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38924474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段 语文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策略一说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这真实地反映了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抓破头皮,咬烂笔头,就是写不出来。即使七拼八凑地完成了一篇作文,也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条理不清。我想这与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学生缺乏习作兴趣、习作的素材,缺乏表达的语言,缺乏写作的基本方法和修改的能力等息息相关的。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我努力在习作教学中采取以下策略: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因此,老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

2、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绝非易事。为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努力做到: 1、先降低对学生的作文要求。先求“通”,再求“好”,逐步提高。 在作文指导时,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先考虑“写什么”,再考虑“怎么写”。在语言表达上,让学生从小养成一个习惯,写了一个句子就问一问自己:这个句子“通”吗?在写得“通”的基础上,再逐步要求写得“好”。 2、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总是经历失败,从未尝试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有可能丧失信心,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要经常表扬、鼓励学生,特别要鼓励程度较差的学生。要树立他们进步的信心,把他们

3、的习作作为黑板报的稿件刊登,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好好学习。也可以将优秀习作推荐到校报及其他报刊杂志发表,让学生有表现自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用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树立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二、丰富生活,捕捉素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

4、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1、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5、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联欢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

6、、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这时老师需要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2、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为积累作文素材打下坚实基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一,多看多听。多看,就是经常认真地看,看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物的特点、性质,人们的思想感情。多听,就是注意听懂人们的不同意见,不同反映,从听的

7、中间开阔知识领域,了解古今中外许多事情。第二,多问多想。多问,就是把自己平时看到的某些不明白的事情向老师、同学求教,使自己了解得更多。多想就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在头脑中多回忆,多联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巩固看到和听到的成果,锻炼思维,形成深刻的印象。第三,多记多写。就是说手比较勤,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下来。可以写生活日记,可以写观察日记。如果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不但能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且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三、指导学生进行日积月累。作文的内容及思想都是靠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表达的语言是习作的关键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

8、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除了进行日积月累外,要积累更多的习作语言还需做到以下几点:1. 熟读或背诵。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日积月累本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

9、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课本的语文园地中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加以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2. 广泛的阅读。阅读是积累语言的的重要途径。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

10、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我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书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

11、不同的读法。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得扣人心弦、如痴如醉;写人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段,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四、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学生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但还需要掌握一些写作的基本方法。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

12、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即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学生自改互评互改誊写。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

13、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五、灵活多样的评阅形式,让学生乐写。 1、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级的标准不同。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是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

14、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级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

15、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3、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级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改变不愿意写作文的局面。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再也不把作文当做负担去对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