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388616069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毒蘑菇的识别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2000年广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说是在家乡多次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并不一样,因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我们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所以必须认识此类蘑菇的主要特点:担子果伞状

2、、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为环柄菇属,现在已分为多个属,这几个属都有一些有毒的种类,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他们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2006年4月份番禺中毒事件中的古巴裸盖菇就属于这一类。一些受伤变绿色,或菌褶带绿色色泽的种类也应小心(如铅青褶伞的菌褶带点绿色,古巴

3、裸盖伞受伤时菌体会变绿色)。这些受伤后氧化变青绿色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有毒的。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种类也不能采食。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识别毒菌标准,只是广东省有较多引起严重事故的毒菌具有这些特征罢了,但具有这些特征的菌未必都有毒。许多毒蘑菇都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专一性较强的毒蘑菇,可从辨认它的共生植物来进行初步识别。如广州市近年来引起严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鹅膏是黧蒴树根部的共生菌。至今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

4、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2000年广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说是在家乡多次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并不一样,因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我们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别提高警惕。因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所以必须认识此类蘑菇的主要特点: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

5、为环柄菇属,现在已分为多个属,这几个属都有一些有毒的种类,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他们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2006年4月份番禺中毒事件中的古巴裸盖菇就属于这一类。一些受伤变绿色,或菌褶带绿色色泽的种类也应小心(如铅青褶伞的菌褶带点绿色,古巴裸盖伞受伤时菌体会变绿色)。这些受伤后氧化变青绿色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有毒的。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种类也不能采食。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识别毒菌标准,只是广东省有较多引起严重事故的毒菌具有这些特征罢了,但具有这些特征的菌未必都有毒。许多

6、毒蘑菇都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专一性较强的毒蘑菇,可从辨认它的共生植物来进行初步识别。如广州市近年来引起严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鹅膏是黧蒴树根部的共生菌。至今我们所采集到的致命鹅膏都是在黧蒴树生长的地方发现的。 误食毒蘑菇的原因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会误食毒蘑菇中毒了。近年来在广东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大多数都说是以前曾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的种类 在广东,

7、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引起后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1)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不纯,野生食用菌产品中时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作者曾检验过一份餐馆送来的食用牛肝菌样品,竟然混杂了10多个不同的种类,其中最起码有两种是有明显毒性的。(2)食用者一次食用过多的菌类,肠胃不适应。按中医的说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个人体质的适应性问题,食用量较大时会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这种情况出现时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员并无不良的反应。(3)野生菌没有完全熟透。部分野生菌种类只有熟透时才可食用;未熟

8、透时它会带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后即可能产生不适,食用者在用食火锅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广东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据调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说他们认为“毒蘑菇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蘑菇,结果还是中毒了。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错误说法“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

9、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错误说法“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错误说法“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错误说法“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错误说法“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

10、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毒蘑菇中毒类型毒蘑菇中毒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里可按中毒的症状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6个类型。胃肠炎型:这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多在食后10分钟6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死亡者很少。但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以及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神经精神型:引起这类型反应的毒素有多种,有些毒素可引起类似吸毒的致幻作用。从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

11、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此类症状可在发病过程中交替出现,或仅有部分反应 ,有的病人还可伴有胃肠炎症状。如含毒蝇碱的蘑菇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在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多在30分钟内发病)。出现大汗、发热、流涎、流泪、发冷、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呼吸急促、瞳孔缩小,眼花,视力减弱,甚至模糊不清,支气官痉孪、急性肺水肿。严重者谵语、抽搐、昏迷或木僵,因呼吸抑制而死亡。含有毒蝇母和蜡子树酸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甚短,一般在食后30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痉挛、视物不清或幻视等。在光盖伞属(Psilocybe)和斑褶伞属(Panaeolus)、球盖菇属(Str

12、opharia)的毒蘑菇中含有光盖伞素或光盖伞辛,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增高、脸面潮红、出汗、发冷,产生听觉、味觉改变,甚至有明显的幻觉。有的病人失时间和距离的感觉,有的极度愉快,狂歌乱舞、或如同醉者喜怒无常、哭笑皆非,或如痴若呆、似梦非梦的状态。一般数小时后恢复正常。蟾蜍素则主要引起明显的色彩幻视。幻觉诱发物中毒一般潜状期短、发病快,约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发病。主要出现异常神奇的各种幻觉反应。目前记载引起幻觉最著名的毒菌是墨西哥裸盖菇(Psilocybe mexicana)、古巴光盖伞(Psilocybe cubensis)、毒裸盖菇、半裸盖菇等。过去,美洲墨西

13、哥印第安人将这类引起神迷特幻觉的毒菌称之“神物”,用于祭典活动,甚至于3000年前他们就知道这些毒菌。在幻视、幻想、幻听时多伴有兴奋愉快、狂笑乱语、手舞足道。有的如同醉汉,步态不稳、神志不清。开始多有眼花眩晕,视物大小、长短多变或东倒西歪之感。有的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一般病程短,易恢复。还有些牛肝菌类毒菌可引起“小人国幻视症”,其特点是患者可表现为幻视到高不过尺、形象离奇、性格活泼的小人,甚至还有小动物。病人此时会心情紧张、恐慌不安或感到绝望,重者还出现木僵痴呆,一般食后6-24小时发病,食用时同时饮酒症状,更为明显,需3-12天才能恢复。个别病例病程长达1-3月,易被误诊

14、为急性精神分裂证。但一般可在短时间内随毒性消失而恢复正常。溶血型 含这类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食后612小时发病。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头痛、烦燥不安等病症外,可在一、两天内由于毒素大量破坏红血球而迅速出现溶血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及脾脏肿大等。有时在溶血后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甚至继发尿毒症等危重症状。严重者脉弱、抽搐、幻觉及嗜睡,可能因肝脏、肾脏严重受损及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肝脏损害型 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白毒伞中毒就属于这一类型。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毒伞肽(amatoxins)类包括以下6种物质,即:毒伞肽(-am

15、anitin)、毒伞肽(-amanitin)、毒伞肽(-amanitin)、毒伞肽(-amanitin)、三羟基毒伞肽(amanin)、一羟基毒伞肽酰胺(amanullin);毒肽类(phallotoxins)又包括5种毒素:一羟毒肽(phallisin)、二羟毒肽(phalloidin)、三羟毒肽(phallisin)、羟基毒肽(phallicidin)、苄基毒肽(phallin B)。毒伞肽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核,使细胞迅速坏死,这是导致中毒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毒肽作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使其受损害。另外,毒肽作用速度快,毒伞肽作用速度慢,按毒性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强。毒伞肽的致死量低于0.1毫克

16、/公斤体重,而毒肽则为2毫克/公斤体重。所以一个约50克的白毒伞菌体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2000年广州市发生的白毒伞中毒事件中,平均每个患者食用了近250克,已大大超过的一般的致死量)。另外,毒伞肽易溶于水,因此往往喝汤者比不喝汤者中毒严重。在新鲜的毒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肝脏损害型中毒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等6个时期。a. 潜伏期:一般6小时左右、长者可达1516小时,甚至一、两天,所以误食有关毒蘑菇后,往往因发病晚而不能及早发现。b. 胃肠炎期:发病后出现急性恶心、呕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