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389244912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doc(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2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案考纲要求1.群落的结构特征:(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群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演替()。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1群落(1)概念要点: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丰富度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判一判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

2、落()提示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二、种间关系连一连解惑(1)大鱼吃小鱼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现象分层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过程(1

3、)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判一判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

4、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寄生略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和羊易错警示几种难辨别的种间关系(1)要正确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5、,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3)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区别: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1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能量传递,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C

6、寄生、竞争 D捕食、互利共生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性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技法提炼巧辨几种种间关系曲线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3竞争曲线看最终

7、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考点二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2比较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演替 类型项目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

8、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经历时间漫长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3概括群落演替的特征(1)方向:一定的方向性。(2)能量:群落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物种多样性增加。易错警示群落演替的几个易错点:(1)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3)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

9、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2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演替的起点是采伐后的土地,原有土壤条件还保存,应是次生演替,A错误。的动态变化也属于群落的演替,只是人为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错误。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D错误。技法提炼1区分初生演替和

10、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环境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速度上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是次生演替。2全面理解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生态因子。实验十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

11、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2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3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

12、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1)较强微小 (2)C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序号错因分析正确答案不理解演替的类型次生演替对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取样

13、器取样法的适用范围区分不清样方对竞争和种内斗争区分不清油松和刺槐太粗心,由于漏字丢失不该丢的分数阳光题组一群落的结构特征1判断正误(1)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xx大纲全国,3B)()(2)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xx大纲全国,4D)()(3)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xx海南,24B)()答案(1)(2)(3)2(xx大纲全国卷,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答案D解析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项正确。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等因素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项正确。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C项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树下光照的强弱,肯定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项错误。3(xx福建卷,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