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产最优产量决策姓名: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班级:经管 10级研学号:企业生产最优产量决策摘要:不同生产规模、处于不同市场中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时所对应的产量不同小规模生产的企业,可能致力于产品的质量,以较高的 价格获得盈利而大规模的企业则以较低的成本和较低的价格取胜本文 主要是通过边际分析方法来确定企业的最有生产规模关键词:边际分析法,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1.引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怎样确定产 量水平,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或最小亏损) ,是企业家经常考虑的问题在产 量决策的众多方法中,利用边际分析推出利润最大化模型堪称经典大量的实证 研究表明,基于西方经济学边际分析的利润最大化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最 优产量及对应的最大利润通过企业的成本和销售情况得出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 需求函数及企业的总成本函数在有了需求函数和总成本函数之后便可以进一步 通过求微分的方法得出企业的边际收益MR (Marginal Revenue)曲线及边际成 本MC(Marginal Cost)曲线最后得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边际 收益 MR 等于边际成本 MC 此时对应的产量 Q 便是最优产量。
也就是能给企业 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利润最大化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无论对于完全竞争市场还 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长期产量决策都起到了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作用[1]边际分析法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一个比较基本且科学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 方法的起源可追溯到马尔萨斯他在 1814年曾指出微分法对经济分析所可能具 有的用途1824年,汤普逊(W.Thompson)首次将微分法运用于经济分析,研究 政府的商品和劳务采购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J.Bentham) 在其最大快乐和最小痛苦为人生追求目标的信条中,首次采用最大和最小术语, 并且提出了边际效应递减的原理边际分析法是把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与收益相比较,二者相 等时为临界点,在此点上企业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者亏损最小化另言之,边 际分析法就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经 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边际即“额外的”、“追加”的 意思,指处在边缘上的“已经追加上的最后一个单位”,或“可能追加的下一个 单位”,属于导数和微分的概念,就是指在函数关系中,自变量发生微量变动时, 在边际上因变量的变化,边际值表现为两个微增量的比。
这种分析方法广泛运用 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的分析过程,如对效用、成本、产量、收益、利润、消费、 储蓄、投资、要素效率等等的分析多用到边际概念在此,我们就用边际分析法来分析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以及垄断条件下企 业利润最大化的最优产量2.边际分析法的企业最优产量决策2.1完全竞争下的企业最优产量完全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1)市场是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个企 业的产量变化以及每个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变化对整个市场的影响都很小,因此, 每一个企业或消费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的控制能力,即他们是既定市场价格的 接受者;(2)市场上每个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都是同质的这样一来,对于消费 者来说购买任何一家企业的产品都是一样的,因此,任何一家企业单独提价,那 么他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3)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这就意味着企 业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是完全自由的,隐私,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及时的投向能 够获得最大利润的生产中去,从而资源的利用率是最有效的;(4)信息是完全 的即市场上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着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从 而他们可以做出最优的决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价格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由收益函数可得企 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表现在产量—收益曲线上也是一条水平线,且与价格相 等。
即有:P二MR二AR我们来用图形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厂商产量的均衡点应该在 Q* 处实现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当产量处于较低的水平即Q时,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有MR>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1企业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因此企业会增加产品的产出同时随着产量的边际成本 逐步增加,从而MR与MC之间差距逐步缩小;当产量处于较高水平的Q点时,2 此时有MC>MR,即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此时企业增加产量带来的收益小于 成本,因此企业会减少产出随着产量的减少,边际成本逐步降低,从而同样会 有MR与MC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在MR=MC处实现均衡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学方法来证明:企业的收益函数为TR=P(Q)*Q,成本为 TC,利润为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额即:兀=TR - TC = P(Q)* Q - TC对利润做产量的偏导数得:一 =MR - MC,当一 =0时实现利润最大化,此时有MR二MC 由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在企业规模既定的情况下,企业实现均衡的条件是 MR=MC完全竞争市场在均衡时不一定都获得利润,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以上图组中,根据MR MC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在MC曲线与MR 曲线的交点处实现均衡。
但由于 AC 曲线的位置不同,均衡点可能为利润最大化 点也可能是亏损最小化点在图 1 中,均衡产量所对应的平均成本位于平均收益的下方,也就是说平均 收益大于平均成本,此时厂商能够实现最大利润,利润量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在图2中,由于在MR二MC的均衡点处AC=AR,即平均成本与平均收益相等, 此时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但是厂商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这时的均衡点位收 支相抵点;在图3中,在MR二MC的均衡点处,AC>AR,但有AVCvAR,也就 是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但大于平均可变成本,因此,厂商的收益在弥补完全部 的平均可变成本之后还能弥补部分的不变成本,因此,厂商虽然亏损,但得继续 生产,此点为亏损最小点,亏损量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在图4中MR二MC点 处有AVC=MR
由于寡头市场 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对其的价格和产量决定作出一般的理论总结,在此,我们主要 讨论垄断市场与垄断竞争市场在边际分析下的最有产量2.2.1垄断市场下的企业最有产量由于垄断厂商独自占有一个市场,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假定市场的需求曲线为P = a-b*Q,其中a,b为常数且都大于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总收益曲线、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TR (Q) = P * Q = (a - b * Q )* Q AR(Q) = TR(Q)/ Q = a - b * QMR(Q)=dTR (Q)dQ= a-2*b*Q由此,我们可以得出AR=P,从而平均收益曲线同需求曲线一样是一条向右 下方倾斜的曲线同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一样,垄断厂商均衡的条件也是MR = MC以下 我们做具体分析[3]:垄断厂商产量的均衡点应该在Q *处实现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当产量处于较低的水平时有MR>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增加产量是有利的, 因此企业会增加产品的产出同时随着产量的边际成本逐步增加,边际收益逐步 下降,从而 MR 与 MC 之间差距逐步缩小;当产量处于较高水平时,有 MC>MR, 即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
此时企业增加产量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因此企业会 减少产出随着产量的减少,边际成本逐步降低而边际收益逐步增加,从而同样 会有MR与MC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在MR=MC处实现均衡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利润,它与完全竞争厂商类似,均衡 点可能是利润最大化也可能是亏损最小化点但垄断厂商长期内一定能得到利 润因为在长期,垄断厂商可以调整生产规模,使之适应需求的变化当在长期 内不能实现利润时厂商会选择退出2.2.2 垄断竞争下的企业最有产量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 别的同种产品,这些产品很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有三个: (1)在市场中有大量的厂商生产和销售同种有差别的产品;(2)该市场中企业 的数量非常多;(3)厂商的生产规模比较小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市场中的厂商不同,垄断竞争的厂商有两条需求曲 线,一条是厂商自己变动价格而其他厂商不随之变化时所对应得需求曲线d, — 条是当场上价格变动,其他厂商也随之变动时所面临的需求曲线D其均衡我们 做一下具体分析:Q *垄断竞争厂商产量的均衡点同样是在MR MC的Q *处实现当产量处于较 低的水平时有MR>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企业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因 此企业会增加产品的产出。
同时随着产量的边际成本逐步增加,边际收益逐步下 降,从而MR与MC之间差距逐步缩小;当产量处于较高水平时,有MC>MR, 即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此时企业增加产量带来的收益小于成本,因此企业会 减少产出随着产量的减少,边际成本逐步降低而边际收益逐步增加,从而同样 会有MR与MC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最终在MR=MC处实现均衡但有所不同的是,垄断竞争的均衡点同时也是厂商所面临的两条需求曲线D 与 d 的交点因为厂商在调整价格时其他厂商也会随之调整价格从而导致需求曲 线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当厂商降低价格的时候其他厂商也会随之降低价格, 从而产量的增加量会小于预期的产量增加量,反之亦然,反应在图上就是如下图所示:同其他厂商一样,垄断竞争厂商在短期内也不一定能够实现利润,但亏损时 同样是最小亏损[4]3 结论本文主要采用边际分析法对不同市场的厂商的产量均衡进行了分析,得出不 论哪种类型市场的厂商都根据 MR MC 实现短期均衡,并且均衡时厂商不一定 能得到利润,但亏损时也是实现了最小亏损企业决策者应根据企业的生产规模 调整产量,以实现企业的最大利润量(或最小亏损)[参考文献]⑴户德月.基于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策[N].湖南:湖南农机,2010。
[2] 高鸿业.经济西方经济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⑶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⑷(美)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