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389244979 上传时间:2024-01-1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六上地表的变迁word教案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第5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内部构造以及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同时还要使学生再次经历“猜测实验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地表以前的情况进行推测;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

2、的作用;知道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知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乐于交流,愿意倾听和分享他人的劳动成果;意识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谈话: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2学生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3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是石

3、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成的,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xx米高的地方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4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5讨论并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二、探究岩石的风化和侵蚀1探究岩石的风化。(1)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要研究的问题,知道了地表在不断的变

4、化,地表形态有各种各样(课件展示)。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4)交流实验中的发现。(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那么,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6)学生交流想法。(7)讨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因素也可能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8)播放录像,全面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9)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的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板书:风化)2探究岩石的侵蚀。(1)

5、谈话:巨大的岩石被风化后已变的破碎,那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它地方的呢?(2)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猜测。(3)设计实验方案。(4)实验交流: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会有什么变化?在实验过程中,你有没有其它发现?它说明了什么?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5)讨论: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6)小结: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侵蚀。(板书:侵蚀)三、课外拓展1出示图片,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会对地表的变化产生影响?人类的这些行为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学生交流。3教师小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

6、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人类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3、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4、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科学知识: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会对地表产生影响。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3、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2、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教

7、学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世界风光欣赏录像教学过程:一、导入: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2、欣赏化石图片。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4、录象:世界风光欣赏。5、揭题: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试试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状况(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2、学生讨论,汇报。3、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4、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三、

8、组织学生初步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对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谁,什么力量造就的呢?2、讨论交流: 将你收集的材料,介绍给大家。 请你将你的观点告诉大家。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5内容4、小结:地球本身的能量,在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四、组织学生探究自然界的风化和侵蚀作用1、过渡:太阳、地球冰川、海浪、流水真有这么大的力量?2、学生交流:龙卷风、海啸、泥石流3、谈话:大家说得不错,这些确实能说明问题,那我们怎么通过小实

9、验来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呢?4、研究风化的作用。 出示:沙子和泥土,说他们都是大岩石变成的?交流推测:你的理由?赞成的有?实验:石子变小实验。(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报告、交流实验情况)推测:自然界的大岩石是怎样变成泥沙? (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物体热胀冷缩)交流小结:什么样的过程是风化。5、研究侵蚀作用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滚滚河水夹着、裹着泥沙向东流去?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水搬运P27)思考:问题 谈话:大自然的岩石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呢? 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 总结: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五、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提

10、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3、汇报交流。六、拓展:1、古人常站在石头城上作诗吟文,感叹城下江水及水景的美妙,如今江水为什么没有呢?参考资料:案例参考:小学科学教学参考书六年级上册知识参考: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质学家都承认,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各大山脉的欧亚大陆山系, 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都是在过去六千五百万年间达到最高点的一种力量所造成。这山系的各山脉,都是地壳强烈隆起的产物。地壳隆起时把一个古代深海海沟里极厚的沉积岩层推出海面。地质学家称这个海沟为“古地中海”。什么原始力量能产生这种庞大的隆起呢?地质

11、学家现在大都认为。力量来自大陆漂移。这是多年前先由德国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概念。约一亿八千万年前,整个欧亚大陆边缘南临古地中海海沟。古代南方的超级大陆“风瓦纳古陆”裂开之后,几个板块状部分开始移动。印度次大陆从非洲南部分裂出来之后,在随后一亿年间向北撞去。古地中海海沟受到南面的印度和北面的亚洲大陆两面挤压,好像一把大钳子把它越钳越紧。无情的钳力继续增强,挤压力也随这增大。压皱了的沉积岩被迫从海底上升,填平以前的海道。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大碰撞,在七千万至六千五百万年前那段时间内发生。尽管印度板块撞力极大,即为欧亚大陆板块所阻,印度板块于是向下楔入,以更大的力量陷入古地中海海沟。在其后三千万

12、年间,古地中海因为海底被陷入的印度板块推起,浅水部分逐渐见底。最后,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成为西藏高原。高原南部边缘的西藏陆缘山脉,成为该地区的第一条主降落在越来越陡峭的南山坡。各大河流因上游水力增加,尚着旧断裂线和褶皱结构冲蚀地面,与流下高原的溪流汇合一起,奠定了今天河流水系的雏形。在南面,古代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挟带来的岩石碎片,迅速填塞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的古老河口湾。这三大河流每天挟带三百多万吨杂物入海,大规模的冲蚀和淤积,一直到今天都未停止。约三千万年前,地壳活动渐趋高潮,造山运动的速度大为加快,喜马拉雅山脉也开始急升。以前的海道完全封闭。随着印度板块继续陷入古地中海海沟,板块顶部几层旧

13、岩石削落仰跌,层层重叠,在平地上向南伸出很远。岩石这种波浪式“逆掩断层”称为“推复体”。推复体在印度陆块上逐个往外推,向南移了六十英里远。每个新推复体有比前一个更古老的岩石。最后,这些推复体都褶皱起来,像手风琴上的腔褶一样,把以前的古地中海海沟填塞了二百五十英里。整个这段期间,河流的“下切侵蚀”几乎与山脉上升速度相同。从上升中的喜马拉雅山脉侵蚀出来的大量风化物质,被挟带到平原,再由印度河、恒河及雅鲁藏布江冲流入大海。这些沉积物的重量造成洼地,又能容纳更多沉积物。在某些地点,恒河平原下面的沉积物,目前厚达二万五千英尺。早期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可能是一万二千英尺,和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差不多。喜马拉雅山

14、脉什么时候才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大约仅在过去的六十万年期间,这个期间里,冰种部更多更厚。喜马拉雅山脉在一次突发急升中,到达“壮年期”。地壳下面岩浆形成的幼年结晶岩石,被逼沿着最北面推复体核心及其外围上升,成为今天所见那些花岗岩大山峰。在某些山峰,例如珠穆朗玛峰,古地中海海底含有化石的沉积物,骑在新结晶岩石背上,被推上了峰顶。(摘自冠楠的喜马拉雅之谜)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加热结晶水合物使它们失去结晶水的现象不叫风化,而叫失水。由于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有的晶体只失去一部分结晶水;有的晶体可失去全

15、部结晶水;有的晶体先失去一部分结晶水,再逐渐失去全部结晶水。可见风化并不一定都是失去全部结晶水。因此,有十水合碳酸钠(Na2CO310H2O)、七水合碳酸钠(Na2CO37H2O)和一水合碳酸钠(Na2CO3H2O)的存在。结晶水合物的风化与自然岩石的风化不同,前者是失去结晶水,而后者是指岩石与空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长期作用,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的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地形的种类地形类型海 拔 高 低地表起伏特征山地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平原很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广阔丘陵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高原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盆地没一定标准四周高,中间低教学反思:一、导入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