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当前, 国正在经历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发 展趋势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口流动现象将长期 存在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人口的大量、无序流动使得政府对流 动人口的管理能力呈不断弱化趋势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当给社会安定发展造成了 很大隐患,因此转变流动人口管理的传统观念、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体制,成为构 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一、上海流动人口现状1、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特征根据2005 年全国1%(上海 3%)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截至2005 年10 月 31 日,上海流动人口达到 581 万人,其中留居上海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动人口达 到 438 万,占实有流动人口总量的 75.39% 而流动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和户籍人口增长的平和缓慢使得流动人口占上 海常住人口的比例始终在上升,从最初的7.75%一直上升到 2005 年的 24.65%1 也就是说,2005 年四个上海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从增长速度上看,1988-1993 年是流动人口规模增长最快的 5 年,年均增 长率达到 27.36%,1993-1997 年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 1.39%,1997-2000 年又 是一个流动人口的增长高峰时期,年均增长率恢复到 21.10%,而 2000 年以后流 动人口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2000-2003 年年均增长 9.65%,2003-2005 年年均 增长 8.22%。
但是,从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变化来看,2000 年以来,一直保持 高速增长的态势,平均每年净增长 40 万人左右2、上海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1)、上海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截至 2005 年仍有超过 20%的人仅接受过小学以下的教育,但高中及以上受 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已经从 1993 年的10.33%上升到2005 年的26.61%,特别是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从 1.85%上升到9.81%2)、上海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各区县间的差别比较明显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 18.35 平方米,户均月租房费用主要在 100-500 元之间到2005年户均住房达到 1.42 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18.35 平方米如果分区县来看,则会发现不同区县的差别比较明显,且呈现出中心城区、远郊区人均住房面积宽松,而近郊区和城乡结合部人均住房面积狭小的特征3、上海流动人口的分布特征1)、从人口规模上看,流动人口仍主要集中在浦东、闵行、嘉定、松江和宝 山五区,占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总量的 59.13%从人口规模上看,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宝山区仍是常住流 动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五个区内容纳的常住流动人口数达到 259 万人,占全 市常住流动人口的 59.13%,其中仅浦东新区就有 79 万外来常住人口,占全市常 住流动人口的 18.04%。
2)、上海流动人口的静态分布特征与户籍一致,也呈现出从中心城区向郊区 扩散的态势90 年代,上海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具有极高的“集中性”和“拥挤度”新 世纪之初,上海的人口分布呈现同心圆分布,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内密 外疏”的空间格局非常明显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空间分布呈现以下突出特点:人口集中分布在中心城 区,整个上海的人口分布呈从中心向外围递减趋势,且人口密度落差较大,其中 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分布相对一致3)、上海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与上海工业企业的区域分布相一致,两者之间 有着极高的正向相关性流动人口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他们在上海的区域分布很 大程度上受到工业企业布局的影响二、关于上海流动人口现状的管理和意见1、上海流动人口的管理情况从上海市公安、统计部门提供的数字显示,1988 年上海市流动人口有 106 万人,1993 年迅速增长到 251 万人,1997 年略微减少到 237 万人,2000 年上升 到 387 万人, 2003 年达到 499 万人,2005 年底进一步增长到 581 万人而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对待外来人员其实还是以限制性的管理政策和措施 为主,主要目的是控制流动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 子,维持社会治安。
对流动人口的限制性政策在 20 世纪 90 年代表现最为突出 比如,1991 年上海市发布了收容遣送管理条例,把盲流收容后遣送回原籍这 些人要被送到收容中心,然后遣返回乡但是,这种定期清理的制度成本巨大, 效果有限,因为据估计 70%的盲流人员在遣返后不久又返回了城市2、上海流动人口管理面临的矛盾1)、流动人口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尊重,致使极少数流动人口铤而走险一方面,由于片面地将治安、犯罪等社会问题与流动人口划等号,因此导致 了管理服务上的缺位和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本地人的同等待遇,致使极少数人铤而 走险2)、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流动人口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他们 希望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和受歧视状况,希望获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政治、经济 和生活地位,希望接受更为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但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 思维方式、社会关系以及语言等因素,他们依然很难与城市居民融为一体,依然 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综合素质的提升3、加强和改善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1)、转变观念,强化制度建设a 、实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有效转变。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流动人口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肯定他们对上海经 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工作方法上,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控制管理” 为主转向“人性化服务管理并重”,把“及时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切实维护 他们的合法权益”工作落到实处b、 加大战略层面的研究要从宏观层面上研究流动人口问题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郊区新农村 建设的内在联系,流动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与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 互关系,提出战略性政策建议c、 加强制度层面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以规范制度为保障,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 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到实处,逐步营造有利于改善和强化流动人口服务与 管理的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地为社会和谐因素打好扎实的基础2)、多管齐下,强化服务意识a、 建立流动人口双向互动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流动人口流出地的沟 通与合作,以建立人口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源头培训、双向服务、规范管理等 措施,引导人口健康有序地流动b、 强化对流动人口的服务意识要在社会各个层面,多形式、多渠道地开 展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培训工作既要主动为流动人口提供低价位的甚至是免费 的个性化服务,如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 为流动人口求医及其子女求学等提供一定的便利,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及公 益组织举办相关的流动人口培训学校,免费为一些低学历的“打工族”进行文明 礼仪等方面的培训,以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上海,融入现代文明。
3)、拓宽视野,强化管理措施a、 重视流动人口的党建工作(1) 在民工集聚的建筑等承包单位中建立民工党组织,正常、规范地开展 党员活动2) 完善社区、企业中流动人口党员的登记和管理工作,通过社区、企业 等党组织,为流动人口参加党的建设和活动、参与民主政治建设搭建平台3) 尝试在流动人口工作和生活相对稳定的社区和企业中,挖掘和发展先 进分子,将流动人口纳入党的“视线”,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流动人口共同前进b、 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保障措施(1) 积极探索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平对待、宏观管理、 强化服务、推动自治”的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机制2) 把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要在公共资源配置、 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做出制度性的统筹安排,逐步消除二元结构体制障碍3) 强化劳动力市场监督,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清 理力度,依法惩处恶意拖欠和克扣工资的企业行为4)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低缴费、广覆盖、保基础”的农民工保障体系, 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待遇5)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有关服务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公平公正地 处理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结论上海作为一个沿海特大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外来流动人口逐年增加, 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为二、三产业的发展作出 了贡献,且弥补了本市对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不足但同时 也产生了不少有关市政建设和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管理问题,即增加了社会治安管 理难度;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用工、环境卫生等方面带来冲击;又对城市综 合承载力、交通管理、市民适宜居住、人口信息的掌控和统计等方面产生影响参考文献[1] .《上海流动人口的变动趋势与现状特征分析》 左学金 周海旺 杨昕[2] .《大城市中的外来人口影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魏乐霞 高向东 李琪[3] .《上海流动人口的现状与展望》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孙常敏等主编[4] .《和谐社会理念下上海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5]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建议[市政协十届五次全会提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