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口的尺寸【篇一:铸铁篦子规格表】铸铁篦子规格表铸铁井盖的用途与特点 1 结实耐用、安全可靠铸铁井盖的抗拉强度及耐压性能好,相比树脂复合的和水泥的其延伸率提高不少,具有良好的抗压性,不易破坏不仅抗压性好,经久耐用,而且外形美观,价格公道,是不可替代的可靠产品2 用途主要用于:市政道路和一般道路的排水设施,工厂排水沟盖,地下室排水沟、一般建筑排水设施及检查井设施篇二:雨水口规范】雨水口设计应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第 4.7 节雨水口有关规定 雨水口布置应根据地形及汇水面积确定,完全按道路长度均匀布置,不仅浪费投资,且不能 收到预期的效益 对于低洼和易积水地段,雨水径流面积大,径流量较一般为多,如有植物落叶,容易造成雨 水口的堵塞为提高收水速度,需根据实际情况,雨水口可采用串联形式,但个数不宜超过 3 个当道路纵坡大于 0.02 时,因纵坡大于横坡,雨水流人雨水口少,故沿途可少设或不设雨水口坡段较短 ( 一般在 300m 以内 ) 时,往往在道路低点处集中收水,较为经济合理 雨水口的形式和数量,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雨水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确定,其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应大于雨水设计流量。
什么情况下设置单篦雨水口,什么情况下设置双篦雨水口 ?1. 通常单篦雨水口设于道路 ,而双篦雨水口设于广场地面 ;2. 平篦式单篦雨水口的泄水能力 :20l/s 平篦式双篦雨水口的泄水能力 :35l/s平篦式多篦雨水口的泄水能力 :15l/s( 每篦 )根据地块的用地性质来判断将来有没有可能布置雨水口,再就是根据地形和地面种类来判断 可能汇入道路上的雨水量,只考虑靠近道路的一小部分区域 在一般管道支架的设计中,我们通常选用的支架仅仅为固定架,支撑架或者限位架,并没有 绝对的限值一说,但是对于热应力管道,通过应力计算后,允许在一定小范围内移动,这时 候就需要定值限位架了,也就是按照应力计算结果,给出最大的允许移动距离,如果达到这 个数值,支架就起到绝对限制作用这是因为管道很少是单独一根的, 尤其是对于热应力管道, 通常是按照一个管系来进行考虑, 如果主管道的热应力变形达到一定数值,会对支管产生非常大的应力,在应力计算的时候, 会对此主管作出定值限制城市道路雨水量计算方法与雨水口设置的初步探讨一、 前言当路面水不能迅速排泄时,路面会形成水膜而影响行车安全,因此须在道路 汇水点、人行横道上游、沿街单位出入口上游、靠地面径流的街坊或庭院的出水 口等处设置雨水口(道路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以及 时排除路面雨水,确保在设计重现期内排水畅通、不积水;确保在超过设计重现 期时,退水快、积水时间短二、迳流理论2.1 迳流产生过程 [2] 一般而言,地面点在受雨过程中,首先被植物截留。
在地面开始受雨时因地 面干燥,渗水率较大,而降雨的起始雨率还小于入渗率,这时降雨被地面全部吸 收随着历时的增长,雨率大于入渗率后地面开始产生余水,当余水量积满洼地 后,开始地面迳流,这时部分余水产生积水深度,部分余水产生迳流,在雨率增 至最大时相应产生最大余水率,之后雨率逐渐递减,余水率亦渐减小,当雨率降 至入渗率时,余水现象停止,但这时有地面积水存在,故仍然产生迳流,入渗率 仍按地面入渗能力渗漏, 直至地面积水消失, 迳流 见下图一 对于道路路面而言, 无植物截留, 且迳流系数较一般地面大得多, 因此余水历时、 迳流历时、降雨总历时三者的起始点基本相同,累积入渗量极小,其曲线 h 可看 成与 x轴平行、接近 x 轴的一条曲线;再者由于路面相对平坦,死水曲线与累积 入渗量曲线 h 可近似看作重叠2.2 流域汇流过程 图二中各条曲线 t1 ,t2 , , tn 为等流时线,每条等流时线上各点的雨 水流至集水口 a 的时间是相等的,集流时间( t)是流域边缘线上的雨水流达 a 点的时间 在地面迳流开始后不久, a 点所汇集的流量仅来自靠近 a 点的小块面积上的 雨水,这时较远处的雨水仅流至中途,随着产生迳流和降雨时间的增长,在 a点汇集的流量中的汇流面积不断增加,当流域边缘上的雨水也流达 a点时,这时 全面积汇流, a 点的流量达最大。
因此,相应于流域集流时间的全面积迳流产生 最大迳流量,又称极限强度法 全流域迳流在集流口出现的流量来自 t 时段 内的降雨量才告终止, 而后洼地积水逐渐渗完 渗完积水后, 地面实际渗水率将按雨率渗漏, 直至雨终 三、雨水口泄水能力与布置3.1 雨水口泄水能力 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与雨水口的型式、箅前水深等因素有关由《给水排水标准图 集》(合订本) s2 (下)(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的 “雨水口(一) 铸铁井圈 ”章节可知,经过 1:1的水工模型的水力实验(道路纵坡 3‰ ~3.5% ,横坡 1.5%, 箅前水深 40mm ),各类雨水口的设计泄水能力如下 :由于杂物的阻塞作用,雨水口实际泄水能力应乘以 0.5 ~ 0.7 的系数,在后面的 算例中,系数选 0.7 3.2 雨水口布置 根据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gbj 14-87 ) 至条规定: [4] 第 “雨 水口的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 路型式确定 ” 雨“水口的间距宜为 25 ~50 米 注:低洼和易积水地段,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雨水口 ” 当“道路纵坡大于 0.02 时,雨水口间距可大 50m ,其型式、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计算确定。
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 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根据雨水迳流理论,当道路坡度大时,水流速度变快,汇流时间 t1 变短, 坡上的雨水口对雨水截留作用减小,雨水流往下游,同一坡度的道路越长,下游 汇流的水量越多但是,从暴雨强度公式还可以看出,道路越长,则径流时间越 长,暴雨强度越小,对下游雨水口的影响程度不易确定因此,设在道路低洼处 的雨水口数量与类型须计算确定四、雨水量计算方法4.2 重现期 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6] ( cjj 37-90 )第条规定: “城区道 路排水设计重现期见表三,重现期高于地区排水标准时,应增设必要的排水设 施 ” 当“郊区道路所在地区有城市排水管网设施或排水规划时,应按表三规 定选用适当的重现期 ”城市道路路面雨水设计重现期与道路类别、城市级别有关道路类别越高,城市 级别越高,其重现期越大4.3 雨水量计算1)路面集水时间 路面集水时间 tl 应在综合考虑地面集水距离、汇水面积、地面覆盖、地面坡 度和降雨强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雨水口间的集水距离一般不超过 50 米,因此,路面集水时间 t1 可以直接取 5~10min 慎重起见, t 宜取小值 5min 。
与雨水管渠的设计相类似,路面雨水量 q 计算公式如下其中: f=雨水汇流面积( m2 ); i= 暴雨强度;p= 重现期,见表三;t1= 路面集流时间, 5min 五、实例由于道路型式复杂,下面仅就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情况进行分析例如: 上海市某城市道路,级别为次干道,重现期取 1.0 年;为沥青路面,粗糙度系数 取 0.013 ;综合迳流系数取 0.90 ;道路纵坡平均 0.003 ;道路横坡 0.015 ;道路 红线宽度 30 米,其中人行机动车首道宽 24 米截取 120 米计算如图四所示 其中三角形为挑水点按规范,雨水口间距设为 30 米,以一个雨水口为计算单元方法一: 汇水面积 f=450m2坡面流长度 l=12 米路面集流时间 t1=5min 比流量 i=2.09mm/min路面雨水设计流量 q=14.1l/s考虑杂物阻塞,最终设计流量为 14.1/0.7=20.2l/s 由表一可知,平箅式单箅雨水口或偏沟式单箅雨水口的泄水能力为 20l/s, 本例 中每隔 30m 于道路两侧各设一平箅式单箅雨水口或偏沟式单箅雨水口即可满足 要求 六、总结 总之,雨水口布置的原则是既要满足道路路面积水排放的要求,退水快 ,不 积水;又要不造成浪费,因此须采用一定的计算方法,根据计算合理确定雨水口 间距和型式。
篇三:排水管件尺寸】排水管件尺寸4 尺寸、外形及质量4.1 直管:应使用离心铸造工艺生产直管图1 直管表 1 直管尺寸和质量单位为毫米1续表14.2 管件:应使用机压砂型铸造工艺生产各端最小直管段长度 l 见图 2,不应小于表 2 规定2① 管件 ② 不锈钢卡箍 ③ 直管图 2 管及管件最小直管段长度表 2 最小直管段长度 单位为毫米34 乙字弯头:乙字弯头见图 5,尺寸和质量见表 5图 5 乙字弯头表 5 乙字弯头尺寸和质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