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 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内涵:(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 一般特征;(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 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3)公共政策是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 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4)公共问题、公共 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公共政策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初始条件或者说三个核心要素:(1)公共问题的形成; (2)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3)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或发展在四个方面的表现:(1)公共政策问题形成中的公民参与(2)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3)公共政策领域向社会管理方 面的大规模扩展;(4)以政策过程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来保证政策质量※公共政策的类型划分:(一)从内容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内容特征指的是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力的各项公 共政策构成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1、 以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之间是否存在着涵盖与衍生关系划分:①元政策:②基 本政策③部门政策;(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 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2、 将同一政策体系中各项政策从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角度划分:①战略②策略③战术;(相互关系:战略是全局的,策略是战略的一部分,是服从服务于战略,战术是微 观的,针对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3、 依政策的社会内容进行划分:①政治政策②经济政策③社会政策④教育、科技、文 化政策4、其他分类方法:(1)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数量为标准划分:①单目标政策② 多目标政策;(2)以政策主体决策时有无现行规范可遵循进行划分:①程序性政策② 非程序性政策;(3)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划分:①实质性政策②程序性 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4)以政策效果为标准划分:①物质性(或实质性)政 策②符号性(或象征性)政策(由美,安德森提出);(5)以政策协调社会生活的方式 为标准划分:①分配性政策②调节性政策③自我调节性政策④再分配政策(由美,安德 森提出);(6)由美国学者洛维为分析纽约市人事任免而做的一种类型划分:①分配 性政策②限制性政策③再分配性政策;(7)以政策的结果是双赢还是一方所得为他方 所失为标准划分:①零和博弈政策②非零和博弈政策;(8)以同一政策的始创或调整 为标准划分:①初始政策②反馈政策;(9)内容构成以政策结果的可预测性为标准划 分:①确定型政策(如全国统考制度)②不确定型政策③风险型政策(建立股票市场) ④竞争型政策;(10)以政策主体希望的行为选择的范围为标准划分:①鼓励性(扩大 性)政策②限制性政策;(11)以政策主体是否行为为标准划分:①积极性政策②消极 性政策(改革初期对私企发展的不行动的政策) ;(12)以面向未来还是面向现实为标 准划分:①能动型政策②被动型政策;(二)从形式特征上划分: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是由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利划分和权利 配置决定的。
现代国家的政府在横向结构上的构成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子系统构成;在 纵向结构上由中央(全国)政府、地方政府、基层政府三个层级构成;公共政策在横向 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构成的,在纵向结构上是由中央(国家)政 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的.1、依横向的形式特征进行划分:(1)立法决策:中国的人大决策和美国的国会决策1)中国人大决策的主要形式:①宪法②基本法律③其他法律④人大决定2)人大的四 大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3)美国国会的权利分为:①立法权② 非立法权,立法权是美国国会的首要权利,非立法权主要是指国会对行政部门和司法 部门的监督权 (2)国家元首决策:总统制(模糊)、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 这三类国家,才存在总统决策1)美国的总统决策通过如下途径做出:①他在内阁决 策中的独断权②总统在行政系统的末端建立起制定政策的总统直辖机构 2)总统决策 的类型:①总统向国会提出的国情咨文、预算咨文和经济咨文②立法否决③委托立法 ④外交决策⑤防务政策3)行政决策 六种类型的政治体制中,只有美国联邦政 府的行政决策与国家元首决策的界限含糊不清 1)中国的行政决策。
所谓行政决策, 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定主要 形式:①行政法规(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②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以国务院文件 形式或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③部门规章(大都以部长令的形式发布,须报 国务院备案)2)美国的行政决策总统决策大多是行政决策行政机构分为四类:① 内阁部②独立管制机构③其他独立机构④政府公司 3)美国联邦行政机构的决策有以 下几种:①对国会立法和总统决策的解释②制定规章条例③行政裁决4)司法决策1) 中国的司法决策: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政策执行和政策监控的重要主体,而作为政策制 定的主体,其作用不大显著的 2)美国的司法决策:最高法院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 者主要形式:①司法审查②推翻先前的判决③司法命令5)执政党政策一一除 了中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外,其他体制中的执政党的政策,不能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当代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制 横向结构特点: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府系统的 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工程的运行;2) 党的政策转变为公共政策的形式:①直接形式——党的会议文件和党的领 导人讲话;②间接形式一一党的领导是政治的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 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推荐重要干部。
3) 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 国家意志;4) 将党的政策变成国家意志的法定程序有三种类型:①中共中央与国家机构 联名发布政策方案②提出政策创议③政府决策以党的政策原则为依据2、依纵向形式特征上:公共政策的类型取决于国家结构所谓国家结构:是国家的整 体与部分,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1) 国家机构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①单一制②邦联制2) 以决策者即公共权力机关的层级或纵向结构为标准,公共政策类型可划分为:①中央政策(国家政策)②地方政策③基层政策※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①管制功能②引导功能③调控功能④分配功能※公共政策的本质(一)公共政策的认识论本质一一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政策兼具 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1)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 是理论的具体化(2)政策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政策是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 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3)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 或指导思想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理论的内容影响和决定政策的内容,理论依据的不同 造成政策的基本差别;②理论的正确与否,决定政策的成败;(4)理论和政策同属观 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都依赖社会实践;政策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目标和功能;(二)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现代公共政策起决定作用 的规定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 价值的分配※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公共政策是由政治性组织制 定的,是国家、政府、政党为实现其政治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因此, 公共政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公共政策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和 它的政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由它的强制性决定的二)公共 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三)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四)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政策工具: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 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政策工具的类型:(一)两分法:规制性工具与非规制性工具;政府部门直接提供与非政府部门提供;诱 导性工具与规制性工具二)三分法:法律工具、经济工具、交流工具;管制型工具、财政激励工具、信息传 播工具;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工具和社会化手段;自愿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强 制性工具三)四分法( 1)哈内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立法、委托服务、征税、说服四类形态 2) 艾尔莫尔把政策工具划分成命令性、激励性、能力构建、系统变迁四类。
3)休斯认为 政府干预大多采用经济手段,从经济方面把政策工具区分为供应、补贴、生产、管制四 类4)丘昌泰把政策工具分为:管制类工具、财务类工具、沟通类工具、组织类工具 (四)五分法对中国学者影响较大的五分法:(1)史耐德和英格拉姆:权威式、刺激式 (包括激励、收费、制裁、强制)、能力构建式、符号和劝告式、学习式(2)韦默和维 宁:市场自由化、使用财政补贴和课税的方式改变诱因;建立规章制度;经由市场机制 提供物资;提供保险与社会保障五)七分法林德和彼得斯:命令条款、财政补助、 管制、课税、劝告、权威、契约(六)八分法胡德:使用信息、财政、权威、组织四种 基本资源达到监督社会和改变行为两项目的奥哈雷从政府介入方式和政府行动的类别 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政策工具类型学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政策工具的分类是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和配 置的基础※既有分类的缺陷:大多只适用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 既有的政策工具分类过于重视正式、有形的、静态的政策工具,而看轻甚至无视非正 式的、无形的、动态的政策工具;有些分类过于简括或过于庞杂,有些分类则纯属主 观臆想※如何进一步推动政策工具类型学的研究:(1)重视政策工具箱的建设;(2)坚持从个 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3)使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化、明朗化, 为政策工具的选择和配置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