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38784010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版中考化学复习 第34讲 身边的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练习2题一: 图1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气体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2、图3是用该装置测得的红磷和木炭分别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压强,P和P1分别是反应结束后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压强。已知相同条件下集气瓶中气体的压强与气体所占的体积成正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匙内所装红磷或木炭的多少对实验结果无影响B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瞬间变大均是由燃烧瞬间产生了大量气体引起的C图3中P 1= P0是因为该实验装置漏气D由图2

2、 中P =0.79 P0可推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占总体积的21%题二: 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题三: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完成如下图所示两个实验。已知所用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关于该实验,有如下说法: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点燃酒精灯加入铜丝,可观察到铜丝由红色变成黑色;停止加热后即可读出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实验取用铜丝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两个

3、实验均能证明空气是混合物;两个实验均能证明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有()A2个 B3个 C4个 D5个题四: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左右滑动的活塞,活塞的左端内有空气,右端管口跟空气相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5厘米处。实验开始时,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水与生石灰反应能产生大量热使白磷燃烧)。则:(1)白磷燃烧能放出热量,并且产生大量的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白磷燃烧时活塞先向(填“左或右”) 移动,后向 移动,这是因为 。(3)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室温后,活塞应停在约 厘米处。 题五: 氧气的化学性

4、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三氧化二铁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C铁、硫、酒精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D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题六: 如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1)X 、Y 、Z 、H 。(2)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3)其中中二氧化锰起 作用。(4)判断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5)硫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可以预先装一些水目的是 。(6)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 ,集

5、气瓶预先装一些水的目的 。题七: 下列有关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中,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是() A B C D题八: 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而工业上却可用CO2来制备甲醇等物质。“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如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CO2。其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1)用氢氧化钠溶液“捕捉”CO2的化学方程式是 。(2)“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所采用的基本操作是 。(3)此化学工业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题九: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甲同学验证燃烧

6、的条件。取一小块白磷放入广口瓶中,一段时间白磷没有燃烧,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_,白磷仍然没有燃烧,再从a管通入_,白磷发生燃烧,该实验_(填“能”或“不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两个条件。(2)乙同学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为验证使石蕊变色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填序号,可重复选用)。 从b端通氮气 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从a端通二氧化碳 将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放入广口瓶中题十: 小明分别用如图甲、乙、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利用该装置可实现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的分离。实验时,先在集气瓶中盛放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7、,将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从a导管通入,将观察到_的现象,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b导管可收集到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然后再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其中预先装入的_(填一种液体试剂名称)流入集气瓶内,将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冒出,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从b导管可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2)小明通过乙装置除去氧气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气体:A、B中都盛放足量的澄清石灰水,B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当看到 现象时,说明CO2已除尽。(3)小明通过丙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时烧杯中 (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题十一: 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题十二: 实验设计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请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活动与探究一】用对比实验方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一实验二(1) 实验一中振荡3个矿泉水塑料瓶,观察到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为A B C,其中变浑浊的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对比A瓶与_(填“B”或“C”)瓶的实验现象,可证明CO2能与NaOH发生反应。(2) 实验二观察到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_,结论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