个体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中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丁桂莲.当前国内外成就动机研究述论J.前沿,1996(12):59-64.。阿特金森将个体的动机、成功的诱因、成功的可能性设想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

5、倾向组成的,前者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后者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或情境,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他认为每个人的成就行为都受到这两种倾向相互制衡和消长的影响。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中可以看出,其理论特别强调期望和诱因的作用,这也是其理论为何又称为“期望价值理论”的原因。韦纳的归因理论是继承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中将个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的观点,并将这个分类发展成自己归因理论中的一个维度,即原因源的这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根据稳定性和可控性又划分了另外两个维度。同样,他也继承和发展了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价值、期望等因素在人归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自己的“期望原理”,提出

6、了具有动机机能的归因模型,他的动机归因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关于成就的期望和价值的理论。2、归因的前提条件韦纳认为归因是知觉者用于说明一种行为和一种结果间的关系的解释。人们的因果推断活动是复杂的,它受行为发生的过去和现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特定的信息线索。特定的信息线索主要是指个体的成功或失败的历史经验、社会规范、他人的表现类型和花在工作上的时间等,这些线索使人们对成败有不同的因果推断。(二)个体的因果图式。因果图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或原因的一般模式。它代表个体对事件及其相关原因的一般性信念,个体往往根据这些图式进行归因判断。(三)个体倾向性。个体本身的某些特质也影响

7、归因, 如个体的成就需求特质,成就需求高者易于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成就需求低者则易于把成功归因于外在的因素。从韦纳对归因的前提条件的认识中我们可以看出,韦纳不仅关注内在条件对个体归因的影响,还强调了外在的条件,但是可以看出韦纳较多的强调个体的内在因素对归因的影响,而对外在因素则没有像内因那样过多的考虑。3、归因的内容与结构韦纳采用反应法和相关法对被测者开展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分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如他人帮助、不公平等)。后来这种分类被证实可以代表一般人的归因反应,只是对于学生考试成败的归因而言,主要是前四项,对中国学生而言,后两项因

8、素(尤指第六项)可能相当重要,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人际关系,当人们获得成功时,往往将成功归因于父母教师或是归因于上司主管(或称贵人扶持)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台北:东华书局,1996.。在逻辑分析和经验分析、实验探讨的基础上,韦纳把上述的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见表1)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表1 三维度六因素归因类别成败归因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制不可控制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4、原因归因与成功期望和行为 韦纳在1986年的研究表明,对未来成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

9、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根据韦纳的研究,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与期望和行为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归因于成功结果稳定性原因一一结果不变,期望高,付出努力成功结果不稳定原因结果会变,期望低,不作努力失败结果稳定性原因一一结果不变,期望低,不作努力失败结果一一不稳定原因一一结果会变,期望高,付出努力图2 (成败结果归因与稳定、不稳定原因的结果) 韩仁生,李传银.教育心理学D.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可以看出,成功或失败后的期望变化依赖于对先前行为结果的稳定性原因的知觉,也说明了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期望研究分析上有了新的进展,它确认了认知因素是影响目标期望增减的重要因素。归因的稳

10、定性则影响着成就期望,价值和期望共同决定人在以后的成就行为中所付出的追求。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对于指导教学工作都有十分重大的作用。5、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在人类动机研究中,对情感因素一直没能给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但是,在归因理论中却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韦纳在分析了归因对情感、期望的影响之后进一步提出,由归因引起的情感反应和期望变化对个体将来的行为具有功力作用,它可以激发、增进或削弱、消除个体的某种行为。通过对归因的一系列研究,韦纳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骄傲、满

11、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时,则会产生内疚和羞愧,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就是说努力而成功,体验到快乐;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该得到更多的奖励。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应该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地人则受到最低评价。由此可以看出,韦纳的这些基本观点与我国的传统看法一致,而且根据上述结论,韦纳更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二、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我国

12、的发展林钟敏(1989)翻译并出版了韦纳的动机与情绪的归因理论,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在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韦纳的归因理论。他还在1991撰专文介绍了归因理论的研究方法,指出归因理论是研究行为的可察觉的原因,即主体认识到的原因,它是一种主观现象。还指出一般采用的是自由反应法,或提出一张列有各种原因的表,把原因影响结果的可能性列在等级量表中让被试作答等方法。燕国材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1996)一书,在吸取韦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度八因素模式”,他继承了韦纳将原因分为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这三维的划分,但他将个人对成败的原因分为八种,这八种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自

13、控水平、他助多少、方法优劣” 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燕国材这样的划分可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人际关系,会较多的考虑他助、贵人帮助等因素,但是这样的划分各因素间是否有重叠,是否合理,如方法优劣能否包括在能力中,他助能否包括在运气中,还有待再认识和再研究。还有像刘永芳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1998)一书,这本书是迄今国内心理学界第一部有关归因问题的专著,书中也介绍了韦纳的归因理论,但是只是停留在对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介绍的层面上,作者自己并没有在韦纳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没有理论突破。我国的归因研究起步较晚,开始时多以翻译和研究西方的归因理论

14、,对理论的介绍的不够系统,分析的不够透彻,往往是单纯的借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并没有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符合我国文化特点的归因理论,给人没有“质变” 的感觉。但是虽然发展缓慢,可仍在发展,如90年代以来随着对归因理论的认识和不断深化,韦纳的归因理论从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以及两者相关的归因研究等慢慢发展到人力资源管理、就业、行政管理等各行各业,这些都说明了对其的研究在不断走向深化。三、归因理论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1、归因理论对教师的研究对教师归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或者教育机构工作特点或某些现象的归因,如徐新星写的教师失聪现象归因及其施治 徐新星.教师失聪现象归因及其施治J.学校管理,2006(5

15、).;刘岸英写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成败归因的特点与分析 刘岸英.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成败归因的特点与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7.;曾宪攀写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低效归因及其应对 曾宪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低效归因及其应对J.文学教育(下),2007(9).。教师的归因研究方面相对比较少,但是笔者认为对教师的研究工作虽复杂但其意义很大,今后应该要加强对教师的归因研究。2、归因理论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生方面的归因研究,大概可以归为一下几点:(1)利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归因特点进行研究,以期给予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方法等;(2)利用韦纳的归因理论,调查学生的成就归因特点,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以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因为研究发现,正确的归因有利于学生向好方面的发展,不合理的归因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自尊、自我效能等等;(3)调查归因与学生动机、自尊、自我效能的关系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都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如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很少进行长期的深入研究,而且只是单纯的借用韦纳的归因理论,并没有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符合我们国家文化特点的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