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卖花声·怀古》阅读答案及赏析 中吕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阅读训练及答案〔1〕首句美人自刎乌江岸,是以_______的典故反映________的历史〔2〕词人选取三那么历史材料,有无辜而死的个人悲剧,有战火熊熊的众生劫难,也有戍边无归的军人悲痛,虽然角度不同,却揭示了一个共同主旨:________〔3〕整个作品在表达史实的根底上直抒胸臆,情调沉郁悲凉,长叹中饱含着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答案:〔1〕虞姬自刎,楚汉战争〔2〕连绵的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是灾难〔3〕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张可久〔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②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③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②隋堤古柳: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称为隋堤,即今江苏以北的运河堤缆龙舟:指隋炀帝沿运河南巡江都〔今扬州市〕事③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1.两首曲语言比拟凝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叹于不发感叹中,前曲 ,代表了张可久散曲的特色,后者 体现了曲野的本色精神。
〔2分〕2.你认为这两首元曲哪一首的结尾更好?请简述理由〔5分〕试题答案:1、前曲典雅工巧或含蓄隽永;后者不避口语,畅达泼辣,〔或几近俚语,脱口而出;通俗直白〕〔每空1分〕2、总析:两首曲子都是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之感慨,对劳苦群众的历史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 〔1分〕如果认为以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作结好,以景做结,寓情于景〔2分〕,春意阑珊的凄清景象和前三句所写的繁华盛事形成鲜明对照,一兴一衰,一乐一哀,间接抒发无限感叹〔2分〕如果认为以读书人一声长叹作结好,那么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感情剧烈丰满、爱憎清楚〔2分〕,最后的叹字,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含义丰盛,耐人寻味〔2分〕翻译:美人虞姬自刎在乌江岸,战火燃烧赤壁万条战船,将军徒然老死在玉门关伤心啊!秦汉的烽火,让百万生民涂炭,读书人只能一声长叹赏析:第二首更有新意这首在手法上似乎与前首相同,也是列举三事:一是霸王别姬的故事,二是吴蜀破曹的故事,三是班超从戎的故事看起来这些事彼此毫无逻辑联系,拼凑不伦然而紧接两句却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说到了世世代代做牛做马做牺牲的普通老百姓,可见前三句所写的也有共通的内容。
那便是英雄美人或轰烈或哀艳的事迹,多见于载籍,但遍翻二十四史,基本就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地位这一来,作者揭示了一个严酷的现实,即不论哪个封建朝代,民生疾苦更甚于末路穷途的英雄美人在这种比照上,最后激发直呼的读书人一声长叹,也就惊心动魄了这个结尾句意义深刻且耐人回味读书人可泛指当时有文化的人,也可特指作者本人,他含蓄地要叙述这样的含义:其一,用文化人的口吻去感叹历史与现实,寄寓着丰盛的感情,有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叹惋,有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责难,有对争强争弱,天丧天亡,都一枕梦黄梁的感伤其二,用文化人的思想眼光去理解看待历史与现实,能加深作品的思想深度,显得真实准确最后的叹字含义丰盛,一是叹国家遭难,二是叹百姓遭殃,三是叹读书人无可奈何在语言格调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尤其是最后一句的写法,更是传统诗词中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种将用典用事的修辞,与俚俗的语言结合,便形成一种所谓的蒜酪味儿和蛤蜊风致,去诗词韵味远甚两首相比,这一首是更为本色的元曲小令这两首怀古元曲,在内容上极富于人民性,无论是抨击社会现实,还是审视历史,都称得上是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