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口腔复习(精品)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1KB
约19页
文档ID:387441036
口腔复习(精品)_第1页
1/19

绪论 中医口腔发展简史(一) 殷商、春秋战国时期1. 甲骨文记载有 “疾口(多指口腔黏膜方面的疾病)” “疾齿(即牙体、牙龈组织的疾病)” “疾舌(即舌部的疾病) “疾言(口腔某些疾病常引起说话困难和言语不清的症状)”2. 《礼记》记载口腔保健知识3. 《五十二病方》记载我国最早的牙齿充填术4. 《黄帝内经》为口腔医学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在生理方面,它概括了口、齿、唇、舌的解剖与生理功能(“口 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论述了口、齿、唇、舌诸器官与脏腑的生理关系;在疾病方面,它阐述了口疮、口糜、齿痈、龋齿等病的病因病机; 在疾病预防方面,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二) 秦汉、两晋时期1.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详细介绍了淳于意诊籍中我国第一例龋齿病病例2.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描绘了与西医学白塞病症状相类似的“狐惑”病症3. 汉·刘安撰《淮南子》首次记载了“兔缺”,即今之唇裂4. 晋代《搓庵小乘》中明确指出唇裂可以手术修补,是我国最早的唇裂修补术5. 我国牙签之名始于晋代三) 隋、唐时期 1. 唐代“太医署”专设耳目口齿科2. 唐代《新修本草》有银膏补牙的记载。

四) 宋、金、元时期1. 宋代镶牙业已经较普遍,并出现了以镶牙为业者2. 植毛牙刷是我国辽代最先发明的3. 金元时期,口齿科已独立五) 明、清、民国时期明代著名医家薛己,撰写了《口齿类要》一书:1)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口腔专著; 2)专门记载了“茧唇”“口疮”“齿痛”“舌症”等口腔疾病; 3)并对口腔的发病机理作了简明的概括:“口腔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西医口腔发展简史1.“近世牙科医学之父”------福夏尔(Pierre Fauchard)2.美国Haydan和Harris于1839年在马里兰州创办了第一所牙科学校-----巴尔的摩牙医学院第一章 口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口腔位居头面部,为五官之一,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进水谷,辨无味,泌津液,磨谷物,助消化及出语音等功能口腔与脏腑的关系一、 口腔与脾的关系生理:口腔与脾在生理上是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主运化,又主肌肉(脾运化功能协调,脾气上通于口腔,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得以泌津液,助消化,口能辨无味,发语音,行吞咽;脾气健运,则精微上输于口,口唇肌肉得以濡养,从而丰满,色红而润泽另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舍下,贯舌中。

病理:口唇属脾,脾脉系舌本,脾受邪则唇舌为之病脾开窍于口,脾失健运,则口淡无味或口中黏滞;脾气虚,唇失所养,则色泽浅淡,干瘪无华;脾虚统摄无权则齿衄,舌衄;脾胃湿热,则唇赤口糜;脾经风热血燥,可致唇颊疾病二、 口腔与心的关系生理:心主血脉,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助辨五味,构语(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和脉直接相连,互相沟通,血液在心和脉中不停的流动,输布全身,包括口腔颌面部)心在窍为舌经脉络舌,气血与舌相通(手少阴之别循经入心中,系舌本)病理:心脏功能失调则面色舌色改变,舌的功能异常:心气不足,神失所养/邪犯心神---舌辨味失真,舌謇设强,甚至失语;心火旺盛---面赤舌红,甚者舌尖深红起刺、破碎疼痛;心血虚---面色与舌色皆淡而无华;心脉为瘀血所阻=面色与舌色晦暗,甚至青紫瘀斑三、 口腔与肾的关系生理:肾主骨,齿为肾之余(牙齿受肾精的濡养,牙齿坚固与否是肾精盛衰的外在表现,牙齿从生长、萌出直至脱落的全过程都有肾气主宰)肾主水,在液为唾,有“水脏”之称唾液生成、排泄与肾有密切关系病理:对于小儿来说,先天肾气不足,则导致齿迟对于成人来说,肾精亏虚,牙齿失养,则牙齿缺乏光泽,颜色黄黑,或齿龈萎缩,齿根外露,牙齿松动,过早脱落。

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容;牙齿稀疏松动,齿根外露—肾虚或虚火上炎;久病者牙齿枯萎脱落—肾精枯竭(骨绝);肾虚---齿龈淡白,龈肉萎缩;虚火上炎---齿龈不红不痛微肿;阴虚火旺,水不济火,迫血妄行---口舌生疮,齿衄;虚火灼伤黏膜---口舌溃烂,齿干龈萎,唇燥干裂 肾之阴阳失调,影响津液生成与输布,使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失于濡养,则口干口渴四、 口腔与肝的关系生理:肝脉络舌本,助舌构语,肝气疏泄,助关节运动,肝经循行于颊唇部,与口腔颌面部有密切的联系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同时,肝经气血与舌相通,肝脉络舌本,舌本主舌体运动,受肝气疏泄之调节,肝血之滋养,肝气疏泄,气机条达,舌运动灵活,能够成语言病理:肝不藏血,则齿衄舌衄;肝火旺盛,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则面红耳赤,口干五、 口腔与胃的关系 生理:口腔为胃之所属,又是胃所受纳水谷的入口(口迎粮,舌辨味,胃纳食,脾运化,诸器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纳饮食,化水谷以输精微的生理功能足阳明胃经与口腔有络属关系(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 病理:胃中火热炽盛,胃火循经上熏气血壅滞—牙龈红肿疼痛,甚化脓溃烂;血络受损,血热妄行—齿衄;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口臭;胃阴亏虚,阴不上承—口燥舌干,齿龈失养,龈肉萎缩,齿龈色淡;胃气虚弱,受纳、腐热功能减退,化源不足,面失所荣—面色萎黄,舌淡苔少。

舌苔乃胃气、胃阴上蒸舌面所生,通过舌苔可查见胃气、胃阴之盛衰六、 口腔与大肠的关系生理:口腔与大肠同属胃系,是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中必经的通道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口颊,与下牙床关系密切病理:大肠循行于牙齿、牙龈之间,故大肠病症常常反映于齿龈之上 肠燥津亏,失于滋润,传导失司,腑气不通,秽浊之气逆于上—口臭;阴津亏损,不能上承—口干口渴;燥热内生—舌红少津,苔黄燥;热结大肠,灼伤津液,肠道失润,燥屎内结,腑气不通—高热,汗出口渴,舌质红,苔黄厚而干燥,甚焦黑起刺;邪热循经上炎,灼伤血络,迫血妄行—齿龈红肿,溃烂出血,甚至成痈 口腔与经络的关系 直接循行于口腔的有: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足阳明胃经(入上齿);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贯舌中);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督脉(沿颜面正中下行,止于上齿龈正中);任脉第二章 口腔病因病机口 风邪侵袭:风易袭阳伤上,侵害口窍;风为百病之长,诸邪附风而伤窍;风性善行数变,易伤络闭腔 外 外感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窍;寒邪主凝,易伤脉凝血,滞窍结顽病 因 湿邪入侵:湿为阴邪,易遏阳蒙窍;湿性粘滞,易闭窍结顽因 火灼口腔:火热上炎,燔灼口窍;火迫血行,易致衄血;火热生痰动风,易壅闭口窍 病 内因:脾胃湿热;心火上炎;肝郁化火;肾阴不足;气血不足;情志内伤;气滞血瘀 机 其他因素:外伤;药物因素(中药类;西药类)第四章 口腔颌面部检查与口腔病常见症状辨证口腔检查 临床按牙齿松动程度的轻重,分为: Ⅰ度松动 牙齿向唇(颊)舌侧方向松动,幅度在1mm以内。

Ⅱ度松动 牙齿向唇(颊)舌侧方向松动,幅度在1~2mm,且伴有近远中方向松动Ⅲ度松动 牙齿向唇(颊)舌侧方向松动,幅度在2mm以上,且伴有近远中及垂直方向松动 口腔医学影像检查 常见X线检查:1.根尖片(牙片) 可见到牙釉质、牙本质、牙髓腔、牙周膜及牙槽骨等结构常用于牙体病、牙髓病、根尖周病、牙外伤和牙周病的检查及其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2.曲面断层摄影 曲面断层摄影一次成像即可获得上、下颌骨及牙列的全景影像对于牙体和颌骨囊肿、肿瘤、外伤、炎症及发育异常等方面的X线诊断有价值口腔常见症状辩证:辨疼痛;辨红肿;辨出血;辨溃烂;辨溢脓;辨斑纹;辨皴裂;辨角化;辨口臭;辨口干一、辨疼痛 致病机制:因实致痛——经络阻滞,气机闭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因虚致痛——气血不足或阴精亏损,使脏腑器官经络失养,“不容则痛”1.辨疼痛时间 1)疼痛初起--外邪侵袭:伴红肿--风热;肿轻不红--风寒2)病久:朝轻暮重—阴虚、血虚;朝重暮轻—阳虚、气虚3)疼痛夜间剧烈—虫蚀牙齿导致牙髓病变(急性牙髓炎)4)疼痛较重且持续不断或时痛时止—邪毒壅滞脉络,气血凝滞之实证(常见于口腔颌面部疖肿未溃之前)。

5)疼痛时轻时重,或时痛时止—正虚邪滞(多见于阳虚或气虚者)6)张口疼痛(可因智齿冠周炎或颞下颌关节疾病所致):伴红肿—实热壅盛;不伴红肿—气血虚弱,寒邪留滞经脉,经络阻滞7)牙齿咬合痛、叩击痛或触压痛:痛重者—实热;痛轻者—虚寒(常见于急性、慢性根尖周炎)2.辨疼痛性质1)胀痛,痛处拒按—气滞,实邪壅阻;2)痛重,并有沉重之感,活动不利—湿邪困阻气机,气血被遏;3)刺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瘀血阻滞或痰瘀阻络4)灼痛,皮色红赤,遇热加重,得凉则减—热邪壅结(属火热实证或阴虚阳亢);5)冷痛,皮色不变,预冷加重,得温则减—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气血失于温煦(属虚寒证);6)掣痛(指抽掣牵涉而痛由一处而连及它处)--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三叉神经痛,颌面部良恶性肿瘤压迫神经)——————多与肝有关(肝主筋);7)跳痛—阳证化脓阶段(颌面部疖、痈);8)钝痛,多在深部(牙根、颌骨疾病);9)隐痛,疼痛轻微或绵绵作痛,或遇劳加重,或痛处喜按,按则痛减---脏腑虚损,气血不足;10)裂痛---因气候干燥,阴精耗损或精血亏虚,唇舌失养(多见于唇及舌部干枯燥裂)3.辨疼痛程度 1)疼痛剧烈—实热证(心脾积热,火热上蒸);疼痛轻微—虚火上炎。

2)痛势缓和,持续较久—阴证初期(骨槽风初期)3)痛剧而肿轻—火热上攻,火重于湿;痛轻而肿甚—实热熏蒸,湿重于热4)疼痛骤然发作—热毒壅盛,火热结聚(急性痛证)4.辨疼痛原因1)热 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则减; 2)寒 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热则缓;3)风 痛无定处,忽彼忽此,游走不定; 4)气 攻痛无常,时感抽掣走窜;5)化脓 病势较急,痛无止时,如有鸡啄,按之中软应指;6)瘀血 初起隐痛,微胀,微热,色暗,继而青紫而胀痛二、辨红肿 (填空题)红肿实质是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和组织水肿,常伴疼痛;中医认为是经络阻滞,气血凝聚而成1.辨红肿外形 1)红肿高突,呈局限性(气血为衰,预后良好)-实证、热证;肿势平坦,散漫不聚,边界不清,焮红不著(气血不充,痊愈较难)-虚证、阴证2)阳证---红肿在粘膜、浅表皮肉之间,发展较快,有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 阴证---红肿在颌面筋骨、肌肉之间,发展较缓,有难脓、难溃、难愈的差异3)漫肿宣浮,肿势迅速,不红不热或微红微热,痛轻痒重或麻木---多为风邪所致2.辨红肿色泽 1)肿而鲜红-实热;颊肿兼有齿痛-上焦风热,风火郁闭;上牙龈红肿-胃蕴热;下牙龈红肿-大肠蕴热;舌红而肿 大-心火上炎或肝脾有热,血热上逆,瘀滞脉络;齿龈微红,咬物时痛,或午后剧痛-虚火;只肿不红-风寒或寒湿;红肿均甚-湿热;色泽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部位表浅-赤色为多;颌面部筋骨之间者-初期皮色无改变)。

2)肿胀明显,呈红色或紫色,破后流血—热盛或瘀血所致(口腔黏膜血疱“飞扬喉”) 3) 肿而光亮,不红,有时如水疱,破则流水或流黏液—痰湿(黏液腺囊肿或舌下腺囊肿“痰包”) 4)口腔粘膜肿胀日久色白质硬-痰浊凝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